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致力在網際網路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內容。
青銅樂器:
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金居其首。傳世青銅樂器種類其實不多,無非鍾、鼓、錞於、鐸、鉦、句鑃、鐃這幾類。
鍾:這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銅編鐘。當然裡邊可以細分出編鐘、甬鍾、鎛鍾、鈕鍾等好幾種,差別都不大。
鼓:鼓這個東西,一般是以革木製成,中原地區極少見有銅鼓傳世。但是在先秦兩漢時期,雲南、貴州、廣西這些屬於滇人、越人等少數民族聚居之處卻留存有大量銅鼓,其形制比較奇特。
錞於(音chunyu 二聲):《周禮·地官》載鼓人「以金錞和鼓」,錞於作為樂器,常常被用來與鼓相配合。《太平預覽》引《樂書》云:「錞於者以銅為之,其形象鏟,頂大,腹揳,口弇,上以伏獸為鼻,內懸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今天考古發掘所見的錞於,其外形與古文記載相合,但內裡大多不見銅舌。
鐸(音duo 二聲)、鉦(音zheng 一聲)、句鑃(音gou 一聲 diao 四聲)、鐃(音nao 二聲):這四樣形制都差不多,只是有大小長短的不同。形似編鐘,但是是倒過來插在底座上敲擊的(鐸除外,鐸是在孔內插木柄,裡邊有個小墜,手執搖動發聲的)。
青銅兵器: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實際上,存世量最大的青銅器並非最受重視的宗廟彝器,而是用以殺伐的兵器。兵器按照使用方法,可分為句兵(即勾兵)、刺兵、短兵、射兵、斧鉞、甲冑這幾類。
1、句兵
有戈、戟。句兵,即勾兵,主要用於橫擊,鉤殺敵人,在車戰中非常有效。車上的武士只需橫持勾兵,在兩車相交之時即可藉助車的衝力鉤殺敵人。
戈:《考工記》曰:「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早期戈無胡,晚期戈均由內、胡、援三部分組成。
戟:戈裝上矛刺即為戟。《說文》曰:「戈,平頭戟也。戟,有枝兵也。」早期有戈、刺鑄成一體的戟,晚期基本都是戈、刺分裝的。
2、刺兵
有矛、鈹、鎩等。刺兵,顧名思義,為一種專門用於刺擊的長兵器。
矛:與今天的矛區別不大,捅殺。
鈹(音pi 一聲):是一種將劍身加於長柄上的殺器。一般是護衛所用的兵器。《左傳》中記載,專諸刺王僚時,「抽劍刺王,鈹交於胸」,吳王僚的護衛即是手持長鈹,挾持專諸上前獻魚。
鎩(音sha 一聲):鈹上加鐔即為鎩。
3、短兵
有刀、劍、匕首等。短兵即武士隨身所佩,手持格鬥用的兵器,在車戰佔據主導地位的春秋時代以前並不常用,到了戰國時期方才大興。
刀:早期的刀和今天的刀並沒什麼兩樣,反而是漢代興起的環首刀與今天的刀大不相同,刀身是直的。
劍:沒啥可說的,大家都認識。
匕首:更好理解,就是短劍。
4、射兵
有弓弩、矢鏃兩種。其實就是一種,射遠之兵曰矢,發矢之兵曰弩。弓弩主體結構為木質,出土時早已朽壞,好在兵馬俑坑出土的銅車馬上帶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銅弩模型。
5、斧鉞
有斧、鉞、斤、戚、斨等。其實都是一種東西,鉞為大斧,斤為伐木斧,戚即為鉞,斨為方銎斧。鉞為先秦時期軍事權力的象徵,最早其實是斬首用的刑具。《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克商後,「以黃鉞斬紂頭」、「(對紂王的寵姬)斬以玄鉞」,都是以鉞砍頭之意。
6、甲冑
銅質甲冑出土數量很少,比較常見的只有青銅胄(頭盔)這一種。兵馬俑坑出土過一套石質的鎧甲,還有一面非常罕見的青銅彩繪盾牌。
作者:信古齋主人(知乎用戶)
聲明:本文內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的立場及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