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5世紀西歐開闢了大航海時代,西方的文化也傳入世界各地,隨著貿易量的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新航路的開闢,對世界各大洲的發展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深的無疑就是語言體系了。
隨著殖民地發展,英法語就佔領了部分非洲、北美以及整個澳洲,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則統治了整個拉丁美洲,拉丁字母,也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字母體系,就連使用了幾千年漢字的越南在法國殖民之後也開始走向字母化,而中國同樣也受到了拉丁字母的衝擊。
就像是我們熟知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採用了拉丁字母,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還要追溯到「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首先掀起這種運動的是蘇聯,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掀起了一個被列寧稱為「東方偉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運動。
由於漢字過於繁瑣,蘇聯遠東地區將近有10萬人看不懂漢字,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的「中國問題研究所」就開始研究簡單、易學的拉丁文字,1929年,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產生,並且編寫出了《中國拉丁化字母》。
這種語言體系十分通俗,適應現代化科學,採用國際化的拼音文字,但當時由於消息封鎖,這套新體系文字只在蘇聯進行過報導,真正開始傳入中國是在1932年才登上了報紙,當時最支持改革漢字的是上海文化界陳望道、胡愈之。
兩人先後提出「大眾語」並且在上海介紹了拉丁化新文字是掃盲最好的大眾語,這個提議得到了魯迅的大力支持,反對聲最高的就是舊時代的封建遺老,雖說遭到了一些反對,但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拉丁化新文字很快在青年學生和青年職工當中推行起來。
這種文化也在潛移默化改變著漢字體系,不過1955年發布的漢語拼音字母的推行,正式規定漢字的地位,雖然採用了簡單的拉丁化的拼音,但漢字是作為主體的,為了能夠更大程度的掃盲,又推行了漢字簡化。
第一次拉丁化常新文字運動也就到此為止了,第二次新文字運動,起源點是因為1946年2月15日美國研發出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80年代左右,計算機開始引入我國,面對密密麻麻的西方字母,中國漢字面臨著巨大挑戰。
英文字母26個,它們自由組合可以拼出許多不同意思的單詞,但漢字太過於繁瑣,因此就出現了漢字必須消失輿論,提倡中國文字必須走上字母化道路,以跟上信息化時代,然而就在這時,一個叫王永明的人「拯救」的漢字。
他在信息化時代還沒有完全來臨之前,開創了「五筆字型輸入法」,這種輸入法一度被公認為「中國人打開信息世界的鑰匙」,這讓提倡改革的專家們一時語塞,漢字傳承了幾千年之久,它也見證了中國傳承,談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