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

2020-12-11 前瞻網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生長高度

 Evelyn Zhang • 2020-07-20 10:20:30 來源:前瞻網 E890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身高」對植物很重要,尤其是對慣於生長在低澇區的作物——水稻而言就更是如此。

最近,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共同幫助控制水稻植株高度的「抗澇基因」:一個加速莖杆的伸長,另一個起到「剎車」的作用。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水稻生物學家朱莉婭·貝利-塞雷斯(Julia Bailey-Serres)評論稱:「這可能是工具箱裡又一個偉大的工具。」

一株較矮的水稻,顯然可以更好承受自身的重量,不那麼容易彎曲折斷;但高大的植物,更能在長時間的洪水中生存。在20世紀中期,植物育種家通常選擇莖稈較短的小麥和水稻品種——這些植物將更多的資源用於種植穀物,在大風或大雨中不太可能倒塌。生物學家後來發現,這些變種在發育的特定時期,產生的一種叫做赤黴酸(GA)的激素較少,或者不能對這種激素的信號做出反應,最後達不到延長莖幹得效果。這些突變的副作用包括:在乾旱易發地區,幼苗有時會過早地從地裡長出來。顯然,在某些情況下,農民們可能會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有個「開關」控制水稻在短時間內快速長高/停止長高?

「防澇水稻」指的是日本研究人員發現的一種防澇水稻基因。該水稻可正常生長高度約1米高,但是如果遭到洪水淹沒,這種水稻可以快速作出反應,莖幹能迅速長長數米多高,長出空心的「通氣管」,讓水稻在水中也不會「溺水而死」。這項研究成果意味著分子生物學家與植物種植者之間進行的一次完美合。

名古屋大學的植物分子遺傳學家Motoyuki Ashikari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研究能在洪水中存活較長的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可以長得更高更快,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每天長高25釐米。這種所謂的「深水水稻/防澇水稻」種植在三角洲地區,主要是在東南亞,在那裡季節性的緩慢洪水可以漲到一米甚至更深。先前的研究表明,當植物被淹沒在水中時,乙烯氣體會在植物的組織中積聚,從而觸發GA的產生。Ashikari和他的同事想知道GA是如何誘使水稻的莖在深水品種上生長的。

研究小組比較了一種深水水稻和另一種只能在淺水中生長的水稻的DNA。他們很快找到了這兩個基因,並將其命名為ACE1(節間伸長的加速器)和DEC1(節間伸長的減速器)。溫室實驗顯示了這種基因的作用: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報導,在深水水稻中,當植物被水覆蓋時,ACE1就會啟動,刺激莖幹中的細胞分裂,幫助它們生長。而實驗中典型的淺水品種在ACE1中有突變,因此在被水淹沒時沒有延長莖杆的靈活調節機制。

在其他實驗中,研究小組還發現DEC1這種基因會抑制植物莖的生長。DEC1在淺水品種中很活躍,當這些植物被洪水淹沒時,它仍然很活躍,基本上保持了對莖的生長的抑制。相反,當深水水稻暴露在洪水中,「剎車」就會鬆開:DEC1停止表達,進一步允許莖的生長。

利茲大學的植物生物學家Laura Dixon說,如果植物育種家或分子生物學家能夠控制這兩種基因,他們或許就能在不改變GA水平的情況下調整植株的高度——甚至可能是水稻以外的作物。這意味著GA將繼續正常地影響植物的其他部分。康奈爾大學的水稻生物學家Susan McCouch稱,這兩個新基因就像是植物高度的一個簡單的「調節開關」。

科學家們說,如果該系統也適用於其他植物,那麼它可能會在多種作物的培育中發揮作用。研究顯示,這兩個基因也存在於甘蔗、大麥和已得到充分研究的牧草中。Ashikari認為,它們可能在其他重要的農業作物中廣泛發生。另一種重要的作物玉米,其基因與ACE1類似,但它的基因與DEC1隻有部分相似。儘管如此,擁有兩種基因的物種的範圍使這項新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基因可能幫助水稻育種家改良已經能應對季節性洪水的低產水稻品種,或者利用高產的矮杆品種培育新品種。Bailey-Serras說,如果這種方法在其他工廠也能奏效,它甚至可以幫助那些因為氣候變化而遭受更頻繁洪水的地區設計抗洪作物。據BBC報導,亞洲和非洲等一些地方,多達40%的水稻作物都會遭到各種程度的洪水災害影響。這樣的努力將完全取決於目標作物中的基因是否有反應,但是,這將對農民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可能不再需要擔心雨季帶來的嚴重水災了。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7/new-genes-control-plant-height-could-lead-flood-proof-crop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該研究組裝了蜀恢498除了5個著絲粒區域和少數幾個串聯重複序列區域以外的整個基因組,與已公布的水稻及擬南芥等植物基因組相比,蜀恢498的基因組具有更高的完整性、更好的連續性以及更低的錯誤率,是目前所有高等動植物中組裝質量最高的基因組。通過對蜀恢498與日本晴這兩個基因組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發現,這兩個品種超過2/3的基因在序列上存在差異。
  • 研究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機制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發現,微絲結合蛋白Villin2(VLN2)通過調節微絲的動態變化,會影響細胞膨大、生長素極性運輸以及水稻的生長發育。
  • 作物數量性狀基因的克隆方法及育種應用
    2017年,華中農業大學王石平團隊克隆了水稻抗白葉枯病主效基因Xa4,研究發現,Xa4基因編碼細胞壁相關激酶(cell wall–associated kinase),可以促進纖維素的合成,抑制細胞壁鬆弛,從而增加細胞壁強度。Xa4基因的這種功能使水稻抗白葉枯病菌入侵,同時還增強了莖稈的機械強度,植株高度有所降低,有利於抗倒伏,但不降低產量。
  • 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4月25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長文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
  • 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今天,《Nature》刊發了7頁Article研究長文 「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該文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10份亞洲稻群體重測序文章
  • 「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日前結出碩果。通過剖析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 水稻哪兒來的?中國終於KO了印度-水稻,起源,中國,印度,考古 ——快...
    那時候,因為遺傳學的發展,「基因」這個詞已經成為生物學的基礎用語,瓦維洛夫藉助這個概念提出了他的著名假說:作物起源中心就是現存的栽培品種和近緣野生種基因多樣性最高的地方。當然,因為那個時候還不清楚基因的本質是什麼,他只能通過基因的外在表現形式——比如植株的高矮啊、開花結實的時間早晚啊、種皮的顏色啊——判斷基因多樣性的高低。
  •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激素與基因編輯團隊在提高水稻氮肥利用...
    氮肥是促進作物產量增加的要素之一。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
  •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
  • 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評估與監管:歷史回顧與改革思考
    花粉擴散和基因飄流顯然與「風」有關,而與「水」的關係較小,儘管空氣相對溼度會影響水稻穎殼和花葯開裂,進而影響散粉。颱風暴雨時水稻基因飄流率並不增大,因為雨天水稻穎殼、花葯不開裂,即使偶有散粉,花粉粒也會在吸水後膨脹爆裂,故用「基因漂流」或「基因漂移」表述不合適。基因飄流不但在異交作物(如玉米)上發生,自交作物(如水稻)也有一定的異交率。
  • 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水稻自私基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
  • 「日本英文授課SGU專輯」之 名古屋大學申請最強攻略
    (Nagoya University)名古屋大學就坐落在名古屋市的中心地區,七所舊帝國大學之一,是日本頂尖、世界一流的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 「2019年亞洲大學排名」 中排名第34,日本大學中名列第5。
  • 中國科學家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
  • 浙江大學新發現:害蟲啃過的水稻變得更好吃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5-羥色胺是一種讓人的大腦產生愉悅感的化合物,浙江大學農學院舒慶堯及其合作者最新研究發現:害蟲也喜歡5-羥色胺。害蟲啃食水稻時,植株體內的5-羥色胺含量會增加,對害蟲來說,這使水稻的「口感」和「營養」都提升了。
  • 【日本的大學】(七)名古屋大學:「自由闊達」的校風培養卓越的研究能力
    在大都市名古屋設立綜合大學是當地人一直以來的願望,他們堅持不懈地強調這種必要性,1931年,隨著愛知醫科大學被移交給政府管理,終於創辦了名古屋醫科大學,並為1939年創辦名古屋帝國大學鋪平了道路。據說巨額的建校費用全部由愛知縣的捐款承擔。名古屋帝國大學建校之初只有醫學部和理工學部兩個學部,1942年,理工學部拆分為理學部和工學部,翌年又成立了航空醫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上海交大林文慧團隊發現水稻株型調控新基因
    一種解決策略是尋找能夠參與BR信號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部分過程(或者說能夠「調節」BR信號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的新調控因子,目的是既能利用BR信號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又能降低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副作用。該研究鑑定了一個新的水稻GATA類轉錄因子OsGATA7,該基因受BR調控,同時該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改變又能影響植株的BR信號和BR響應。
  • ZQ日本留學:低調卻很優質的大學——名古屋工業大學
    相信這是許多理科留學生想問的問題,說到日本的理工大學,可能下意識浮現出來的會是東京工業大學吧。不意外,確實東京工業大學非常出名,在我們國內學生的心目中知名度相對較高,可是好學校並不僅限於我們所認識的這些太有名氣的,還有很多學校有著深藏不漏的實力。東京工業大學是日本四大國立工業大學之首,所以大家只要聽說過東京工業大學,就多多少少也會知道名古屋工業大學。
  • 鹽生植物系列文章——鹽生水稻暢想未來
    鹽生稻 嚴格意義上講就是耐鹽鹼水稻,目前大家普遍稱呼為海水稻(鹽生稻)實際是不科學的,因為本質上很多高海拔內陸地區高鹽高鹽鹼地區用淡水灌溉水稻田稀釋土壤含鹽量,而不是用海水灌溉,因此稱呼為鹽生水稻是相對科學的稱呼,鹽生耐鹽鹼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的水稻 ,還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
  • 科學家發現禾本科作物中葉片直立調控機理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和「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闡釋了穀子的DPY1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