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霸拉黑「控制狂」父母:你給的蜜糖,我視若砒霜

2021-02-10 育兒網

王猛(化名)曾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高考某市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畢業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並不是什麼學神故事、育兒心得。

而是一場家庭倫理悲劇.

王猛日前在網上發布了一封15000餘字的長信,回顧他的求學生涯。

然而他回顧的並不是他為父母爭光的學霸生涯,

而是他被父母控制欲過強的教育方式逼成PTSD[創傷後精神緊張性(精神)障礙] 的痛苦回憶。

王猛信中提到他因此12年春節不曾回家,拉黑父母6年,甚至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創傷而去攻讀一個心理學博士。

他在信中開頭寫道他作這篇萬字書,是為了年輕父母一個參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此事經過網絡發酵後,引發網友廣泛熱議,橙子媽也有感而發,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事情詳情如下,篇幅略長,有興趣可滑動觀看:

王猛在文中把自己的心理障礙歸結於父母的過度關心。「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在王猛看來他父母對其生活無微不至的介入並不是一直照顧,而是一直控制。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小學時,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可王猛的母親卻不由分說地非讓他穿長褲,結果整個演出只有王猛沒按要求著裝。

在王猛看來,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大學前的一次旅行,旅行團由父母單位裡的幾家人組成。中途,導遊當著全團的面拿王猛開了個過分的玩笑。王猛瞬間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也沒有幫他說話。回房間後,王猛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陣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王猛本科畢業後,為了擺脫父母的控制去美國留學,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找了一位在美國的「老朋友」照顧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講述了與這位朋友並無共同話題,父親卻依然要求他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

在美國,王猛被心理諮詢中心判定為: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但他的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

一個從小成績優異的高材生,在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也無不良環境的家庭長大,最後孩子和父母卻形同陌路,真是令人唏噓。

面對記者的採訪,母親老劉表示:對孩子確實說了很多「不」,但這些也都是原則上的管束。至於選擇衣服上,父親老王則稱父母的確會幫其做選擇,「但也不是所有」。

王猛的初高中同學也對記者表示: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接他下晚自習。

父親老王看到新聞後也開始反思:自己曾在處理兒子的「求助」上的確存在方式方法的問題,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跟他重新聯繫起來。」母親老劉說。

老倆口內心期待著兒子的回歸,家的大門是永遠打開的。王猛也對記者表示,會考慮回家嘗試和解。

tip:兩代人的隔閡,把責任歸結於一方肯定有失公允。因為我們育兒網的受眾都是家長,所以本篇文章的觀點主要是針對家長在與子女溝通中可能會犯的錯誤,並不是說子女就沒有問題或說教不得。

正確的出發點幹一件錯事,依然是一件錯事。不能用「為你好」的名義,就把父母一切行為合理化,而拒絕改進。

很多人會為王猛的父母叫屈:為什麼父母那麼關心他,王猛卻恩將仇報?

可能問題的癥結在於其爸媽根本沒意識到孩子需要什麼,固執地把自以為好的東西強加給他,極度忽視他真實的需要。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上映時,當時片中一句金句曾風靡網絡: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而我當時在朋友圈吐槽說應該是: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永遠是對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意見相左時,常會出於對自己遠勝孩子人生閱歷的自信和傳統儒家君臣父子觀念浸染,而很少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再加上一顆赤忱的愛子之心,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怎麼還有錯了?

但是孩子並不會因為你的出發點是對他好,就不會受到傷害啊~

就像你孩子老師為了教育你孩子,把你孩子腿打折了,你覺得能接受嗎?

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別人以愛的名義傷害他是錯,你傷害他,也是錯呀~

我經常聽見媽媽跟我說:我也知道打罵孩子不好,可是看他犯熊時,我總忍不住。

我就會問她:你一個成年人都控制不住自己想打人,還指望自己心智未全的孩子控制自己從不犯錯?

全天下父母無不愛子情切,但用錯了方法,結果則會適得其反。

為人父母很難、很苦、很值得尊重,

但世人對父母的尊重正是因為其為孩子而跳出自身舒適區所做的無私努力,

而不是因為他們自恃權威而對孩子做個不容置疑的姿態。

知乎上有人說很多父母都是「人生經驗的上民科」,

這個詞用得真是刻薄而貼切。

其實為人父母是件門檻很低的事情,

父母大多很偉大,

但是偉大從來不是不犯錯的代名詞。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經歷都沒成功到給孩子指明唯一康莊大道而不容偏差的地步。

列夫.託爾斯泰說:多麼偉大的作家,也不過是在書寫他的片面。

尼採說: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

當然,他們說的也未必一定對;

當然,橙子媽也是。

但我們為人父母如能意識到自己並非永遠正確,多去換位思考,

你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和一個心智更健全的孩子。

現代社會節奏巨快,我們只有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不躺在老皇曆上固步自封,才能做一個適應時代的人,做一個不拖孩子後腿的父母。

也有一些網友批評王猛過於矯情,抗壓能力較差:

「我爸媽小時候怎麼怎麼打我,我長大後還不是孝順父母」。

這其實就跟說媽媽產後抑鬱都是矯情一樣。

ptsd和產後抑鬱都是生理疾病,不隨個人意志所轉移。

每個人對外部壓力的心理承受度是不一樣的。

就像有人心肺功能弱,不善長跑;

有人肝功能弱,不善飲酒;

有些孩子天生就對痛苦敏感些,這是與生俱來的,不該因此被另眼看待。

再說,站在痛苦之外規勸受苦的人,本就是件很容易的事。

有些人覺得王猛的行為不容原諒在於那畢竟是生養他的父母,

我們傳統中華文化也講究孝道,忤逆自古天地不容。

關於孝順,我的理解一向是: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沒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我萬分不贊同王猛如此過激的做法,可他是個病人,我們也不能過於苛責。

孝順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我們為人父母也不該霸佔孝順的解釋權,以孝順的名義讓孩子一切順從自己。

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私。

愛一個人,就想控制他的一切,那你愛自己勝過於愛他。

其實沒有父母有義務一定要做一個完美的父母,

就像孩子沒有義務不犯錯一樣。

橙子媽也沒有義務讓每個讀者都認同自己的文章。^-^

但因為沒有義務,就去心安理得地去否定做個更好父母的意義,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既然是選擇閱讀育兒類文章的父母,必然是希望自己在育兒領域有所追求。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論語》

相關焦點

  • 愛情不過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再好的愛情也逃不過「做自己」
    只因為:最好的愛情是做自己,愛情不過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丁立威和程又青分手時, 說:我喜歡的是最真實的你, 不是在我面前總是表演的你。程又青面對自己的男神,她總是想塑造一個完美情人的形象,刻意討好迎合他的喜好,以為這樣就能情比金堅,殊不知各種彆扭反而加深了兩人之間的隔閡。
  • 手機、平板、電視,對0-6歲的孩子來說到底是蜜糖還是砒霜?
    電子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多,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新生代的寶寶似乎也在「適應潮流」,看到兩三歲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手機屏幕上劃拉劃拉已經不足為奇了。那麼,對於0-6歲的小孩子來說,電子產品到底是蜜糖還是砒霜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電子產品的「成分」。好成分1.
  • 說說激勵中的那些蜜糖與砒霜
    我就在旁邊幫著打了個圓場,說小孩子都不喜歡拍照的,那個媽媽也只好苦笑了一下點點頭。那個媽媽好奇的問,難道你剛才不自由嗎?結果那個大兒子高興地說,終於可以自由的打遊戲啦!原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媽媽精心策劃的旅行遠不如一個遊戲來的讓人興奮,哪怕這個旅行是我們這些大人看來,有一百分、一萬分的價值,可孩子此刻就是不買帳。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真正的愛情不過是「冷暖自知」
    02在亦舒的小說裡,我知道了這八個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據說,這個典故自於唐玄宗李隆基對楊玉環的稱譽。意思是:同一樣東西,對甲來說是「蜜糖」(指美好的東西或事情),對乙來說卻是「砒霜」(指毫無價值,更甚者會拖累自己的東西)。是啊,任何事物都能呈現出不同的樣子。對個人來說,當然也有不同的感受。你認為好的,我未必認可。
  • 北大學生拉黑父母 | 社會應該允許孩子「不孝」
    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生物系畢業,正在美國讀研究生的王猛(化名)已經連續12年沒有回家度過春節。他對記者稱,自己在少年時代受到的來自父母的傷害一直難以癒合,長期壓抑之下出現了嚴重心理問題。今年34歲的王猛苦於找不到自我調和之路,計劃入讀心理學系博士以自救,「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 餘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
    【餘甘子,君之蜜糖,吾之砒霜】導語:我是華南地區土生土長的潮汕人,因而對餘甘子有特殊又溫暖的好感。這種好感一源於自小便對它古怪味道的適應,二緣於遠離故鄉後,它已逐漸升華為我心目中鄉情的象徵物之一。可是你忍住這股澀味多嚼幾下,慢慢地、慢慢地,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迴蕩於喉舌間了。這時若喝涼白開,還會覺得水變甜了,這就是食用餘甘子的妙處。一旦適應它古怪的味道後,人們就容易對它產生好感。餘甘子,也許多嚼幾顆,你也會愛上這款冷門的鄉土水果哦。可惜筆者至今還未能在北方的朋友圈中成功推廣這款「土特產」。大多數人能接受的還是用糖、鹽、姜醃漬過的餘甘子。
  •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請你諒解,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被北大最好的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學有所成、出類拔萃,那定當衣錦還鄉、回報父母了。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已經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並拉黑父母6年有餘。為此他寫了一封長達15000多字的信,信中寫滿了王猛對從小「控制」自己長大的父母深深的恨意。我不由得有點心疼,一個如此優秀的人,心中卻充滿恨意,那他的將來該如何自處?而在另一面,父母除了困惑,實在搞不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錯,恐怕「失去兒子」的餘生也並不會好過。
  • 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 假如你有對控制狂父母
    這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你我。故事主線,在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可以是經典案例了,「我的媽媽是家庭主婦她年輕時候的夢想是當醫生,所以她把她所有的希望和夢想都強加在我身上,然而我卻是個理科學渣。」;「我的爸爸從小就希望可以成為社交達人,可是他性格內向而悶騷,於是他希望我可以成為社交達人,不幸的是我也是內向的人卻還要假裝熱情外向。」一個控制狂的家長通常會給人一種非常非常愛孩子的錯覺,甚至是溺愛,有時候這個溺愛就是在投射他自己,滿足父母自己曾經缺失的,而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 測一測:你是控制狂父母嗎?
    10 Telltale Signs來源 :education.com翻譯:伊頓家長大學控制狂父母:指那些像直升飛機一樣「盤旋」在孩子身邊,總是對孩子過分保護的父母。如何區分普通父母和控制過度的父母呢?下面的小測試,幫你自查是不是「控制狂父母」?But what exactly separates the garden-variety parent from one that can't seem to give her kids a little space? Are you a helicopter parent?
  • 玉溪學霸女孩火了!放棄北大,新身份被網友狂贊
    這兩天江川學霸女孩李盈火啦被央視、新華網、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紛紛報導衝上了熱搜,被網友狂贊!  李盈的父母非常支持她的選擇,並以她為驕傲。李盈的母親說:「學有所成,為國家所用,想讓她當兵,當軍人。我們不能成為軍人,但可以成為軍人家屬。」並表示,孩子今年沒有發揮好,如果發揮好的話,能考700多分,那樣,我們照樣報考國防科技大學。
  • 「第一名「丨是蜜糖還是砒霜?
    因為媽媽總是拿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校聯盟第一的學霸來和她做比較,永遠看不到她的努力。當一個孩子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父母還跟她討價還價,我覺得挺可悲的。在父母眼裡,成績就是一切,她只關注結果,不在乎過程。她只看得見孩子分數,看不見孩子的努力,也看不見孩子對成績以外東西的熱愛。
  • 學霸高考660分被北大錄取,因不感興趣中途退學讀技校,後來怎樣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對一些夢寐以求的東西,對於另一些來說,完全沒有什麼用處,甚至覺得很雞肋,完全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不過為了自己將來著想,甚至直接拋棄,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9年前青海學霸周浩,高考660分考入北大中途退學讀技校,大家一定很好奇,如今他怎麼樣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 拉黑父母6年,12年春節不回家!留學生發萬字長文痛斥雙親「極度控制」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 網紅護膚成分煙醯胺,是否真的是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關於煙醯胺,我曾不止一次說過這是我最愛的護膚成分之一,但時不時還會有粉絲跑來和我說,不耐受,沒效果,還有覺得自己用了之後反而變黑了黃了甚至臉上長毛了???
  • 《清平樂》:原著小說裡「汝之蜜糖,吾之砒霜」,徽柔結局如何?
    該小說《孤城閉》將故事背景拉到北宋仁宗年間,以小黃門(太監)梁懷吉的視角來講述了仁宗趙禎的宮闈秘史和朝堂糾紛,以及梁懷吉和康樂公主徽柔之間的情感糾葛。這兩條大致的線穿插在一個輝煌的時代裡,時代人物諸如歐陽修、馮京、蘇軾、柳永、包拯、晏殊等人紛紛登場,如同在盛世裡綻放的一朵朵熱烈的繁花。
  • 社區團購看似蜜糖,實則砒霜!點名批評後,衛龍等不再給平臺供貨
    然而這只不過是網際網路巨頭的套路罷了,看似蜜糖,實則砒霜!在網際網路巨頭剛開始布局社區團購市場的時候,對於消費者和入駐商家而言,確實是蜜糖期。消費者和商家都可以享受瘋狂的補貼,出貨量極大,單價極低,網際網路的「燒錢」階段可以說是一人虧損,萬人獲利。
  • 「你是最棒的」不是蜜糖而是砒霜,家長要學會用鼓勵代替讚美
    "你是最棒的"不是蜜糖而是砒霜讚美的作用只在一時鼓勵的作用是長期的,而讚美的作用只是一時,別把兩者弄混。讚美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孩子成績不錯,父母就會帶他逛商場,給他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能畫出一幅漂亮的畫,父母就迫不及待地向鄰居炫耀,稱"這是我見過最優美的畫作";無論是飯前洗了洗手,還是飯後幫父母洗了一次碗,父母都會熱情地讚美他:"做得好!""
  • 16歲的少女和李白一樣狂,清華北大懶得考,原來她是這樣的學霸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且是蓬蒿人;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之所以狂,是因為他有噫籲嚱,危乎高哉的才華,是因為他有鬥灑詩百篇的能力。
  • 「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不是免死金牌,而是裹著蜜糖的砒霜
    平時的熊孩子有的會遭到父母痛打一頓,有的在外碰壞別人東西父母只能賠償。近日,澳洲的兩個熊孩子,竟然因為一起惡作劇導致第二波新冠疫情來襲。就像吸血鬼始祖一樣,澳洲的上千名感染者都是來自於兩個惡作劇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