我記得讀小學那會,課本上都將孩子比喻成祖國的花朵,老師比喻成辛勤的園丁。那會的我們,以為教育孩子就是老師的責任,父母只負責生養就好。自從當家長後,才知道,原來教育孩子不僅是老師的職責,也是父母的責任。
最忙80後:從小忙到大
都說80後是最累的一代,小時候我們自己起床做早餐、自己上學放學、自己寫作業背書、自己大掃除,甚至下雨天的時候也是自己想辦法回家。
好不容易熬到了家長的年齡,以為只要專心賺錢就好了,結果我們開始了每天早早準備早餐、催孩子起床睡覺、接送孩子、輔導作業、陪孩子背誦朗讀,還要急匆匆趕著上班下班。
我們也想當甩手掌柜,但是我們卻不能,因為我們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家長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孩子的教育是一大難題:不嚴格,孩子嬉皮笑臉,教不下來;太嚴格,又會導致孩子叛逆與你對著幹。這也成了絕大部分家長頭疼的問題,應該怎麼辦呢?清華教授曾表示:家庭教育需張弛有度,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父母們需牢記「三松」和「兩嚴」原則。
何謂「三松」?
第一松:對「評價」放鬆。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除了在乎對自己的評價,也在乎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很多父母都期待著別人可以表揚自己的孩子,因為讚賞孩子的同時也等同於認可了自己。
也因此,一個個父母都不自覺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了對比,你以為這種「比較」是在激勵孩子,事實上卻相反,這是在無形中束縛了孩子。我們都應該用自己發光的眼睛去挖掘孩子的優點,在不是看著「別人家孩子」的時候眼睛裡發著光。
第二松:對「失敗」放鬆。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失敗」而著急不已,並且責怪孩子、抓住孩子的失敗不肯放手,不斷批評他、打擊他、責怪他。
每個人都會經歷無數的失敗,不論偉人還是平凡的人,而事實上名人摔的跟頭比平常人多的多,只有無數次的失敗才可能換來最後的成功。與其說是失敗不如說是試錯,父母在孩子受挫的時候應該給予正確的開導與鼓勵,讓孩子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失敗了爬不起來才可怕。
第三松:對「付出」放鬆。很多父母有非常強烈的「付出感」,覺得自己為孩子犧牲了一切,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斷地灌輸孩子這樣的思想:我為了你,才會這麼辛苦。然後一旦孩子沒有根據他設想的路行走,就會出現失望、悲傷的情緒,甚至道德綁架孩子: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卻不聽我的話,太沒良心了。
這不是愛孩子,而是給了孩子無限的壓力,經常壓得他喘不過氣,卻又不敢表達出來,怕自己辜負了父母的希望。我們都應該像《以家之名》裡李海潮對孩子全身心的付出,並不是要求他考得名牌大學、多麼有出息,只要孩子能生活得快樂就好了,因為一個人能夠一直快樂地活著才是真正的奢望。
「兩嚴」又指的是什麼呢?
最近火爆的劇《以家之名》裡面齊明月為了跟平日裡嚴格又專制的媽媽置氣,而在高考的時候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與平日的模擬考試相差了五六十分,最終與名牌大學失之交臂,最終後悔不已。其實這就是父母對孩子過分的嚴格,最後導致孩子想盡辦法離開你,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
然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可能進行完全的放鬆散養,必要的嚴格還是需要的,只是父母在嚴格這個問題上好把握好分寸。
第一嚴:對「目標」嚴格。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也就失去了方向,所以父母在孩子慢慢長大有明確自我意識後有意無意地培養孩子的目標性,可以以一個小階段一個小目標來培養。
比如上幼兒園了,你的目標就是在幼兒園好好玩,好好吃飯,不能隨意欺負其他小朋友;上學了,你的目標就是好好學習、不遲到不早退、按時完成作業。
家長可以這樣一步步引導孩子在哪個年齡段應該有什麼目標,在你的影響下孩子自然就會養成制定目標的習慣,比如他喜歡運動,他就會在學校興趣小組裡選擇:籃球、桌球、輪滑等;他喜歡文藝範的,他就會選擇畫畫、書法等。
第二嚴:對「態度」嚴格。一般孩子在小的時候做事情都非常隨意,但是從小學做事情就不能隨心所欲了,所以至少從小學開始家長就要嚴格培養孩子做事情的態度了。
比如讓家長最頭疼的寫作業的事情,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放飛自我了:跟小朋友玩一會、玩會玩具、看會電視等,這樣會養成孩子拖沓的做事態度。要讓孩子知道只有完成作業,才能娛樂,所以他必須放學回家第一時間先做作業,而且做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千萬不要開著電視、旁邊放個玩具、開點音樂、家長時不時送點吃的,這些都是在幹擾孩子的專注力。
清華教授說得對,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不能一味地只知道嚴格,有松有馳才是正確的教育理念,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父母一定要謹記這「三松兩嚴」才行。
轉載自哎呀當媽腦瓜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