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就開始雞娃了

2021-02-17 柚子鋪臺灣交換生服務

內卷熱潮還沒完,雞娃言論又興起,海澱媽媽的無所不能,順義媽媽的高階指南,一個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想當場絕育。

和臺灣朋友聊天,開玩笑說要是能一直在臺灣就好了,大不了大家一起當廢柴!
於是請他回溯了小時補習的慘澹記憶,並為大家科普一下臺灣曾經比大陸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補習班文化。

在臺北車站商圈有一條街道臺灣學生最常去,這就是素有補習街的南陽街。

南陽街是臺灣補習文化的一個縮影,臺灣在五十年前開始盛行課外補習,當時這些補習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考到大學。

1960年代高雄的補習班

臺灣補習班最早始於1960年代,當時當地開始實施9年義務教育,小升初、初升高的人數激增,除了升學壓力、分班制度、大學錄取率低等因素,加上經濟起飛,透過教育脫貧為其圭臬,因此補習的學生逐年增加。

當時補習班也根據補習學生需求分為不同的類別,有主打大學補習的,有主打大專技校補習的,還有主打託福等外語補習的。一條街道上各式補習班林立,當時臺灣的補習風氣可謂是蔚為壯觀。

進入21世紀,臺灣人考大學已經不是難事情,但是補習之風並沒有隨之散開。

凌晨四五點,伴著漸漸天明的天空,長長隊列從某棟大樓的樓梯一路排到的馬路上,這不是什麼美食,也不是為了搶票,而是家長為了孩子在補習班得以劃到好的座位,而徹夜排隊。

為了招生,從奪命連環call般的電話推銷,到「試聽就補助車馬費」的利誘,又或者是為了在校門口卡位發傳單而大打出手,補習班也是各種花樣百出、不擇手段。

這些現象每學期在臺灣各個補習街屢見不鮮,是家長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期許餵養了這些現象?又或者是出於學子的求知若渴、孜孜矻矻?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陰影持續籠罩在臺灣的教育圈呢?

1986年一名初中女學生,不滿父母勒令其退出「童軍社團」並強迫補習,而在臺北巨人補習班服毒自殺,留下一封遺書與對畸形求學環境的控訴,引發臺灣教育界對純應試的升學方式進行檢討,從而推行一連串教育改革措施,近年改革則以升學渠道的建立為目標,希望減緩學子在升學上的焦慮與壓力。

童軍社團:也稱童軍運動,臺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童軍是一個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青少年社會性運動。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最終目的是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

臺灣開始參考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多元入學方式,讓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透過多元入學考量進合適的高中、大學就讀,各校及科系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特色,篩選適合的學生來就讀。

就以2019年新課綱與考招新制為例,著重「學習歷程檔案」,學生須上傳修課、活動、幹部經歷等,升學不再單單只看學科成績,更著重在其他領域的經驗與成果,不用在學科的分數上斤斤計較,只要認識自己、擁抱自我,自信的呈現所學、所愛即可。

然而學習歷程與考試招生連動,學生連選社團,都以豐富學習歷程為前提,即便認為跳舞能帶來快樂,仍加入生物研究、模擬聯合國等知識性社團,校內熱舞社熱門光景不再,在多數學生志向未明的狀況下,新制上似乎使得學生也失去了最後一絲追求自我快樂的途徑。

歷經數十年教改,學子沒能從社會期待與自我要求的壓力下脫離,參與校外各種補習的比例仍居高不下,小學為52.7%、初中為60.8%、高中則為75.6%,除了學校課業,小學生在外語、各項才藝的補習比例也不低,教改新制改動後,本以為學生得以自我探索、多元嘗試,最終時間被課業、補習、才藝所吞噬,1986年的悲劇,以別種形式再次重演。

教育改革的本意是減緩學生在應試教育下的壓力,2020年至今卻仍有76名學生自殺致死;意圖自殺人數,從前年800多人,不減反增,截至去年仍高達1350人,而今年直至今日意圖自殺者也達1000多人。

近三年臺灣地區青少年自殺通報,15到24歲自殺死亡通報人數,也從2017年的193人,提升到2019年的257人;15到24歲有自殺企圖的通報人次,從2017年的4905人次,提升到7991人次。

時至今日我們都知道升學壓力或成青年學子最大的束縛,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自我對未來的徬徨,卻持續餵養這股社會氛圍。

而這個社會氛圍除了加劇學生肩上的負擔,這些期待與恐懼或是自我期許,最終為補教業者帶來豐厚的收益。

教改迄今,補習班從2018年有17484家、2019年17271家,一直到2020年有17405家補習班。

便利商店在臺灣已經隨處可見了吧?但便利商店家數也不過僅僅一萬餘家。

臺灣學生有補習的大於沒有補習的,除了升學主義的鬼魂從未離去所致,也因為在學大部分的科目迫於進度壓力,學校老師們無法講得很深入,加上考試題目往往難於上課的題目,因此大部分學生會選擇補習。

即便家長日益開明,在臺灣有相當比例的同學,都是自己決定是否要補習,其中的理由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學校無法提供的資源,也有人認為,補習班的進度超前,可以先做預習,幫助自己在學習上有充分的時間進入課程。

至於另外主導性較強的父母,可能在學生求學階段,就已經事前安排好各項課程的學習。

臺灣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民意調查就指出,超過5成民眾認同補習對就讀一所好學校是重要的,顯示臺灣學子對補習依賴日益加深,但在民調中卻同時支持大幅教改,由知識教育轉變為思考教育,顯見對補習的依賴終歸是體制下的無可奈何。

從事補教三年的陳姓補教名師,對此提出自身觀察與見解。

臺灣雖於各年級層推行新課綱,以適性揚才、改善學習環境壓力,擺脫填鴨式等目標,推行諸多方針,然隨出生率降低、新課綱設計與升學政策頡頏(如升學分數門檻仍在,且競爭愈發激烈)的原因,補習教育反有蓬勃發展,而從學生升學來看,多元發展需取得更多課外活動參與證明,以至於學科學習時間壓縮而使課後補強的需求提升。

程度差異而能推行因材施教是補習班經營重點,也是對比學校未必能顧及所有學生需求下的優勢,這也促使了臺灣補教愈發精緻化,例如部分推行一對一策略,針對程度進行分班授課;或是針對私立學校、優等班系學生開設專班,以利學生集體學習強度。

就家長而言,多數家長將學生安置於補習班的目標多是為課業需求,可能是單純希望提升學生成績,又或者是礙於面子,輸人不輸陣的心情送孩子來補習,也有純粹配合學生的需求,至於補習班最喜歡的類型,就屬打從學前就開始送孩子前往託兒所、才藝班、補習班的家長,這類家長多半青睞特定文教機構,在長年的「合作」下,多半會送孩子補習補到不能補為止。

臺灣補習風氣主要受制於長年的升學需求,大幅放大學生學習學科的負擔,可惜學科教育在學校端仍以均等方式授課,在校教師被迫有教無類,更因腹地、資源的多寡而減量授課的內容,一旦學生於學校獲取知識量不足以應試,卻於升學測驗碰上不同程度競爭者、不同強度的命題時,疏於應付而窮途末路,補習班就會高舉閃爍的旗幟,歡迎這些盤子們來付錢。

最終補習班或成最大贏家,而學子就在學校、家長、補習班中流連,無處可抒的壓力只能寄望下個階段的生活。

每個階段,似乎都會有個「本來以為」的落空感,本來以為考上國立高中、本來以為考上大學、本來以為……

所有的希望與期待,全寄望在某個考試、某個階段,撐過去就自由了,但殊不知只是從一個牢籠,飛往另一個,他們都是一樣的囹圄,只是換了個名稱罷了。

而隨著年紀漸長,我們也學著妥協,如果不能夠自由做自己,但求安穩就好了,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何處可以讓你不求大富大貴、自由自在,但求安身立命呢?

到頭來應徵了那句,我們所有的努力不過是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

臺灣網絡創作者「大坦白」曾重新編寫過讀者來信,一名筆名為牛頓的學子,分享了自身在落榜未能考上建國中學(臺北高中第一學府)後,父母的冷嘲熱諷以及學校老師的態度丕變,為了不讓自己繼續痛苦下去,他毅然決然地投身重考的行列,重考一年後,他仍不幸落榜,牛頓的父親為他印製了五百份「恭賀牛頓再次落榜」的傳單,要求他發完,並且進一步要求他前往重考班的榮譽榜,將該傳單貼上併合照「留念」。

許多網友對此故事的真實性抱持懷疑態度,認為若是誠如大坦白所述的嚴重,理應傳遍各大新聞。

牛頓的經歷是否為真未可知,但文中所述的壓力、悲傷與絕望,卻真實得令人窒息。

前方路一條時,我們以為走到底,就能摘取成功的果實,而那個果實將會甘甜得令人流淚,但你是看不見盡頭的,柳暗花明拐個彎後,又是下一條漫漫長路。

補習或許只是在這漫漫長路中,唯一一種能被量化的努力吧!所有的壓力,都化約成一個個埋頭苦幹木訥的眼睛,眼睛的盡頭,沒有光。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雞娃」是最近掀起的一陣育兒新方向,很多家長們都懷揣著滿腔熱情勢要培養孩子成為新時代的「雞娃典範」。有位北京的朋友說,每到周末,北京的大型商場,都會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補習班、興趣班。
  • 「雞娃」全球化時代 美式「雞娃」VS中式「雞娃」有哪些不同?
    上述兩個問題,選項A是美式「雞娃」,選項B是中式「雞娃」,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激勵方式,即「內驅力培養」和「外力推動」,這也是「美式」雞娃和「中式」雞娃最本質的不同之處。在教育競爭全球化的時代,「雞娃」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 在成都,想上四七九,什麼時候開始雞娃合適?
    成都養娃那些事 2020-09-07 22:00■【關注】成都養娃那些事各平臺號,收穫雞娃攻略,助您孩子早日成為牛娃!■ 本文2012個文字,閱讀全文約5分鐘開學已經一周了,家有讀書娃的家庭已經開始每天接送上下學
  • 「雞娃」背後的「暗」力量到底是什麼?
    觀察  「雞娃」背後的「暗」力量  因為媒體的報導,「雞娃」這個詞最近突然火了起來。  最初,「雞娃」總是與「小升初」「奧數」相伴而行:孩子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便被家長帶著輾轉於多個奧數培訓班,只為小升初時憑藉厚厚的獲獎證書拿到好中學的入門券。不過,從前幾年開始,教育行政部門就發出了「禁奧令」,同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三令五申,禁止將競賽成績與升學掛鈎。  從邏輯上推算,沒有了奧數競賽、沒有了競賽成績與升學的掛鈎,「雞娃」就應該消失了。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 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本文來源:公眾號「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島妹說】沉迷「雞娃」,不能自拔?
    前段時間,網上熱議,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而今,網上又說了,徹底壓垮一個成年人並使其永無翻身之日,只需要一個「雞娃群」。
  • 雞娃的中年人,要學會放過自己
    這就是中年人的「雞娃難題」:誰會聽一個自己瞧不上的人的話呢?娃們就是這麼的簡單粗暴。你的成功,跟娃的世界不搭界。我的另外一個寫作班學生,最近告訴我,她終於獲得了兒子的崇拜。原因是,她有跟我的合照。其實,她兒子一直聽她提到我,沈老師多麼厲害,出了多少書,我給沈老師辦過閱讀分享會。
  • 我們為什麼非要「雞娃」
    網絡上「雞娃」這個詞在各大網絡平臺都很熱門,特別是涉及寶寶英語啟蒙的時候,大家問候的話都變成了「一起雞娃」。現在看來不但「雞娃」,而且「雞家長」呀! 「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 雞娃之路:戰爭從幼兒園就已打響
    為了考上大學,首先要考上高中;為了考上高中,就得升入好初中;為了在小升初中拔得頭籌,就得讓孩子從小開始玩命學。李虎在機構接觸到的海澱家長們似乎都認準了這個道理,開始給孩子打雞血,培養所謂「雞娃」。「只有一半人能上高中」這個事實像驚雷一樣擊中了李虎。孩子媽媽是北大本碩,他實在不能接受孩子連高中都考不上的可能性。
  • 「雞娃」別走彎路!人家的娃成為學霸,因為做了這件事
    「雞血媽咪」指的是在沒生娃前,認為那些被一大堆興趣班壓彎了腰的孩子實在太可憐,早早就失去童年樂趣到底要不要「雞娃」?家長們「雞娃」到底應不應該「雞」?「雞娃」到底有沒有違背孩子自然成長規律?今天,面對眾多家長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小編邀請南京天佑兒童醫院兒童發育行為及心理健康門診的南方副主任醫師為家長一一分享,讓我們一起聽聽南方主任的解析。
  • 雞娃園與散養園pick哪一個?原來字母園的課表長這樣
    雞血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快樂的雞娃。喜歡「散養」幼兒園的家長,也並非是放任孩子自由成長,不管不顧。而是非常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為將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Sensus與臺灣杜爾曼品牌合作,6人小班制,在遊戲中學習,拒絕走捷徑的刷題成長
  • 焦慮的家長在培養「雞娃」,太拼的背後需要資源,也需要全職媽媽
    」這個詞,我們聽過打雞血,雞娃就是被打雞血的孩子,太拼命了,在孩子拼的背後除了需要資源,同時還需要一位全職媽媽,你贊同嗎?這就催生了一批網絡熱詞:雞娃、青蛙、牛蛙、素雞……到底什麼意思呢?你明白嗎?1、【雞娃】:這是最火的網絡詞,顧名思義家長給孩子打雞血,為了讓孩子不輸其他孩子,能夠有個更好的未來,從小就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 雞娃是個偽命題?
    成都菲媽 成都養娃那些事2020-06-03 22:00:00■【關注】成都養娃那些事各平臺號,收穫雞娃攻略,助您孩子早日成為牛娃!1如果雞娃是個偽命題,那教育公平和學區房也都是偽命題。我和部分家長探討過這個問題,在成都各類育兒群裡,比起聊雞娃,成都家長更喜歡聊學區房和學校好壞。說到底,雞娃這個網絡語,還是源自北上廣的雞血家長,其典型代表是「海澱媽媽」。
  • 談談「雞娃」現象的形成,有學子的家長需要了解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近幾年在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父母這麼做,多是希望培養出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渴望孩子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不會落於下風。一般要想「雞娃」,父母都會「自雞」,即自己以身作則像「打了雞血一樣」與孩子一起拼搏,所以無論「自雞」還是「雞娃」都是一種要竭盡全力去爭取到最好的結果的行為。
  • 海澱雞娃寒假時間表「火」了,網友卻統一給了差評
    海澱雞娃的家長們,更是走在了所有家長的前列,她們從學前教育開始,對孩子緊抓不懈,各類輔導手段,令人眼花繚亂。在海澱家長的努力下,孩子們的中考、高考成績都不錯,大多走進了重點大學、直到出國留學。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海澱家長的輔導方法,也一直在熱烈地談論著,有些家長,甚至將之奉為學習的榜樣!而這段時間,海澱雞娃的寒假時間表,更是刷爆了朋友圈,在網絡上徹底「火」了!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也許,逼父母們雞娃的並不全是對成功等的渴望,而是這個時代的隱性要求,畢竟教育投資可能是改變命運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投資方式。在這個無處不競爭又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多走一步可能就意味著步步落後。那麼,到底要不要雞娃呢?當然還是要的,只是不能盲目地雞娃。
  • 喝雞血長大的「雞娃」,最終長成了什麼樣子?
    前段時間,PET(劍橋英語二級考試,優質中學敲門磚)線上報名系統開放後立刻癱瘓上了熱搜,「雞娃」又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雞娃:給娃打雞血。指父母們通過各種努力使娃成為升學競爭中的優勝者。昨天向大家徵集了自己被「雞娃」的經歷,收到的回覆中,有相似,也有不同。
  • 雞娃這條路最難走,其他路上遍地「黃金」
    也許你早就發現自己和身邊的父母很焦慮,不用擔心,有很多人陪你焦慮,我身邊的父母同意如此,焦慮和無力都寫在臉上。我的娃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就感覺到了,大家對孩子的成績超級關心,誰也不比誰心態好,都有焦慮發狂的時候。
  • 佛系老母親,是否應該為「雞娃」焦慮?
    網上搜索「雞娃」,從百姓爸媽到明星父母,似乎各個都在摩拳擦掌,人人參與其中,當然,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所謂的「海澱爸媽」「順義爸媽」。海澱爸媽雞娃程度有多深呢?同屬於一個環境下不同的等級,優質的資源是固定的,在力可能及的情況下,誰都想要獲得更加優質的資源,於是便有了競爭,這便是雞娃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從博弈論角度來講,這個事情就很好理解了,家長們養娃有兩個策略,一個是雞娃;另一個是放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