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化名)曾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高考某市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畢業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並不是什麼學神故事、育兒心得。
而是一場家庭倫理悲劇.
王猛日前在網上發布了一封15000餘字的長信,回顧他的求學生涯。
然而他回顧的並不是他為父母爭光的學霸生涯,
而是他被父母控制欲過強的教育方式逼成PTSD[創傷後精神緊張性(精神)障礙] 的痛苦回憶。
王猛信中提到他因此12年春節不曾回家,拉黑父母6年,甚至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創傷而去攻讀一個心理學博士。
他在信中開頭寫道他作這篇萬字書,是為了年輕父母一個參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此事經過網絡發酵後,引發網友廣泛熱議,橙子媽也有感而發,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事情詳情如下,篇幅略長,有興趣可滑動觀看:
王猛在文中把自己的心理障礙歸結於父母的過度關心。「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在王猛看來他父母對其生活無微不至的介入並不是一直照顧,而是一直控制。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小學時,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可王猛的母親卻不由分說地非讓他穿長褲,結果整個演出只有王猛沒按要求著裝。
在王猛看來,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大學前的一次旅行,旅行團由父母單位裡的幾家人組成。中途,導遊當著全團的面拿王猛開了個過分的玩笑。王猛瞬間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也沒有幫他說話。回房間後,王猛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陣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王猛本科畢業後,為了擺脫父母的控制去美國留學,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找了一位在美國的「老朋友」照顧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講述了與這位朋友並無共同話題,父親卻依然要求他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
在美國,王猛被心理諮詢中心判定為: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但他的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
一個從小成績優異的高材生,在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也無不良環境的家庭長大,最後孩子和父母卻形同陌路,真是令人唏噓。
面對記者的採訪,母親老劉表示:對孩子確實說了很多「不」,但這些也都是原則上的管束。至於選擇衣服上,父親老王則稱父母的確會幫其做選擇,「但也不是所有」。
王猛的初高中同學也對記者表示: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接他下晚自習。
父親老王看到新聞後也開始反思:自己曾在處理兒子的「求助」上的確存在方式方法的問題,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跟他重新聯繫起來。」母親老劉說。
老倆口內心期待著兒子的回歸,家的大門是永遠打開的。王猛也對記者表示,會考慮回家嘗試和解。
tip:兩代人的隔閡,把責任歸結於一方肯定有失公允。因為我們育兒網的受眾都是家長,所以本篇文章的觀點主要是針對家長在與子女溝通中可能會犯的錯誤,並不是說子女就沒有問題或說教不得。
正確的出發點幹一件錯事,依然是一件錯事。不能用「為你好」的名義,就把父母一切行為合理化,而拒絕改進。
很多人會為王猛的父母叫屈:為什麼父母那麼關心他,王猛卻恩將仇報?
可能問題的癥結在於其爸媽根本沒意識到孩子需要什麼,固執地把自以為好的東西強加給他,極度忽視他真實的需要。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上映時,當時片中一句金句曾風靡網絡: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而我當時在朋友圈吐槽說應該是: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永遠是對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意見相左時,常會出於對自己遠勝孩子人生閱歷的自信和傳統儒家君臣父子觀念浸染,而很少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再加上一顆赤忱的愛子之心,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怎麼還有錯了?
但是孩子並不會因為你的出發點是對他好,就不會受到傷害啊~
就像你孩子老師為了教育你孩子,把你孩子腿打折了,你覺得能接受嗎?
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別人以愛的名義傷害他是錯,你傷害他,也是錯呀~
我經常聽見媽媽跟我說:我也知道打罵孩子不好,可是看他犯熊時,我總忍不住。
我就會問她:你一個成年人都控制不住自己想打人,還指望自己心智未全的孩子控制自己從不犯錯?
全天下父母無不愛子情切,但用錯了方法,結果則會適得其反。
為人父母很難、很苦、很值得尊重,
但世人對父母的尊重正是因為其為孩子而跳出自身舒適區所做的無私努力,
而不是因為他們自恃權威而對孩子做個不容置疑的姿態。
知乎上有人說很多父母都是「人生經驗的上民科」,
這個詞用得真是刻薄而貼切。
其實為人父母是件門檻很低的事情,
父母大多很偉大,
但是偉大從來不是不犯錯的代名詞。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經歷都沒成功到給孩子指明唯一康莊大道而不容偏差的地步。
列夫.託爾斯泰說:多麼偉大的作家,也不過是在書寫他的片面。
尼採說: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
當然,他們說的也未必一定對;
當然,橙子媽也是。
但我們為人父母如能意識到自己並非永遠正確,多去換位思考,
你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和一個心智更健全的孩子。
現代社會節奏巨快,我們只有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不躺在老皇曆上固步自封,才能做一個適應時代的人,做一個不拖孩子後腿的父母。
也有一些網友批評王猛過於矯情,抗壓能力較差:
「我爸媽小時候怎麼怎麼打我,我長大後還不是孝順父母」。
這其實就跟說媽媽產後抑鬱都是矯情一樣。
ptsd和產後抑鬱都是生理疾病,不隨個人意志所轉移。
每個人對外部壓力的心理承受度是不一樣的。
就像有人心肺功能弱,不善長跑;
有人肝功能弱,不善飲酒;
有些孩子天生就對痛苦敏感些,這是與生俱來的,不該因此被另眼看待。
再說,站在痛苦之外規勸受苦的人,本就是件很容易的事。
有些人覺得王猛的行為不容原諒在於那畢竟是生養他的父母,
我們傳統中華文化也講究孝道,忤逆自古天地不容。
關於孝順,我的理解一向是: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沒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我萬分不贊同王猛如此過激的做法,可他是個病人,我們也不能過於苛責。
孝順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我們為人父母也不該霸佔孝順的解釋權,以孝順的名義讓孩子一切順從自己。
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私。
愛一個人,就想控制他的一切,那你愛自己勝過於愛他。
其實沒有父母有義務一定要做一個完美的父母,
就像孩子沒有義務不犯錯一樣。
橙子媽也沒有義務讓每個讀者都認同自己的文章。^-^
但因為沒有義務,就去心安理得地去否定做個更好父母的意義,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既然是選擇閱讀育兒類文章的父母,必然是希望自己在育兒領域有所追求。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