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到姬老師的邀請,說是要為經院組建15周年寫上一篇文章。其實我老早就想給母校寫點什麼了,一直也沒什麼合適的時間,今天也正好趁這個機會,回憶回憶經院的那些人那些事。
2011年的秋季,18歲的我,懵懵懂懂。帶著一點對高考成績的不甘心,也帶著初入大學的那份迷惘,我來到了藏龍島,來到了楊橋湖大道8號。
那時候,外面的梁山頭商業街還不像現在這樣燈火通明,小吃街還在商業街後面的一個大棚子裡,周圍也沒那麼多高樓和商業區,門口的拓創大廈和旁邊的卡梅爾小鎮都還在建設中,758的終點站還是在法商大門。那時的經院,大師還沒那麼多,甚至連大樓都不夠多。宿舍裡也沒有熱水空調,想要洗澡還要拿上盆子毛巾到現在的東區商業街——也就是原來的大澡堂拿號排隊。食堂也沒有現在這麼好吃,一粟堂二樓大家甚至都不願意去吃。教學樓也還沒空調,到夏天只能靠電扇來獲得一絲清涼。簡而言之,一切都真的還不完美。
剛上大學的我和這個時候的學校一樣,是懵懂而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不知道現在這種平常甚至有些平淡的生活是否有意義。我甚至冒出過退學回家復讀的想法。記得當時,呂忠梅校長在開學典禮上這樣問到:「湖北經濟學院將記錄下的是你們18歲的暮年,還是啟動你們即使到80歲也不會褪色的青春?這取決於你自己。」這句話真的發人深省。四年來,我也一直用這句話問著自己。在經院,是甘於現狀平平安安地做一個普通的應屆生,還是不斷提升自己,收穫自己想要的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我開始了尋找答案的路程。
我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上大學從來都是要經歷很多挫折的。我在高中當了三年的學生幹部,大學面試院學生會卻在第一輪面試就被刷,學長學姐們給出的原因是感覺我氣場太強可能不服管,當時的我第一次失眠了一整晚。面試校學生會外聯部和校廣播臺,我都被錄取卻在糾結選哪個,最後卻因為沒跟隨內心選廣播臺而後悔了好久。在當團支書的時候,因為自己太堅持自己的想法卻忽視了其他人的意見也鬧過矛盾,當時還因為數學成績不好,差點被班裡淘汰出去。
那時的我,就像一隻橫衝直撞的小鹿。在碰了壁之後,我也慢慢開始反思自己的缺點,很多特別熱心的學長學姐也在幫我提意見,想辦法。四年來,我慶幸自己不甘於平凡愛折騰,但是想變得更優秀的願望始終沒有變過。
大一暑假我參加了中華環保世紀行,和呂校長一起去潛江市調研,冒著血吸蟲病的危險,每天走村入戶進行調研,在賓館裡大家一起熬夜整理數據;大二暑假,我去烏克蘭做文化交流志願者,在一個非英語國家自己獨當一面,遊歷成長;大三我決定考研,在教二樓裡和同學們一起自習,一起點外賣,一起佔座位,一起加油打氣。還記得當時好吃的「飯跑跑」外賣,和樓下賣考研資料的大叔,都是考研路上難忘的回憶。一路走來,也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也慢慢變得更加充實而堅定。
那些可愛的老師們
由於對播音主持和演講感興趣,我參加了學校裡的九月留聲比賽、新銳主持人大賽和新聞先生比賽。在比賽中我也認識了李穎書記、金立群老師、夏青老師,在遇到困難和麻煩時,他們也總是耐心地為我答疑解惑,幫我提高。在考研的時候,由於是跨考,專業課遇到了困難,夏青老師還不厭其煩地幫我改新聞,改評論。
在自己院裡,記得大一的時候,當時為了換寢室的事情,也沒少麻煩過姬老師和高老師,但老師們都還是很耐心地幫忙。因為班裡有淘汰制,大一也要考過四六級。班主任顏紅霞老師就天天給我們發簡訊,督促我們學數學,學英語,還經常找學長學姐們給我們做經驗交流,讓迷茫中的我們有了奮鬥目標,去烏克蘭的文化交流的機會就是當時一個學長告訴我們的。
還記得楊學東老師、周文老師,講課生動形象,給我們展示了金融的魅力。徐慧玲老師講課深入淺出,把很難的公司金融給我們講得生動活潑。還記得教概率論的辛萍芳老師,不僅課講得好,還會講特別多段子,我一個對數學並不感興趣的人,居然愛上了他的概率論課。英語課的劉露老師,特別和藹可親,也特別優雅。法學院的鄭雅芳老師,美國的「海歸」鼓勵我們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讓我領略了法學思辨的魅力。經濟學的熊桉老師、葉洪濤老師、孫永平老師,把看似枯燥的經濟學講得條理清楚,引人入勝。還有選修課的羅騁老師、王勁老師、陶前功老師,講課也都特別有意思。正是因為經院這些可愛的老師們,才讓我們越來越愛上學習,愛上探索知識的過程。
越來越好的經院
記得大二的時候,趕上了經院組建10周年,還差點去校慶晚會上說相聲。轉眼間五年過去了,經院已經是一個15歲的少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我一直認為,評價一所學校好不好,要看這個學校把自己的學生放在什麼樣的位置。當時的呂忠梅校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開微博和同學們互動,同學們有什麼大事小事都會@校長。記得當時圖書館由於天氣悶熱沒開空調,同學們在微博上反映了之後第二天就開了空調。大家有什麼樣的建議和想法也都會直接和校長溝通,呂校長除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還經常在微博上給我們分享一些好的文章,推薦一些好書,說說自己的心裡話。呂校長也因為和同學們打成一片,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呂媽媽」。
自從呂校長帶了這個頭,學校的各部門也都開通了微博,積極回應學生們的關切,各部門領導也都親自上陣,回答同學們的問題,民主自由的風氣悄然形成,微博治校也蔚然成風。後來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學生事務中心,也定期舉辦校領導和學生面對面的活動,真的是把學生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在經院的四年,眼看著學校一天天的變好,每次假期回來,就會有一個食堂重新裝修,引入了外部的美食城,開設了新的檔口,食堂被學校打造成了「第二圖書館」,不僅美食可口,還燈火通明,座椅舒適。記得大一的時候,各大學生組織都會利用晚上的事件在一粟堂一樓和三清園二樓開會,成為校園的一景。現在同學們有了更好的條件,甚至可以不去圖書館,直接來食堂自習。
寢室裝上了熱水空調,女生們再也不用在大冬天抱著個臉盆,在寒風中從澡堂一直排隊到一粟堂門口了,夏天也再也不用帶上涼蓆跑到房頂上睡覺了。記得武漢最熱的幾天,當時學校寢室沒有空調,真的是一上床就是一身汗,根本無法入睡,學校就把教室的空調通宵開放,很多同學抱著涼蓆去教室睡覺,這樣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的經院不僅寢室裝上了防盜門,無線WiFi,樓道裡有洗衣機、吹風機,樓下也裝了自動販賣機。經院的教室也全都裝上了空調,更換了新的座椅,東區和西區的澡堂也都改成了現在的商業街,大家想自習、想理髮、想健身、想買東西,一出寢室就一應俱全了,硬體條件真的好了太多太多。我自己所在的金融學院也搬進了新的辦公樓,新的教五樓也建好並投入使用,我進去看過,條件設施真的很棒。我在經院一天天成長,經院也在和自己一樣一天天變好。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天都不一樣的感覺真的很棒。
不僅是硬體,現在的經院,大部分專業升了一本,學生質量越來越好,院系設置也更加科學,越來越多的各類學者匯集於此,還有很多臺灣老師選擇來經院紮根,成為了又一盛景。經院成立的時間不長,雖然不像武大這種百年老校,有經歷風雲變幻後的厚重和博大,在很多方面也還不夠完善,但經院就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也憑藉著自己特有的創新、開放和民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作為一個有著經院情結的人,我雖然在武大讀研,有空也會刷刷學校的網站,看看學校的新聞。一個月也會回上學校一次,吃一吃商業街的小吃,和熟悉的店老闆聊聊天,在學校裡走一走,和和藹的宿管阿姨說說話,了解學校的新變化,回憶那些有意思的往事,總會有一種到家了的親切感。
記得呂校長說過,在當今這個權威旁落,英雄失寵,小丑登臺,靈魂缺席的時代,大學的使命,恰恰在於讓你們不會在其路上因找不到方向而惶然張望,不會在面對激烈變故時無所適從,誠實的面對過去和現在,充滿良知和責任,沿著自己的人生,從十八歲到二十二歲,從二十二歲直到未來。在我看來,在大學的學習,專業知識可能會因為以後用不到而忘記,但是這個學校裡的人,小到宿管阿姨,保安,大到這所學校的老師,校長,和他們的朝夕相處與耳濡目染,教會了你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在這個學校裡參加的社團、活動和比賽,經歷的挫折和成功,都教會你如何處世。在經院的人和事裡,讓我走出了懵懂,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也一直為夢想成為的自己而堅定地奮鬥著。
最後,就用我畢業離校時發的一條朋友圈,作為這篇文章的總結吧。在經院,熬過夜,逃過課,為了erp連續奮戰幾小時;期末考試霸佔小教室,點外賣,在黑板上亂寫亂畫,寢室沒空調的時候在教室呆到晚12點;在經院,看過海,看過十周年校慶,看過幾乎全部的校內文化娛樂活動;在經院,參加過新銳、九月留聲、新聞先生等活動;在經院,打過辯論、出過國,也曾經為環保出過一份力;在經院,參加過學生會、社團聯合會,也算是編外的廣播臺成員;在經院,幹過團支書,幹過主持、當過評委、也代表過學院詩朗誦;在經院,上過一二三四五報、拉過二胡、演過小品、也說過相聲。在經院的日子裡,受過傷也瘋狂過,有過任性傲嬌不成熟,也有過反思和成長。在微博上吐槽過學校各大組織也在團委、學工處出過名。應聘過銀行也幹過公關。考過研也曾刷題背書見證過深夜的經院。做過交流也曾出訪外校,開過黑也曾開房桌遊到深夜。見過各種奇葩的人和事,也見證了經院一天比一天好,最重要的是認識了你們。如今,學校升了一本,校長調到中央,身邊的同學也都收穫了自己的成長。祝你們未來安好,我們與經院共成長。愛!母!校!不能更多!
(作者系金融學院2015屆畢業生,現就讀於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