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0月9日消息,7月9日,海南省委召開踐行「三嚴三實」真抓實幹促發展現場會,地點不在海口,在樂東。
一個高規格的全省現場會,選在了樂東開,是對這個邊海小城「後進」變「先進」的最好肯定。
僅僅三年,樂東大變。乾淨、安全、活力、和諧,樂東人現在出門,頭昂得高高的。
樂東之變,從何而來?樂東經驗,能否複製?
解開變化背後蘊藏的神奇密碼,唯有走進樂東,去看,去聽,去感悟……
垂範「給錢給物給項目,不如配個好書記。」
「老大難,老大難,配準老大就不難。」
行走樂東,幹部群眾口中經常冒出這樣的話,聽得出,一個縣委書記對班子、幹部乃至全縣發展的影響之深。
臨危選將不容易。
2012年6月,面對電廠工程落地困局,調整樂東領導班子,成為海南省委的當務之急。55歲、正廳級、政協主席,一般人眼裡,林北川該「享清福」了。孰料,省委一紙調令,老驥重上「沙場」。
縣委書記這個「官」,林北川從一開始就當得「不太平」。電廠落地、徵地拆遷、環境整治、殯葬改革、關停鉬礦……件件急事、險事、難事,不管是上面部署的、以前遺留的,還是自己主動攬下的,他都迎難而上、敢於碰硬。
初抵樂東,電廠項目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仍在發酵。林北川不是呆在辦公室看報告、批文件,不是坐在會議室聽匯報、發指令,
報到第一天就僱了輛三輪車「微服私訪」,第一個跑到暴力抗拒的「釘子戶」家裡做工作,以行動發出強烈的務實信號。很快,樂東人就發現,這個新任縣委書記與眾不同,到哪兒都帶著三件寶:一頂草帽、一個長把手電筒、一本民情筆記本。
腳走出骨刺,臉曬傷過敏,林北川像年輕人一樣玩命。許多人感嘆,別人是「59歲現象」,北川是「59歲衝鋒」。
林北川愛下基層,90%的時間駐守基層,而且調研、開會時有個習慣:不設主席臺,與幹部群眾平坐,「要讓群眾『信服』,而不是『壓服』。」
凌晨四五點檢查衛生,3個春節都留守縣裡,80%的縣委常委會開在一線……幹大事不惜命、幹小事不惜力,三年來,林北川的工位在基層,身心在基層,情懷在基層。
以上率下,行勝於言。「不論是班長的權威,還是兄長的感染,林北川書記為樂東這麼搏命幹活,咱還有啥理由不跟著學、一起幹?」樂東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吳淑天的心聲,亦是樂東幹部的共識。
變化悄然發生。在林北川的垂範帶動下,親民近民意識、衝鋒在前氣質、抓鐵有痕力度……樂東幹部作風裡長期欠缺的「鈣質」,在潛移默化中漸漸生長。
千難萬難,領導帶頭就不難。「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是標杆、是引擎。」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說,選好配強一把手,發揮一把手的「關鍵作用」,可以帶出一個好班子、一支好隊伍、一種好風氣。
整風走不進群眾家門,做不通思想工作,贏不了群眾信任……一些幹部作風不良、行為不端,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甚至與民爭利,是樂東多年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根源。
幹部的作風不改,何談改變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改作風,成為樂東解決難題、推動工作的一把「金鑰匙」。
「縣領導掛帥、機關幹部駐點、鎮幹部配合、村幹部參與」,這四句話如今在樂東幹部中耳熟能詳。這個「四級聯動」機制,要義在於推動幹部下基層,讓作風在一線轉變、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進,讓群眾在一線看到黨、看到政府、看到幹部。村民們不久就發現,以前經常不見人影的村幹部戴著草帽衝上來了;往常習慣站在一邊當「指揮官」的鄉鎮幹部不再吆五喝六,炎炎烈日下大家一道揮汗如雨。
在樂東的幹部中,兩件事震動極大:一是長期在一線工作、業績突出的縣交警大隊教導員孫建華,被提拔到縣扶貧辦做了「一把手」;另一件,兩任志仲鎮黨委書記因環境衛生整治不力,一個月內連著被「摘帽」。賞罰分明——鮮明的用人導向倒逼幹部改作風!樂東縣委對在推進電廠項目落地、村級組織換屆、徵地拆遷和殯葬改革等「硬仗」中表現突出的38名幹部予以提拔重用,佔三年來提拔幹部總數的82.2%。與之相應,2014年以來,全縣立案懲處「庸懶散奢貪」、不作為不擔事的黨員幹部73人,給予黨政紀處分58人。
抓作風,抓出了幹部的精神狀態,也抓出了幹部的執行力。如今在樂東,幹部把下基層當作一種信任、一種榮譽,爭著幹、比著幹。林北川一直有個願望:開一場幹部表彰會,好好表揚一下苦幹實幹的優秀基層幹部,但卻自認「食言」,「一方面,一『仗』接一『仗』地打,顧不上;更『麻煩』的是,摸排下來,優秀的人太多,怎麼表彰?」
好的幹部作風是最寶貴的生產力。幹部用行動示範群眾,以表率潤澤人心,用黨風政風引領民風,幹群合力創造了樂東速度、樂東奇蹟,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由此也給樂東發展積蓄了強大的後勁——樂東近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已由全省末位躋身前列。
三年巨大反差,透出強烈信號:樂東之變,變在民心;民心之變,變在幹部;幹部之變,變在作風;作風之變,帶來千變萬化……
強基樂東曾經的「亂」,雖表現各異,但都與基層組織渙散軟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常因鬧事受阻,甚至有的通過各種不法手段當上村幹部,不擔事、不作為、亂作為。
「一個村,如果村『兩委』癱了,肯定亂。」身為組織部長,吳淑天深有體會。
抓基層、打基礎,三年來,樂東縣委全力夯築基層基礎,打出了一套固本強基的「組合拳」。
第一拳——換。利用2013年村「兩委」換屆時機,縣委提前9個月派出上百人的「連心橋」工作隊進村入戶,摸情況、做工作,順利實現村級組織「大換血」,1/3的村支書、1/2的村委會主任、1/5的村幹部換了新人,把一些年富力強、跟黨一條心、願為群眾謀利益的人充實到幹部當中去,而那些民意反映欺壓百姓、與民爭利的村幹部,一個不留、一個不要。
第二拳——帶。基層組織並非一「換」了之,換屆後,樂東第一時間開辦50餘期各類培訓班,提升村幹部的幹事能力。縣鎮領導幹部更長期駐村,與村幹部一起面對困難,一起解決問題。這對村幹部既是激勵,又是鞭策。
第三拳——保。抓基層黨建,樂東捨得下血本。財力雖窮,但樂東勒緊「褲腰帶」,2013年壓縮機關單位行政經費30%,調出近1600萬元投入鎮村;2014年起,更將鎮工作經費從每年10萬—20萬元提至250萬—350萬元,漲了一二十倍;村一級從2000—5000元提到20萬—40萬元,漲了100倍,樂東一下子成了全省鎮村經費最多的地方。有人質疑:要花錢的地方多得是,為什麼要花在這「投石不見響」的地方?「基層組織有實力,黨員就有定力,群眾就有依靠,花再多錢也是用得其所。」林北川語氣堅定。
第四拳——管。把錢花好、把人用好、把事辦好,離不開建章立制。為了規範基層權力運行,樂東在民主議事、土地承包、財務公開、村務監督等方面及時出臺一系列制度,發布「小微權力清單」。
……
現在,樂東的每件大事,都不是單靠幾個縣領導去做,而是鎮村黨組織、村幹部、黨員群眾一起幹,上下齊聯動、合力一股繩。
基層組織是黨執政的基石,是黨聯繫服務群眾的第一線。樂東之變再次證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必須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推動資源下沉,不斷強化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李秀領說。
擔當眼下走進樂東,除了乾淨整潔的環境,似乎看不見多少高樓大廈,聞不到濃厚的商業氣息。但了解內情的人卻深知,樂東的決策者們魄力非凡,敢將有限的財力大量投進民生這個「無底洞」。
數據最有說服力。三年來,樂東投入民生資金73億元,佔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的77%,解決沿海1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修154公裡的村道,整治7500多畝田洋,完成2700套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4572套保障性住房,擠出1億多元對3個溼地公園進行保護性建設,籌資6億元開建新黃流中學重鑄輝煌,建起一批便民服務點……
利國鎮樂羅便民服務代辦點工作人員黃紅軍算了一筆帳,自2014年掛牌以來,這個代辦點已受理3400多項事項,「相當於讓群眾少跑1.3萬公裡,節約群眾交通等費用17萬多元。」
黃流商貿城棚戶區改造,最能考驗縣委定力、幹部功力。由於各種矛盾和利益糾結,改造拆遷難度極大,有人斷言,「黃流市場若能搬,世上萬事都不難」。結果,僅用35天棚戶區就實現了和諧拆遷,拆除商住戶2149戶,房屋面積8萬多平方米,沒有強拆一戶,拆遷商戶普遍稱讚。35天,看似輕巧,背後卻是幾百名幹部兩年多的艱辛付出,「踏破鞋底、磨破嘴皮」,終感化群眾、換來支持。
無獨有偶。
樂東縣城原有5條路早已規劃,因種種原因,最短7年、最長13年,拆不動、打不通。2014年,樂東縣委迎難而上,再啃「硬骨頭」。走群眾路線、做思想工作,5條路從拆遷、建設到投入使用,僅用21天。類似的「奇蹟」,在樂東一再出現。在羅保銘看來,秘訣在於,「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裡,把實實在在的當下利益給了群眾,把發展的長遠利益向群眾說明白,群眾才相信黨、相信幹部,只要黨和政府有號召,群眾就有行動,需要拆屋就拆屋,需要砍樹就砍樹,即便犧牲個人利益,也在所不惜」。
不單念及當下,更顧及長遠。面向未來,樂東還以「壯士斷腕」氣魄,犧牲短期利益,敢於擔當、敢於作為,打造長遠發展的「金山銀山」。
儘管缺錢,地也好賣,但樂東惜地如命。三年間,樂東只賣了5塊地,其中3塊還是用於民生;費盡千辛萬苦遷墳11.2萬座,為樂東發展騰出了78.4平方公裡的黃金岸線土地;
頂著巨額賠償、面臨人身威脅和有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風險,果斷關停高產值但也高汙染的鉬礦廠……類似這些打基礎、利長遠、擔風險、啃「硬骨頭」的事,樂東的幹部做了很多很多。
從衝突對立到親如一家,樂東黨群幹群關係改善的背後,是黨員幹部在群眾工作中展現了真心真情,是群眾對自身真實利益的正確認知。樂東之變猶如一面鏡子頻頻折射:只有真心真情真利益,才能贏得百姓的真支持,才有實際工作中幹群連心、合力攻堅的和諧局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