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2020-12-18 科學網

 

植物協調應對逆境脅迫的防禦反應和器官發育的環境塑造,是植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多變環境的基本條件。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研究發現,OsMADS57和OsTB1對低溫防禦反應的調控依賴於二者的共同靶基因OsWRKY94。常溫下OsMADS57與OsTB1蛋白互作,抑制獨腳金內酯受體基因D14的轉錄,促進水稻側芽的分化及分櫱的形成;而在低溫下,OsMADS57與OsTB1通過直接激活OsWRKY94的轉錄,啟動防禦反應。OsMADS57作為調控水稻側芽發育和低溫耐受性的分子開關,平衡水稻的生長發育和脅迫響應的分子調控網絡,控制植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性。該研究有助於加深對植物如何調節生長發育以適應多變外界環境的認識,在水稻品種改良和分子設計育種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New Phytologist

上,博士陳麗萍為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院士種康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中澳雙邊「CAS-CSIRO」項目的資助。

(來源: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圖1.OsMADS57調控水稻耐寒性

(a),正常及低溫下野生型DJ及osmads57-1和osmads57-2功能獲得型和功能缺失突變體表型;

(b),野生型DJ及osmads57突變體中OsMADS57的表達水平;

(c),低溫處理後的存活率;

(d),低溫處理並恢復生長後側芽的發育;

(e),表面等離子共振檢測正常及低溫下OsTB1對OsMADS57結合OsWRKY94的影響;

(f),表面等離子共振檢測正常及低溫下OsMADS57對OsWRKY94和D14的結合。

 

 

圖2.OsMADS57作為分子開關調控防禦與發育機制

常溫下轉錄因子OsMADS57與OsTB1蛋白互作抑制獨腳金內酯受體基因D14的轉錄,促進水稻側芽的分化及分櫱的形成;在低溫下,OsWRKY94被激活,增強水稻耐寒性。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2018-01-30 植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
  • 種康團隊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分子開關」—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水稻低溫適應性的一個「分子開關」,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對水稻品種改良和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 植物也「補鈣」 科學家發現水稻抗低溫分子機制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氣溫的持續下降,北方農作物已經普遍進入越冬狀態,而在南方一些地區,儘管氣溫也已經很低了,但晚熟的水稻還在生長中。這些水稻是如何適應低溫的?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離子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2020年12月4日,浙江德清縣,氣溫在7℃左右,這裡的水稻還沒有收割。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水稻自私基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
  • 經典回顧丨Cell種康:無損「電生理」鈣流為揭示水稻感知寒害分子
    基本信息主題:無損「電生理」鈣流為揭示水稻感知寒害的分子機制提供直接證據期刊:CellCa2+檢測樣品3日齡水稻根摘要水稻對低溫敏感,所以只能在某些氣候帶種植人類對粳稻(japonicarice)的選擇已將其生長區域擴展到溫度較低的地區,而這種適應性的分子機制仍然未知。本研究鑑定了讓粳稻具備耐寒性的定量性狀位點COLD1。過表達COLD1jap顯著增強了植物的耐寒性,而COLD1jap缺失或下調的水稻株系對低溫敏感。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中新網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通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 「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日前結出碩果。通過剖析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文章審稿人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該研究工作代表了細胞適應性免疫的分子機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裡程碑。」T細胞是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黃志偉教授用一個生動比喻解釋了T細胞免疫反應:「T細胞相當於人體內的警察,用來發現和殺死病原感染細胞或者腫瘤細胞。
  •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
    最近,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共同幫助控制水稻植株高度的「抗澇基因」:一個加速莖杆的伸長,另一個起到「剎車」的作用。顯然,在某些情況下,農民們可能會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有個「開關」控制水稻在短時間內快速長高/停止長高?「防澇水稻」指的是日本研究人員發現的一種防澇水稻基因。該水稻可正常生長高度約1米高,但是如果遭到洪水淹沒,這種水稻可以快速作出反應,莖幹能迅速長長數米多高,長出空心的「通氣管」,讓水稻在水中也不會「溺水而死」。這項研究成果意味著分子生物學家與植物種植者之間進行的一次完美合。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 最新研究稱廣西是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  2012年10月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課題組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國立遺傳所等單位合作,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廣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被譽為破譯水稻「基因天書」第一人的韓斌,是該課題組的主要負責人。
  • 研究發現細胞凋亡、壞死和焦亡的分子開關
    研究發現細胞凋亡、壞死和焦亡的分子開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15:43 德國科隆大學Hamid Kashkar課題組研究發現Caspase-8是細胞凋亡、壞死和細胞焦亡的分子開關。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增產基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增產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6 14:23:38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田豐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來自大芻草(teosinte)的葉舌等位基因能夠縮小植物結構,並增加高密度玉米產量。
  • 華中農業大學在水稻分子育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2月9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解析稻米中油脂合成遺傳基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多個影響油脂合成的重要基因,揭示了稻米中油脂合成的新途徑。
  • 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這一重大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和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文章解讀詳見本號今日第二條)  該研究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作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於世界領先位置,並擴大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國際領先優勢。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這枚「蝦琥珀」是墨西哥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真蝦類化石 本文圖片均來自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28日,國際頂級雜誌《科學》旗下子刊《科學報導》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一塊「蝦琥珀」的研究論文,這枚「蝦琥珀」是墨西哥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真蝦類化石,也是世界上現存報導的唯一一枚真蝦類琥珀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