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一把梳子做成上市公司,它的戰略定力來自哪

2020-12-18 經理人分享

將一把小小木梳發展到上千家連鎖店並做成了上市公司,譚木匠的故事在很多人眼裡是個傳奇。可這個公司卻在3年前將總部從一個直轄市搬到不知名的縣級市,面對外部的質疑、加盟店的減少、研發團隊的離散,營收利潤的下降,他究竟如何挺過,並實現品牌的新生?希望通過我們對譚木匠案例的剖析,能給中國發展中的企業一些參考和啟示。

2014年7月,譚木匠總部從重慶觀音橋搬到江蘇句容之後打了一場爛仗。

搬遷帶來的影響很快便反應在經營數據上,根據其公布的年報顯示:2015年,譚木匠迎來上市後的首次業績下滑,營收同比下跌7.5%至2.76億元,毛利同比下跌9.3%至1.78億元,而加盟店數量也首次出現減少的情況,一年銳減73家。

當時,對於譚木匠的這一舉動,多數人不看好,而上述年報數據也正好印證了他們的觀點。這一年,有兩家知名企業搬離了重慶,一家是龍湖地產將總部從遷往北京,並搖身一變成為一家全國性地產公司,另一家就是譚木匠,總部遷至江蘇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句容,卻很快迎來了重要拐點——營收與利潤雙雙下降。

這一正一反的對比,儼然將譚木匠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出走句容真相

譚木匠為什麼要搬遷?是過去兩年業界熱議的話題。龍湖地產的做法顯然更符合商業發展的邏輯,而譚木匠將總部從一個直轄市搬到不知名的縣級市,確實令人費解。有人猜測是當地政府為其開出了更好的招商政策和有利條件,但知情人士透露,外界的種種猜測都不準確,這一決定是出於公司的未來發展,經過深思熟慮的。

譚木匠董事長譚傳華不止一次表達過一個觀點:譚木匠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所以我們一直努力地與浮躁對抗。自2009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後,譚木匠就面臨這種危險。儘管從經營數據看,每年的增長率仍處於高位,但譚傳華越來越感覺到這個公司患上了「大企業病」,公司上下被一團浮躁之氣包圍,尤其是公司管理層,每天坐在43樓的辦公室裡享受「指點江山」的感覺,越發官僚化以及脫離市場。譚傳華可以忍受銷售業績下滑,但絕不能忍受這種浮躁之氣。

搬遷至句容,是打破這種局面的非常之舉。雖然城市級別和其他硬體條件句容都不比重慶,但長江三角洲的有利地理位置卻賦予其得天獨厚的物流和信息流通優勢。搬遷之前,譚木匠電商部門已在此地運營兩年,而線上渠道的發展越來越被譚木匠所重視。除地理優勢之外,句容作為一個小城市,沒有大都市的喧囂和浮躁,更有利於靜下心來潛心研發和傾聽市場的聲音。

當然,這種激烈的方式也成了對譚木匠原班人馬的一次重大的考驗和篩選。據了解,2014年總部搬遷時,譚木匠有2/3的員工沒跟過來,對公司近20年的組織架構可謂是「削骨之痛」。然而也因此,譚木匠徹底實現了組織的精簡和換血,為企業組織變革騰出了空間。

如今的譚木匠總部矗立在句容市的一個小島上,上下兩層樓的結構,無論從建築風格還是周圍環境,都更像一個文創工作室,這也正是譚傳華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狀態,他多次強調譚木匠就是一個家庭作坊,不要把它看成一個大公司。

新辦公樓根據「樓上辦公,樓下市場」的理念來設計,樓上全部是開放式辦公,領導和員工都坐在一個大辦公室裡,組織架構也打破了過去的層級,董事長下面是總監,總監下面就是員工,大大提高了溝通效率;樓下是微型工廠和消費者活動體驗中心,設計師的作品可以直接拿到微型工廠去打樣,交給銷售部門和被邀請上島的消費者手中,直接接受市場檢驗。

過去,研發中心在43樓,打造一個產品要幾個月時間,現在通過「樓上辦公,樓下市場」的組織變革,最快只需要十幾天。

華夏基石諮詢集團副總裁李志華博士曾表述過這樣一個觀點:中國企業發展有三大瓶頸,發展到一定規模會出現規模瓶頸,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傳遞市場溫度的溫差瓶頸,企業不斷加碼就會出現信任瓶頸。這三大瓶頸,譚木匠都遇到了。

以退為進,正是譚木匠搬遷的初衷,只有退到這樣一個小地方,才能刨去浮躁,重新審視自己的顧客和市場。

逼出來的新戰略

歷史上所有的變革都是要流血犧牲的,企業經營亦然。譚木匠的搬遷無異於壯士斷腕,付出了慘痛代價。據知情人士透露,譚木匠因搬遷流失了大批優秀員工,尤其研發部,幾乎全軍覆沒。

之後譚木匠也嘗試從高校重新招聘人才,但無奈句容地方太小,根本留不住人,來一批走一批,到最後淪為了畢業生實習基地。

整整一年,譚木匠都被這種惡性循環困擾著。對於木製工藝品來說,產品的研發設計何其重要,沒有研發就等於喪失了競爭力。這也是導致其搬遷之後,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研發人才的流失將譚木匠逼上了絕路,那段時間,公司只有依賴與香港、臺灣以及國外研發團隊合作,但這些設計師費用高昂,給企業增添了很多運營成本。

但正如諺語所說,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肯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這扇窗就是「梳子設計大賽」。

據了解,「梳子設計大賽」的想法誕生還跟譚傳華的兩個兒子有關,兩人都是「宅男」,跟其他伴隨網絡成長的年輕人一樣,吃飯、購物都通過網絡,作為父親的譚傳華希望他們走出去做點事情,曬曬陽光。

由此及彼,他希望幫更多年輕人,給他們提供一些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梳子設計大賽」的初衷就是這樣來的,沒想到竟一舉成功。不僅一舉解決了研發問題,還帶來意外收穫——通過這群80後、90後設計師拉近了與年輕消費群體的距離,起到了很好的品牌公關效果。

大賽舉辦兩年來,吸引了超過2700多名設計師參與,收到3000多件作品,其中34件作品成功投放市場。

設計大賽還幫譚木匠招攬了一批散落民間的優秀設計師,比如第一屆大賽中,一位90後設計師有七件作品入圍,其中一件還獲得了年度大獎,一人獨得17萬元獎金,而讓人猜不到的是,這位設計師竟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當代宅男。可以說,譚木匠的「梳子設計大賽」真正為這些宅在家裡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把理想變為現實的通道。

目前,譚木匠已跟六七位這樣的社會設計師籤約合作,隨著設計大賽的持續舉辦,譚木匠的設計師資源將越來越豐富。

在許多人看來,譚木匠近幾年最大的戰略轉變就是由封閉走向開放。在過去,這個品牌對很多人而言更像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沒有明星代言,沒有廣告宣傳,外界對它的了解僅僅是通過其遍布全國的街邊店。這兩年,明顯感覺到他對外開放的強烈意願,無論是「梳子設計大賽」「木梳彩繪大賽」,還是「給媽媽梳頭」活動,都是這種轉變的體現。以前是自己玩,現在更傾向於帶大家一起玩。

套用一句網絡用語,這就是「參與感」。很明顯,譚木匠也感受到網際網路對傳統零售的衝擊,在努力打破自身的封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時代。

消費者到哪就跟到哪

在過去兩年,外界對譚木匠有很多誤讀,比如門店數量減少,一些媒體將根源簡單歸結於總部搬遷帶來的影響,認為有些加盟商不認同其做法,所以選擇了退出。其實不然,據了解,這幾年譚木匠的加盟店一直維持在1300家左右,每年還會收到大批入網申請,但譚木匠對於特許加盟一直比較謹慎,似乎在有意控制發展速度。

我們看到的門店減少,其實是譚木匠的自我淘汰。其過去的店鋪主要以街邊店和超市店為主,而這兩年,商圈發生了很大變化,具備綜合消費體驗的購物中心已成為消費者的新寵,所以,譚木匠關掉了大量街邊店和超市店,進駐購物中心和機場、高鐵等交通口岸成為其未來的重點發展戰略。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在這輪門店系統調整中,譚木匠在縣級市的店鋪佔比大幅下降,而省會城市和地級市佔比上漲。在2016年加盟商年會上,譚木匠線下營銷總監張傳金提供了一份數據:2015年度,譚木匠省會城市覆蓋率96.3%,地級市覆蓋率83.55%。在他看來,減少小城市的佔比,這符合譚木匠未來的品牌發展戰略。

為了配合這輪門店升級運動,譚木匠甚至已啟動新的CIS系統。其實,早在2005年譚木匠就已啟動門店升級,前後經歷了國內設計師高鐵、藝術家米丘、香港設計師李永銓、韓秉華、德國設計師Jose等店面設計方案的篩選,但都沒有找到符合譚木匠理想的店面設計,直到2015年才正式確定下來。

譚木匠總裁助理譚力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解釋為什麼要啟用新的LOGO和門店VI。他說:之前的店鋪形象執行了十幾年,已經審美疲勞了,沒有新鮮感。老LOGO比較個性,偏藝術,而新LOGO更平滑、柔和,更易吸引女性消費群體,而且這套體系也更符合購物中心的要求。

除了線下的商圈轉移,網購的快速發展也讓譚木匠產生了很強的危機意識。2011年,線上出現一些同業品牌,最多的一家一年銷售達六七百萬元,並且公然叫囂打敗譚木匠。正是這件事才讓譚木匠下定決心耕耘線上。

其實,譚木匠的線上起步並不晚,早在2008年就註冊了官方網店,但為了保護加盟商的利益,一直採取淡化網銷的策略,直到2011年的銷售額也不到1000萬元。競爭品牌的出現反而讓加盟商想通了:如果不能及時在線上建立起防禦,最終線下的生意也會受影響。

2016年,譚木匠線上銷售額達到7000多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24%。今年譚木匠正在推出一套打通線上線下的O2O體系,線上接受訂單,然後通過智能篩選派單,實現就近配送,將線上的流量重新引回到加盟商的門店。目前,這套系統已在深圳、昆明試點運營。

從「我善治木」到「我善治本」

「我善治木」這四個字,曾是譚木匠VI形象系統裡非常醒目的字眼,已成為譚木匠的品牌標誌。然而,從2015年開始,在譚木匠新的門店系統裡,在「木」字下悄悄加了一橫,變成了「我善治本」,一橫之別,卻是兩重境界。

根據譚木匠官方的解釋:木和本,一個是術,一個是道。「我善治木」時代的譚木匠以匠人精神打磨產品,而「我善治本」時代的譚木匠,更加注重事物表象背後的規律,不斷地去觸摸本質和內心。

不得不佩服譚木匠對品牌的理解深度,做產品是一重境界,做情感、文化又是一重境界,哪一個更持久、更強大,答案很明顯。正如可口可樂前總裁道格拉斯·達夫特所說:如果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地的工廠被一把大火燒光,只要品牌還在,一夜之間它就會讓所有的廠房在廢墟上拔地而起。品牌代表的是什麼?是產品,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

譚傳華曾說過一句話,他認為譚木匠真正的價值不是這把梳子,也不是多少億的市值,而是譚木匠工廠裡那群做出世界上最好梳子的殘疾人員工,這才是譚木匠品牌真正的價值。他認為,企業剛開始都是逐利的,因為要生存下來,所以沒有精力顧及其他,但一旦有了利潤之後,就要把逐利的心態退到第二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樣你就不會陷到商業規則之中,企業發展得反而更從容。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只有找到超越賺錢之外的存在意義,才能走得更遠。這可能就是譚木匠的經營哲學:譚木匠是一把梳子,又不僅僅是一把梳子;譚木匠是一個人,更是一群人。

無論是在員工、加盟商的管理上,還是跟消費者的溝通上,譚木匠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傳遞,比如「給媽媽梳頭」活動就是倡導一種孝心文化。1995年,譚木匠曾火燒15萬把質量不合格的木梳,當時曾有批發商出價30萬元購買被拒絕,這對於當時資金窘困的譚木匠來說需要何等的勇氣。

筆者還曾聽聞一件奇事,曾有競爭對手乃至基金公司通過各種渠道想要得到譚木匠的經營數據,但最後都大失所望,因為這些數據在每年的公開年報裡都有列出,對內對外也都只有一套數據

相關焦點

  • 譚木匠:一把梳子的匠心
    每把梳子都做得非常精美,令人不免多看幾眼。   港股因為一些因素,不大看小股票,這時想起譚木匠也是一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打開K圖,成交量看,就如那角落處的譚木匠店一樣,很安靜,然而股價自上市以來,一點點地往上走。
  • 別小看,一把小小的梳子能做成上市公司
    於是,方雷氏讓木工模仿魚骨的樣子,做成了木頭梳子。這類上古時期的傳說,為各行各業都找了個祖師爺,但實際上肯定是虛構。可以確定的是,梳子確實由魚骨脫胎而來,滿足了早期人類梳頭的需求,但它肯定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根本無法考證所謂的發明者。當然,梳子的古老毫無疑問。
  • 譚木匠:一把梳子賣全球
    記者解書睿王茜一把梳子賣全球,聞名於世界,成為萬州響噹噹的品牌,人人喜愛魅力恆久,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4月11日,在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的組織下,「新媒體進民企」集中採訪宣傳活動走進重慶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嘗試解開其中的「密碼」。
  • 上帝只給他一把梳子
    而在當時,一元一把的塑料梳子幾乎充斥了整個市場。一次出差途中,他花了2元錢買了一把梳子,拿在手裡不斷揣摩,木匠出生的他敏銳地意識到:生活需要返璞歸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梳子將越來越不會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而木梳這個縫隙市場肯定蘊含著巨大的前景與商機!1993年,他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在自家的一個廢棄豬圈裡,開始了作坊式的木梳製作。
  • 低調的中國企業:賣梳子年入3億,從不打折,成全球唯一木梳上市公司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即便是小小的一把梳子也能做出大生意。而今天要說的這家公司,它就是靠著2元一把的梳子年入3億,還在全國開了1000多家店,並且從不打折成就唯一賣梳子的上市公司,創始人也成為了中國名副其實的「木梳大王」。它就是「譚木匠」。
  • 譚木匠:一把梳子背後的人生傳奇
    2009年9月,譚木匠傳統手工木梳,入選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同年12月,譚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譚傳華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梳子大王」。從豬圈裡走出來的小物件,做成了上市公司,這當中的騰挪跌宕、細枝末節,每一步都體現了這個光頭男人的韌性、眼見和商業智慧。
  • 一把梳子賣出3個億!靠賣梳子成功上市,譚木匠把生意做絕了
    從一把小木梳起步,發展到上千家連鎖店,並成功赴港上市,譚木匠的故事是個商業傳奇。做生意,不一定要追趕潮流,老乾媽遠銷歐美,海天靠賣醬油做出千億市值,譚木匠27年只做梳子,都是「悶聲發財」的代表。一把不起眼的梳子,也被做出大生意,這就是「譚木匠」。這家品牌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希望通過我們對譚木匠案例的剖析,能給中國發展中的企業一些參考和啟示。
  • 一把梳子賣出10億,只做梳子的譚木匠教你創業經驗!
    一把梳子賣出10億,只做梳子的譚木匠教你創業經驗!(二)一把梳子怎麼賣出10億?  在深參展間隙,譚傳華到錦繡中華閒逛,無意間從商城售貨員那裡詢問到幾千種產品中最暢銷的是木頭梳子。經商多年所獲的敏銳直覺告提醒了他:梳子這個產品的市場雖然不太大,但商機往往存在於市場縫隙。  實際在商業發展的歷史中,深耕單一真空的小規模市場進而發展成為大而多元的企業,這樣的商業案例的數量也不在少數——譚傳華就從小小的梳子出發,創造了一家價值10億港元的上市企業。
  • 梳子一把1000塊,一年入帳三個億,他把生意做絕了
    有一個品牌是例外,一把普通的梳子價格動輒賣到100多元,高得能到1000多元。這個品牌叫做譚木匠。它的天貓官方旗艦店,銷量最高的是一款160元的木梳,月銷高達近3000。實際上,靠賣梳子,譚木匠一年能賺1個多億,也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賣梳子上市的公司。
  • 全球唯一賣梳子上市的公司:售價上萬卻年入3億,成功秘訣僅4字!
    有這樣一家公司,也是「悶聲發大財」的一個典型代表,其靠賣梳子年入3個億,還成了唯一賣梳子上市的公司,它便是譚木匠。 譚木匠靠賣梳子一年能賺3億多,更是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家賣梳子上市的公司,令人十分驚嘆!而如此彪悍的譚木匠,背後必然站著一個偉大的創始人——譚傳華。 譚傳華,1957年出生,重慶開縣人。他18歲時因為下河炸魚發生事故,失去了右手,成為了殘疾人。而對於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右手就不能從事農業勞動,他學過醫、做過小學老師,還以賣畫為生流浪過大半個中國。
  • 一把梳子撐起13億市值 譚木匠--女神節的偶遇
    女神們在買買的同時,女神們的這些錢又給哪些上市公司賺了呢,在港股市場中,有哪些股票跟女人有關?譚木匠20年只做一把梳子在上面提到這些上市公司中,有一個是比較另類的,那就是譚木匠,作為集梳理用品、飾品於一體的小木製品專業化集團公司,譚木匠用二十年時間將一把梳子做到了家喻戶曉,並在香港上市,目前最新市值已達13.3億港元。譚木匠的創始人名字叫譚傳華,是重慶市萬州人。
  • 「佛系」譚木匠:靠賣梳子年入3億,上市募集的資金十年還沒用完
    有一個品牌是例外,一把普通的梳子價格動輒賣到100多元,高得能到1000多元。這個品牌叫做譚木匠。它的天貓官方旗艦店,銷量最高的是一款160元的木梳,月銷高達近3000。實際上,靠賣梳子,譚木匠一年能賺1個多億,也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賣梳子上市的公司。
  • 姥姥去世後留下一把梳子,它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撲朔迷離的故事
    故事:《一把梳子》作者:南極企鵝去年冬天,姥姥去世了,我和母親連夜趕到了舅舅家,連姥姥最後一面都沒有看到,老人走的很安詳,白天還念叨著我和母親,誰知這麼快辦理了後事以後,舅舅親手將姥姥留下的一把梳子交給了母親,希望她留著做個念想。
  • 各種梳子的作用,看來你需要一把合適的梳子哦!
    各種梳子的作用,看來你需要一把合適的梳子哦!小小的梳子也分許多種類,每把長相、材質各異的梳子功能也不一樣。梳子的主要用途是梳開頭髮的纏結,理順發尾。有的人將它作為梳頭的第一步,一般起床後和洗髮前用頭梳把頭髮理順,把所有打結的頭髮疏開。
  • 「被焦慮」的順豐:這不是一場戰略定力與資本的零和博弈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53.7億元,同比增加31.2%;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0.3億元,同比減少16.87%,扣非後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28.2億元,同比增加6.49%;同期公司核心業務,速運物流毛利率下降2.27個百分點。而這是順豐自上市以來交出的第一份淨利潤下滑的財報。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除了「青黃不接」內因外,大市的持續低迷也是原因之一。
  • 精彩永恆,匠心不止,譚木匠是如何專注地做好全球「一把梳子」的
    當時資金實力不夠,我們畢竟起步太低,實際上譚木匠的案例對創業者來說有非常好的借鑑意義,我認為一把梳子也可以做得很不錯,其實靠的就是專注。」在譚傳華看來,卓越的匠人都是精益求精和專注的,在譚傳華的《自傳》中,就有過類似的描述。在眾多的兄弟姊妹中,我與二哥譚傳雲的感情最深。
  • 愛她就送她一把梳子
    每一把梳子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還記得那個古靈精怪的蓉兒妹妹嗎?她與湯鎮業的情感糾葛至今仍令人唏噓不已,而她的香消玉殞更令人無比惋惜。在那個傾城出動的葬禮上,無線五虎中最浪蕩不羈的阿湯神色黯然,在成龍的扶伴下,將一枝紅玫瑰別在了她的鬢髮上,又拿出一把梳子,細細地梳理她的頭髮。最後,他把梳子一折兩斷,一半留在她的身邊,另一半放進自己的口袋。在花圈的輓聯上,他寫著:「親愛的美玲,我永遠深愛你。」憑藉一把小小的梳子,湯鎮業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了對翁美玲的感情:結髮同心,以梳為禮。
  • 中國梳子大王,18歲沒了右手,今帶著350個殘疾人,一年賣3個億
    難以想像,一把梳子,一年也能賣3個億。如果沒有記錯,超市裡買一把像樣的梳子不到10元,廠家的出廠價可能也就3塊錢,要賣3個億,意味著需要銷售1億把,而像梳子這種家家戶戶都有的耐用品,現在全中國一年也沒有這麼大的需求量,何來3億呢。
  • 那打結亂糟糟的頭髮,竟然被一把梳子給「治癒」了
    我想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早上起床頭髮總是亂糟糟的一團,只要用梳子稍微用點力梳頭髮就掉一大把。。。頭髮經常和梳子「打架」,不是頭髮「受傷」,就是梳子「夭折」!心累啊~其實, 頭髮不好收拾,很多時候是因為梳子沒選對啦!
  • 再聊「把梳子賣給和尚」
    無論是什麼,它終歸是要看數據的。如果數據不硬,什麼都不是。賣什麼?賣給誰?在哪賣?怎麼賣?這就是營銷的核心問題。把這些東西想明白,就可以動手了。動手不是戰略,是戰術,或者更直接點,是手段。有個老套的營銷故事,是「把梳子賣給和尚」。有時候一說起這個案例,很多人就說是騙術。事實上這個故事還是很有意義的,重在思維的啟發,它內在的東西是講「賣給誰」和「怎麼賣」的問題。第一位銷售員賣了一把,回來說:「寺廟裡都不需要梳子,只有一個小和尚頭皮奇癢,賣給他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