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零售業界最受矚目的事情就是日本全家與頂新集團的風波了。
原本雙方是授權合作關係,日本全家授權頂新集團在中國市場發展全家便利店,然而因經濟糾紛,雙方對簿公堂,日本全家稱頂新試圖將品牌使用費從1%降至0.3%或更低,稱頂新集團已7個月未繳納授權費,因此希望終止雙方合作。
頂新方面則表示日本全家在近期發布的聲明內容,與事實有所出入,恐使外界產生誤解,日本全家近日對此事件的一系列聲明,頂新集團認為並不是妥適的做法。雙方的交涉應參照國際上的商務慣例進行。
在筆者看來,這場糾紛說到底就是雙方的合作中,發生了利益分歧,比如進入盈利期後,雙方如何分配利潤,還有一些相關費用等問題。雖然此前必然都有合約,但很顯然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並沒有讓雙方都滿意,日本全家認為頂新集團繳費少了,而頂新集團則認為自己並沒有少交費用。且雙方在具體的管理經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理念分歧。
目前的進展是日本全家敗訴了。然而這並不代表這一糾紛就此結束了,因為根據業內授權合約的一般規則,合作期限大約是20年,以此推測,在幾年內,雙方應該即將進入合約結束時間,而有過如此大的矛盾後,雙方的續約似乎存在一定的難度。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雙方沒有續約,那麼日本全面相當於收回了「全家」品牌的使用權,如今在頂新集團的經營發展下,中國市場約有2500家全家便利店,其中有75%~80%都是加盟店,這些門店都是交了費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衝著「全家」品牌和體系而來的,如果日本方面在未來收回品牌使用權,那麼這數以千計的加盟店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這裡有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加盟商繼續與頂新集團合作,但是撤換品牌,這對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會有影響,畢竟全家已是知名品牌,而頂新集團如果再打造一個新品牌則需要投入巨大的營銷成本,且培育數年才有可能見效。目前全家有不少日系商品,一旦日本全家與頂新集團不再續約,則後臺供應鏈、貨品等都會發生變化,加盟商需要在後臺貨品管理方面做全面的調整。
不過好處在於,這些現有的加盟店佔據了不錯的商業地理位置,持續經營應該有位置和客流優勢。而且頂新集團也有打造自有商品和自建供應鏈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加盟商的經營。
第二種可能則是加盟商結束與頂新集團的合作,改與日本全家籤約合作。如此一來,品牌的使用是沒有問題的,供應鏈和貨品也全面使用日系模式。但如何操作「改嫁」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因為加盟商與頂新集團的合約中對於雙方的合作和權益都有細則規定,而且一些相關的證照、許可文件等應該都在頂新集團手中,如果要「拗斷」與頂新集團的合作,則會有不少掣肘和制約。
對於日本全家而言,如果真的結束與頂新集團的合作,則糾紛停止,可是兩者從合作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接下來日本全家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國市場一家一家開店,這是非常具有難度的,畢竟一線城市的選址越來越困難,且各類成本高企,要快速進入盈利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收編現有的加盟商是個捷徑。然而,要讓加盟商先「離婚」再「改嫁」,其中的紛爭、手續、合約處理等並非易事。
第三種可能是加盟商結束與頂新集團的合作,改與其他便利店品牌合作。這裡有一個微妙的差別,同樣是「改嫁」,從頂新集團的角度而言,如果加盟商一定要重新選擇,與其「嫁給」日本全家,那還不如「嫁給」其他競爭對手,則感受上略好一些。因此,加盟商「改嫁」其他便利店品牌的難度或許要小於「改嫁」日本全家。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近期發布的「2018年中國連鎖百強」報告顯示,2018年,便利店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21.1%,門店數量增長18.0%,新增門店11944家,佔百強新增門店總數的62.5%。加盟是便利店門店拓展擴張的主要方式。2018年百強新增門店的加盟店佔比超過三分之二,加盟店的平均投資回報期23.3個月,比上一年略有縮短。
由此可見便利店正飛速發展,這也意味著競爭加劇,拓店的難度加大,優質選址會越來越少。如此背景下,如果有大量的加盟商要改頭換面,加入其他品牌便利店,那麼筆者相信,其他品牌便利店都會極度歡迎這些加盟商。不過這樣一來,頂新集團和日本全家的壓力都變大了,因為原本的這些合作夥伴突然都變成了競爭對手。
綜上所述,對於日本全家和頂新集團,尤其是數以千計的加盟商而言,續約合作是相對損失最小的方式,且大家也不用太折騰。但續約談判的難度在於,雙方在新合約中的利益分配能否一致,大家都要考慮收支平衡與一旦結束合作後的市場格局變化評估。這是一場才剛剛開始的博弈,加盟商和其他同業者都在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