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二十四年,康師傅貫穿了不止一代人的成長記憶,但近幾年的表現卻並不盡如人意。2016年9月初,康師傅被移出恒生指數成份股,其在2011年12月入選,當年正是康師傅的鼎盛時期。其市值曾一度突破1400億港元,而如今只有530億港元左右。
據報導,頂新集團證實,臺灣康師傅決議自2017年1月1日解散。頂新集團公共事務室副總表示,臺灣康師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過去業務僅是進口生產設備,並出租給味全委託生產,2015年爆發油品事件後,臺灣已不再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麵,因此,基本上已無任何實質營運業務。
「康師傅」品牌自打從中國大陸誕生,就經常成為受關注的熱點。這個品牌的成長是一個傳奇,這家公司的股權結構也一直讓很多人迷惑,這家集團的起起落落更是多次成為兩岸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
求發展:頂新進軍大陸市場
大家通常所提到的「康師傅」,是指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康師傅」的母公司是「頂新集團」。
年銷售約5000億人民幣,90%市場在大陸,10%市場在臺灣。作為發源臺灣,成就於大陸的食品巨無霸,頂新集團一直比較神秘。
1958年,「鼎新油廠」在臺灣彰化創立,從事油脂煉製工業。1974年,公司更名為「頂新制油實業有限公司」。1985年,公司再次更名為「頂新制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公司主要生產工業用蓖麻油。
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頂新在臺灣的發展始終不盡如人意。1988年,頂新公司受到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感召,頂新的魏氏四兄弟(大哥魏應州、二哥魏應交、三哥魏應充和四弟魏應行)決定到大陸投資,從此四兄弟便踏上了一條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1989年,頂新在大陸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頂好制油有限公司」。有些人可能還記得,當時電視臺上播放的「頂好清香油」廣告,代言人是熱播的苦情電視劇《星星知我心》中「媽媽」的扮演者吳靜嫻。
從1989年到1991年的3年,他們在北京、濟南、秦皇島、通遼等地開辦了4家合資企業。先後嘗試的「頂好清香油」、「康萊蛋酥卷」和蓖麻油等產品,由於當時國內整體消費水平偏低,而產品價格過高,銷量不佳,一度使公司在大陸的經營投資陷入困境。
抓商機:「康師傅」方便麵一炮打響
方便麵——是頂新在大陸的成功之路。頂新於1992年在天津地區率先投資建立的方便麵生產線,此後康師傅方便麵迅速火遍神州大地。
魏應州初到大陸的時候,發現火車上沒有碗裝的方便麵銷售,於是嗅到了巨大的商機,決定投資建廠生產方便麵,並創立了「康師傅」品牌。「康」代表著健康,而「師傅」則是當時中國北方地區非常親切的一種稱呼。
1991年9月,「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在天津開發區成立。1992年8月,天津頂益公司正式量產,「康師傅方便麵」正式上市,品種包括紅燒牛肉麵、擔仔麵、鮮蝦麵等。廣告語是「康師傅方便麵,好吃看得見」。
據說,當時魏應州每天早上都會在天津頂益工廠的辦公室裡泡一碗當天生產的「康師傅」方便麵,然後細細品嘗,如口感不滿意會立即要求改進。就這樣,康師傅方便麵靠著獨特的配方和口味、恰當的市場定位和新穎的電視廣告,一炮打響。
期間,頂新還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多家企業,但最有名的產品還是「康師傅」方便麵。其他企業基本上圍繞方便麵的生產進行配套。如,「天津頂盛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生產塑料叉,「天津頂信紙業有限公司」生產紙箱,「天津育新塑料包裝有限公司」生產PSP碗,「天津頂正印刷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食品用印刷包材、包膜。
1993年,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天津頂益已經擴建為制面一廠和二廠,其中制面一廠增至8條碗面線、8條掛麵線,制面二廠正式投產,有12條袋面線、4條掛麵線。
為了迅速擴大產能,從1994年開始,「康師傅」相繼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瀋陽等地設立生產基地,並在全國形成了一個區域化的產銷格局。
1992年剛進入大陸方便麵領域時,頂新投入的是800萬美元;到1999年,方便麵事業的固定資產已經達到了12億美元。
隨後,康師傅又開始進軍食品和飲料事業。
1995年,天津頂園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廣州頂園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頂園食品有限公司相繼成立,主要生產康師傅米餅,標誌著頂新開始進入糕餅事業。同年,天津頂津食品有限公司、重慶頂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相繼成立,頂新開始進入飲品事業。
1996年2月15日,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
1997年,頂益開始將產品分為方便麵、糕餅、飲品三個事業群。康師傅的餅乾、茶飲料、飲用水等產品也相繼推出。
奪味全:資金緊張陷困境
到了1998年,在大陸發展一帆風順的頂新集團多少有些「自我膨脹」,開始把目光轉回臺灣,頗有點要「衣錦還鄉」的味道。當時,臺灣食品業最大的幾家企業有「統一」和「味全」,頂新瞄上了有臺灣乳製品第一品牌之稱的「味全」公司。
「味全」比康師傅誕生更早。成立於1953年的「味全」是臺灣地區乳製品第一品牌,主要生產中式調味品、罐頭食品、乳品、飲料及冷藏食品。1998年,頂新集團對味全展開了全力收購,獲得其15%的股權,康師傅獲得經營管理權。魏應行、魏應充成為味全董事長和副董事長。
對於康師傅而言,味全屬於關聯產業群,又是老牌企業,在生產需求上,產能跟得上,品質又過得去。
1999年,康師傅增持味全股份,持股比高達19.96%。康師傅意圖借道味全殺進乳品和果汁飲料市場。
然而當時臺灣市場都不看好這項併購案,使得味全股票大跌,頂新集團瞬間陷入了財務危機中。同時,受到1997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臺灣經濟不景氣,導致頂新集團欲拋售不動產度過危機的想法無法實現。最後,頂新集團被迫尋求外界資金的支援。
頂新集團開始尋求統一集團的合作,希望能售股引進統一資金,然而雙方一直無法在轉讓的價格及企業的經營權上獲得共識。
轉股權:日本企業入股康師傅
當時,日本三洋食品與身處困境的頂新集團聯繫,提出了合作的意願,雙方很快達成共識。三洋食品買下了頂新集團所持有的頂益控股有限公司一半股權。這樣,雙方對頂益控股的持股,同時達到33.14%。不過,三洋食品並沒有要求獲得經營權。
正是這次融資,使瀕臨絕境的魏家四兄弟保住了康師傅。
1999年,頂新國際集團與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SANYO FOODS CO., LTD.)在日本東京達成協議,以頂新為主導,共同經營香港上市公司頂益(開曼島)控股公司。2002年,「頂益開曼島控股公司」(TINGYI (CAYMAN ISLANDS) HOLDING CORP. )的中文名稱更名為「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現在所提到的「康師傅」,是頂新集團將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單獨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主要在中國從事生產和銷售方便麵、飲品及方便食品。
在這次的合作中,日本三洋食品不僅注資幫助頂新集團度過財務危機,也將生產與品質管理的技術帶進了康師傅,讓頂新集團獲得很多製作方便麵的關鍵技術,在中國大陸方便麵市場上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截至2016年中期,康師傅控股的董事局主席是魏應州,執行董事為魏應州、井田純一郎(三洋食品株式會社社長)、吳崇儀、長野輝雄(三洋食品株式會社海外專業本部本部長)、魏宏名(魏應州的兒子)和筱原幸治(可口可樂(日本)品牌行銷部高級副總裁),徐信群、李長福和深田宏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2008年底,頂新集團再次發生重要的股權變化,日本伊藤忠(ITOCHU)支付7.1億美元收購了頂新集團20%的股份。因為頂新集團感到,中國的市場太大,僅靠頂新來擴展市場會力不從心。此前,頂新就與伊藤忠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頂新與伊藤忠合資在中國經營「全家」便利店。
多元化:鮮有很成功的案例
在食品行業之外,頂新集團的多元化一直都不是很成功。
中國IT賣場巨頭「百腦匯」(Buynow)最初的大股東就是頂新集團,百腦匯所採取的電腦銷售模式,可以說在國內首開先河。後來頂新退出,引起業內震驚。
頂新還在中國大陸開辦過「樂購」超市,後來英國超市巨頭TESCO通過收購頂新集團的股權進入中國市場,TESCO的中文名字不知道為什麼也被翻譯成了「樂購」。不過,這個「TESCO樂購」經營得也不怎麼樣。2014年,TESCO因為全球投資策略的失敗,在全球九大主要國際市場均面臨爆發式的業績下滑,宣布將中國零售及房地產物業和現金43.25億元,注入華潤創業子公司利原,「TESCO樂購」的名字也消失了。。
1996年,頂新集團將美國快餐品牌「德克士」(Dicos)收購,並投入5000萬美元,健全經營體系,完善管理系統,並重新建立了CIS系統,使其成為頂新集團繼「康師傅」之後的兄弟品牌,中國大陸的第三大快餐品牌。不過,「康師傅私房牛肉麵」的發展似乎不大順暢。
「味全」(Wei Chuan CORP.)被頂新當做臺灣的生產基地,但頂新集團油品連出包,讓消費者自發性抵制旗下產品,味全也因此受到牽連,多項產品賣不出去,彷佛成為「過街老鼠」。頂新集團還曾經是「臺北101」大廈的最大股東,後來因油品事件被迫出售了股權。
目前在中國大陸市場開設「全家便利店」的「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是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FamilyMart株式會社、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 。
2012年,「康師傅控股」為了進一步拓展飲料業務範圍,完成與百事(PepsiCo)中國飲料業務之戰略聯盟,開始獨家負責製造、灌裝、包裝、銷售及分銷百事公司於中國的非酒精飲料。
儘管最近一兩年,「康師傅控股」的發展不像以前那樣順利。不過,在過去20幾年裡,頂新已經在中國的方便麵、茶飲料、礦物質水等三個市場成為佔有率名列前茅的龍頭品牌。魏氏四兄弟也因此從默默無聞的臺灣小商人成為行業的領軍人,頂新國際集團(Ting Hsin International Group)也成為臺商在大陸成功的典範。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
(責任編輯:張功成 HN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