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7世紀文學之五:彌爾頓2

2020-12-18 騰訊網

歐洲17世紀文學之五:彌爾頓2

第二條線索是描繪撒但的反叛過程。在這一條線索中反映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精神面貌。如果說前一條線索描寫了人類基本存在的悲劇性質,那麼這條線索則是以同樣思想再現了人類歷史的特殊階段。在撒但的反叛精神之中,具有一定自由、民主的思想,體現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特點。

我現在做你們的領袖,首先是因為

這正當的權力,並且合乎天理,

其次是由於自由選舉,再加上我

在計謀策劃與戰鬥中所立的功績;

至少把損失恢復到這個地步,

大家一致同意,沒有異議。

他反對世襲繼承,並且一定程度上要求自由選舉。他反對上帝把自己的兒子立為諸神之長。因此率領眾天使軍反叛。他的鬥爭失敗了,然而他決不屈服,繼續鬥爭。彌爾頓對撒但的反叛是肯定的,因此把撒但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偉岸,勇敢多智,且身先士卒。他曾說過在天上坐上大王寶座,就意味著具有比別人更多享受的權力,但是在他的王國裡就意味著有比別人更加努力戰鬥的義務。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他的欲望更加膨脹,也變得獨裁專制。因而連他忠誠的部下亞必迭都起來反對他。撒但的轉變,使他的形象不如前面那樣高大威武,變成一條蟒蛇,渺小可憎。撒但形象的轉變,表露出作者對無限要求滿足欲望的否定。彌爾頓對他的態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口口聲聲否定他,另一方面又極力讚揚。當然對撒但的形象後來基本持否定態度。這種肯定與否定之間同樣存在難以調解的衝突,正因為如此才使撒但走向可悲的境地。撒但形象的轉變也間接地說明了資產階級失敗的原因。

《復樂園》(1671年)是彌爾頓在朋友的建議下創作的。作品取材於《新約.路加福音》中耶穌被引誘的故事。基督教認為,復樂園是耶穌降生為人,為亞當替罪犧牲,死而復活,這樣才能恢復樂園。但彌爾頓認為,面對種種利誘,經得起考驗,保持堅強的意志,就算是復樂園了。因此作品寫了耶穌在約旦河受了約翰的洗禮之後,禁食40天。撒但化裝成老農夫,引誘禁食後的耶穌,先是擺出了豐盛的美酒珍饈,接著又以榮譽為誘餌,勸耶穌儘快即大衛的王位。但各種利誘都被耶穌拒絕。最後撒但把耶穌引到聖殿的最高塔尖上,說如果耶穌是神子,那麼他跳下去也不會受傷。結果耶穌跳下去,被天使接到美麗的山谷。這部作品以王朝復闢時期作為背景,歌頌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堅定意志和頑強戰鬥精神。這在曾經參加英國革命的人紛紛變節的時代,具有特殊的意義。

《鬥士參孫》(1671年)是一部悲劇,取材於《舊約.士師記》。作品寫了鬥士參孫由於妻子大利拉出賣了他力大無比的秘密,被非利士人抓住之後,挖去了雙眼,剪去了頭髮,關進監獄裡服苦役。最後在非利士人歡慶節日時候,他去表演武藝。這時他的頭髮已經長了出來,恢復了那驚人的力量,就推斷了大廳的兩根大柱,與敵人同歸於盡。對參孫來說,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戰鬥,他深深自責沒有完成打擊敵人的任務。然而人們對他並不理解,並不太以做亡國奴為恥,因而他是孤獨的。但他仍然在孤獨之中念念不忘自己的使命。他身體的殘疾與健全的理性戰鬥意志之間構成了不可解決的衝突,正是因為這一衝突不能解決,不能把以色列從非利士人手中解放出來,參孫焦慮不安。在參孫身上最突出的特徵是堅強的意志、不敗的鬥志,他的性格是體現他生命意義的具體化過程,具有悲劇不可解決衝突一樣的力量。這兩種力量的同樣強大,使參孫具有崇高的美感。悲劇創作於革命失敗之後,參孫的鬥志無疑表現了對革命的堅貞信念。另外參孫的生活遭遇頗似彌爾頓自己的經歷,精神上也有類似之處。

在藝術形式上,彌爾頓直接採用古希臘悲劇的形式,而不是按照古典主義標榜的方法創作。彌爾頓之所以採用古希臘悲劇的形式,是"因為今天有許多人輕視,甚至侮蔑悲劇,把它看成普通的小插曲;由於詩人錯誤地把喜劇的成分攙雜在悲劇的肅穆和嚴峻裡面;或者引進淺薄庸俗的人物,這是一切明眼人都認為是荒謬的。"這部悲劇具有古希臘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相關焦點

  • 英國文化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彌爾頓和英國革命
    歷史看客:相思和你看歷史霍布斯和洛克在17世紀英國革命的過程中,不但形成了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形成了新的思想體系。培根的唯物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培根以後第一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是託馬斯·霍布斯(1588—1679)。
  • 蘇東坡和彌爾頓,不同時空、不同文化的悼亡,卻有著一樣的真摯
    祭祀哀悼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和民俗現象的象徵,由於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更加真摯,所以也成為中西文學中承載眾多載體的文學主題之一。祭祀文學作品在古今中外的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學發展進程中,都有明顯的發展脈絡和具體記載,悼亡詩即是此類題材中的精華代表作之一。
  • 翻譯彌爾頓的《失樂園》,過去30年裡比之前300年還頻繁
    《失樂園》中文譯本之一由全球50多位學者合作研究而著成的新書《彌爾頓的譯本》(Milton in Translation)中顯示,這位17世紀作家的作品被譯成其他語言逾300次,其中包括法羅語、曼島語、泰米爾語、湯加語、波斯語、希伯來語、弗裡斯蘭語、威爾斯語等57種語言。
  • 外國文學知識
    2.《伊索窩言》 古希臘寓言彙編,相傳為伊索所作,它是歐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歐洲文學史上奠定了寓言創作的基礎。 3.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之父,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4.索福克勒斯,古希臘重要悲劇作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一次劃時代影響的大事。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知識系統的變化正是分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那最鮮明的分水嶺。【楊照:《新世界與老亞洲》,收入(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著,劉興華譯:《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2016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第7頁。】對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
  • 歐洲文學地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布拉格
    布拉格,這座位於歐陸中心的城市,歷史和遺產之豐富自不必提。它一度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在15世紀到17世紀,它是宗教變革的核心地帶。二十世紀下半葉,它又成為了冷戰雙方的頡頏之地。雖然布拉格被歷史的偶然性塗抹成它幾乎無所適從的樣子,但它同時也幾乎是全球最具文學性的城市之一。布拉格城市的文學歷史起源很晚。
  • 彌爾頓的"局限性"
    不合時宜 彌爾頓的"局限性" 張偉     按當時的出版法令,約翰·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本身就是一本未經許可的非法書籍,而且遠算不上一本經過深思熟慮的作品。    1643年英國新一版出版法令頒布時,彌爾頓有更要緊的事處理。一方面,新教和舊教的政治鬥爭,讓新教徒彌爾頓忙著與守舊者論戰;另一方面,個人的婚姻波折也讓他心煩意亂。35歲那年,他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定下與一個保皇家庭年僅17歲女孩的婚約。不料,妻子結婚不到一年就躲回娘家,死活不肯回來,坊間也盛傳,妻子拒絕與他圓房。這種個人生活的刺激,讓他開始撰寫支持感情不合者離婚的出版物。
  • 彌爾頓與他的《失樂園》
    us, and regain the blissful Seat,                     5在《失樂園》的第2-5行,彌爾頓淋漓盡致地向讀者展現了他的野心,他要創作一首史詩,內容從創世紀一直講到人類得到救贖,重返樂園。
  • 彌爾頓論教育
    彌爾頓認為,兒童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獲得對上帝的正確認識,由此去熱愛上帝、效法上帝。然而舊教育存在諸多弊端,無助於達到這一目的。彌爾頓主張為12-21歲的青少年設計一種完善、豐富的教育,培養他們公正、高尚、熟練地履行一切私人的、公眾的、平時的和戰時的職責。由於不滿傳統文法學校的做法,彌爾頓主張創辦一種新學校——學園。學園一般能容納130名學生,校內設校長一人,教職工20人。校長應是公認的道德完美之人,有能力履行一切義務或能明智地指導工作。學園的一切活動都井然有序。
  • 17~20世紀歐洲時裝版畫:從記錄流行服飾到成為獨立裝飾
    到19世紀末才用來表示17世紀出現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富有動感、注重光和色彩效果的藝術樣式。在服裝史上,也把17世紀初到18世紀初這一個世紀間服裝文化的奇異變遷稱作「巴羅克時期」。就服裝文化來講,17世紀的前半葉,新興強國荷蘭領導著歐洲的潮流,而到了17世紀後半葉,法國的路易十四親政(1661  -  1715),他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竭力鼓勵對外貿易。
  • 彌爾頓和《論出版自由》
    可想而知,在反對封建統治時,資產階級是「出版自由」的絕對擁躉,但是一旦針對自己的人民以及工人階級時,資產階級便會將「言論自由」拋之腦後。其實不難理解,「出版自由」並非沒有,而是被特定的階級或者組織所享有,除此階級與組織之外的出版自由才是被限制的對象。
  • 習主席的英國文學閱讀「書單」
    [摘要]在不久前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全文中,習主席提到了八位英國文學大師:喬叟、彌爾頓、拜倫、雪萊、濟慈、狄更斯、哈代、蕭伯納、透納等大師。【編者按】10月19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
  • 17、18世紀,歐洲女性越來越誇張的貴族時尚
    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複雜的髮飾髮型。但你知道嗎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是一步步走向誇張,更加繁複華麗。中世紀的歐洲,在宗教統治下,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比較單一而受限制。從16世紀開始,歐洲服飾開始往華麗與誇張靠攏。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格凸顯,華麗、宏大、誇張,佔據了時尚主流。女性的裙子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寬大。到了18世紀,在裙子越來越大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蕾絲、綢緞、繡,裙子腰部設計的更窄,纖腰寬裙是為時尚。
  • 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和藝術方面的頂級作家們如何改變了世界
    而歐洲和西羅馬帝國的確實遭受了漫長的社會衰落和混亂時期,然而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在同一時期都蓬勃發展,而且拜佔庭帝國的延續,在所謂的黑暗時代中處於最穩定和最有影響力的地位。當世界陷入黑暗時,生活在無知和迷信中的無知農民和被隔離的僧侶的流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與幾個世紀穩定的羅馬統治相比,歐洲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是天主教的統治和政治的不穩定。
  • 1649年查理一世被殺後,彌爾頓出版了《論國王及地方法官之任期》
    在《謙遜的駁斥》一文中,主教霍爾曾經指控彌爾頓旨在釣取文名,並炫耀其能力及背景,以贏取「一位富孀」或其他報酬。在《自辯》一文中,彌爾頓嘲諷這種想法;反之,他曾自稱「生長在富裕之家」,不需任何富孀,並主張「謹慎而態度優雅之男士會選擇小康、清白之家的女孩,而不會選擇富孀為妻」。
  • 去「傳媒帝國」尋蹤彌爾頓-青年參考
    談起英國,我必然會想起一個偉人,他生於17世紀初的倫敦。他不僅是英國偉大的詩人、政論家、民主鬥士,更是西方新聞自由運動和新聞自由思想發展史的先驅和奠基人。    本科畢業那年,我的「死黨」閨蜜選擇到英國讀碩士,方向是新聞數字媒體。
  • 《彌爾頓達芙》:陳柯冬,是黎松的生命之泉
    「她啊,就像彌爾頓達芙,安靜沉穩,不濃烈不辛辣,第一口澀,細品起來清甜,後勁綿長醉人。」彌爾頓達芙,是產於蘇格蘭斯貝塞地區的著名威士忌,有蜂蜜的香味,口味清爽甜美。其產地在一家修道院中,院長每日祈禱流經此地的水能受神的祝福,因此該地的水被稱為Aqua Vitae(生命之水)。而這樣一個講述學霸研究生和著名藝術家相愛的故事,也正如彌爾頓達芙一般,平淡中帶著一絲甜蜜,不覺間更是回味無窮!
  •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 呈現400年前臺灣風貌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 呈現400年前臺灣風貌 2012年09月17日 15:1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