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麵糖,導致胰島素抵抗,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關係

2021-01-20 騰訊網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3445,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

來,先看一張生動形象的圖片。

這是巨噬細胞在損害的血管壁上變成泡沫細胞

再看一張。

這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一說到心臟病、血管阻塞、動脈粥樣硬化老人就害怕,很多騙子會告訴你,吃什麼東西,可以清理血管垃圾。

實際上,血管裡沒有什麼垃圾,讓血管阻塞的就是上面這些東西。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之前說過,補鈣的危害。相關閱讀美國心臟專家:補鈣劑是隱形殺手,提高心臟病、腎病等疾病風險....

當然,還有炎症,還有高血糖等等。

目前,大部分人還是盯著一些指標,比如說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等。

實際上,比高血脂更可怕的是高血糖,我們之前給大家分享一個國內來自川大華西醫院的研究。

川大華西醫院找了200位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心梗患者,作為病例組。

230位健康志願者,作為對照組。

分析對照了他們的血脂和糖化脂蛋白水平,研究了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和血糖水平的關係。

研究結論:高血脂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高血糖和糖化低密度脂蛋白(高血糖引起的)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因。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長期的胰島素抵抗,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關係?

胰島素抵抗和動脈粥樣硬化

我們都知道,吃米麵糖等高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葡萄糖,進到血液中了,血糖就會迅速升高,胰腺就會分泌胰島素來降血糖。

長期大量的吃高碳水化合物,就會產生更多胰島素去降血糖,時間長了,降糖效果就差了,胰島素抵抗(不幹活)了。

實際上,胰島素抵抗不僅和糖尿病有很強的相關性,它和心臟病之間也有很強的相關性。

胰島素抵抗,會干擾內膜細胞(內皮、血管平滑肌細胞[SMC]和巨噬細胞)上的胰島素信號傳導,進而導致炎症和血脂異常

炎症會引起血管壁內膜炎症和LDL持續被氧化,然後巨噬細胞吸收被氧化的LDL後,形成泡沫細胞

泡沫細胞在血管上粘的多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就慢慢形成了。

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胰島素抵抗,如何傷害血管的?

胰島素抵抗是慢性病的源頭,因為它從很多方面影響身體代謝,傷害我們血管的內皮細胞。

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

產生更多的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 (AGEs)

在肝臟中,IRS-1(胰島素受體底物1 )/ IRS-2(胰島素受體底物2)會激活磷脂醯肌醇3(Pl-3)-激酶、磷酸化PI、PI-4和PI-4,5,並介導葡萄糖轉運和糖原合酶。

而在胰島素抵抗下,會出現IRS-1和PI-3-激酶活化的磷酸化受損,進而導致葡萄糖和蛋白質分解代謝受損,以及骨骼肌糖原合成代謝受損

我們都知道,糖與蛋白質結合會發生反應,生成具有結構性質穩定的晚期糖化終末產物(AGEs)。

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的分子會干擾ERK5的心臟保護作用,導致氧化副產物的釋放。

例如過氧化氫(H2O2),進而驅動活性氧(ROS)和自由基的產生,從而破壞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導致內皮功能障礙

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

一氧化氮合酶也通過相同的PI-3激酶途徑激活。

一氧化氮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舒張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的阻力,讓血液循環更加順暢,並減慢動脈硬化斑塊在血管壁的沉積。

而胰島素抵抗會中斷一氧化氮(NO)的分泌,破壞細胞蛋白,促進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粘附,最終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脂代謝受損,損害血管壁

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脂代謝受損,並抑制脂肪細胞中脂蛋白脂酶(FAS)活性。

導致游離脂肪酸和炎性細胞因子(如IL-6,TNFα和瘦素)的釋放增加。

促進三兄弟的發展:

(1)血漿甘油三酸酯水平高;

(2)高密度脂蛋白水平(HDL)低;

(3)小而密集的低密度脂蛋白(VLDL)多。

這三兄弟會讓胰島素傳導信號異常,導致高胰島素血症,並誘導內皮細胞功能障礙。

增加氧化應激,加劇炎症

在高胰島素(胰島素抵抗)下,會產生慢性高血糖症,進而觸發氧化應激並引起炎症反應,從而導致細胞損傷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雲裡霧裡,似懂非懂?不明白具體的沒關係,明白大概的就行。

圖片來源:soogif

要是還沒理解的小夥伴,可以看這個:

長期高碳水飲食胰島素抵抗導致高胰島素血症引起血管內皮炎症損害 膽固醇對持續損傷的血管進行過度修復,修復的疤痕引起血管硬化喪失彈性進一步引起血壓升高或動脈狹窄心梗腦梗+腦出血。

所以,心血管疾病不是馬上就患上的,都是一點一點的胰島素抵抗,一點點的發炎,一點點損傷,修復,慢慢的出現的。

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對難兄難弟,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

先來看看這個瑞典糖尿病門診的橫斷面研究。

研究共納入了40名年齡在14-20歲之間無代謝症候群特徵的青少年(20位1型糖尿病患者和20位非糖尿病患者)。

研究了他們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收縮壓[sBP]、甘油三酸酯、低HDL膽固醇和糖化血紅蛋白[HbA 1c])。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任何特徵,但是,胰島素抵抗引起的碳水化合物和脂代謝失調,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一項臨床和屍檢證據,也支持糖尿病(DM)會讓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風險增加。

還有一項針對7246名(43-54歲)最初沒有心臟病的非糖尿病勞動人群進行了研究。

檢測了受試者63個月的胰島素水平。

得出的結論是:高胰島素水平,可能構成中年非糖尿病男性冠心病併發症的獨立危險因素。

這些研究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患了糖尿病,不久之後也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

因為在長期的胰島素抵抗下,微血管和大血管會出現炎性損傷,不同臟器接連的出現併發症就不意外了。

關鍵的瘦龍說

很多人一輩子清淡飲食,也會得心臟病和糖尿病,主要原因是主食和糖吃多了。

因為,胰島素抵抗會引發各種慢性病,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甚至某些種類的癌症。

基本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胰島素抵抗 導致高胰島素血症身體進入儲存脂肪模式 高血脂+高體脂 肥胖症和脂肪肝;

胰島素抵抗 導致胰島素效率下降(胰島素不幹活) 血糖失控 糖尿病;

胰島素抵抗 炎症損害血管內皮 膽固醇修復受傷的血管,血管壁上就會有很多膽固醇修復後的疤痕,血管硬化喪失彈性

等到膽固醇無法獨立修補了,就把鈣叫出來加強支撐巨噬細胞變成泡沫細胞,積累形成斑塊 動脈粥樣硬化。

像動脈粥樣硬化這類的心腦血管疾病,不是吃油引起的,而是吃不對的油,和吃過多會變成糖的食物(碳水)引起。

保護心腦血管的一個簡單公式就是:保護血管=穩定血糖+抗氧化+抗炎。

而現代很多人大量的吃會化成糖的食物(五穀雜糧、低脂食品、含糖食品、加工食品),血糖飆升,體內發炎,出現胰島素抵抗。

因此,不管是動脈粥樣硬化也好,還是糖尿病也好,要想減少它們對身體的傷害,最重要的還是要減少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這就需要減少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攝入優質的蛋白質和脂肪。

低碳生酮飲食,不僅可以幫助降低並平穩血糖,還有助於減少體內炎症,幫助身體抗氧化,保證體內脂肪的高效供能。

另外,一個密西根大學研究也發現,只需要低碳飲食一天,胰島素抵抗就下降30%,胰島素敏感度提高。

所以,想要改善心腦血管健康,並遠離慢性病的小夥伴,可以從少吃或者不吃高糖類食物。

多攝入肉和蛋、蔬菜,以及多攝入像牛油果、魚、椰子油、橄欖油、黃油、蛋黃等等這類的優質脂肪。

低碳飲食,遠離慢病、生活更健康。

關注瘦龍健康,教你如何健康吃瘦自己,健康飲食。

相關焦點

  • 動脈粥樣硬化是什麼及它的危害,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幾個有用藥物
    導語:看到這個標題小夥伴們都在想動脈粥樣硬化是什麼,我為什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它,它跟動脈靜脈那些血管有關係嗎?它和傳統的動脈硬化有關係嗎?它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影響嗎?它屬於一種重大的疾病嗎?連串的問題由此而生。
  • 胰島素抵抗與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關係
    大多數胰島素的作用都是針對碳水化合物(糖和澱粉)、脂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控制)。胰島素還能調節身體細胞的功能,包括細胞的生長。胰島素對於身體使用葡萄糖作為能量至關重要。胰島素抵抗(IR)是人體細胞抵抗胰島素的一種條件。也就是說人體需要的胰島素的正常量減少了。因此,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達到人體所需胰島素正常水平,而胰腺會嘗試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彌補。
  • 高血壓和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有啥不一樣?哪個危害性大?
    而這些病變發生的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但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所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還是有所不同的,這與兩種疾病對血管的損傷機制有關。先來了解一下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過程,分為幾個環節:首先,血管內皮受到損傷產生「小傷口」,就像皮膚破損後為細菌侵入提供了機會一樣,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質如脂肪等流經血管時,會受到較大的阻力和摩擦而易於發生沉積。
  • ALDH4A1是動脈粥樣硬化靶向抗原
    ALDH4A1是動脈粥樣硬化靶向抗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3:05 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Almudena R. Ramiro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最後一個太可怕了
    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患病原因,由於在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吸菸、糖尿病、肥胖、遺傳因素、性別、年齡等均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相關。我們知道,動脈遍布人體各處,所以人體不同部位的動脈都會有發病的可能。
  • 動脈粥樣硬化危害大?身體的這些問題,可能都跟它有關係
    尤其是在血流較大的動脈,更堵得多,血液流通因此變得慢就會出現各種心腦血管疾病,而這種血管的「狹窄擁堵」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哪些疾病的發生跟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係?1、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容易發生在血流較大的地方,冠狀動脈就是其中之一,而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則會引起冠心病。當冠狀動脈狹窄就會導致心肌缺血,患者可能會因此出現心絞痛。
  • 靈活用藥消除胰島素抵抗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胰島素用量不僅比過去減少了許多,而且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也均控制到正常範圍內。   解 讀   2型糖尿病的發病與胰島素抵抗或(和)胰島素分泌缺陷有關。胰島素抵抗和繼發的高胰島素血症以及胰島B細胞功能提前衰竭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
  • 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從童年就開始了!現在還有救嗎?
    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多出自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常見疾病,也是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腦卒中(中風)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是指從心臟發出的,不斷分枝成小動脈,最後止於組織內的血管。它將血液由心臟運送至身體各處,非常重要。當動脈血管的內皮出現損傷,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形成斑塊。由於斑塊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 腿部這種「抽筋」 別大意,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信號
    但是,有一種腿抽筋不是缺鈣引起的,而是下肢動脈硬化導致的。你如果不理解,一起來了解: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缺血性疼痛,出現攣縮表現,症狀很像抽筋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會導致血管內出現斑塊,如果斑塊附著於動脈管壁,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動脈逐漸狹窄,血液流速減慢。動脈狹窄到一定程度,下肢就會出現供血不足,引發缺血性疼痛。
  •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能逆轉嗎?怎麼治療呢?
    人體的血管就像地球上的道路,負責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到身體各處,所有血管也有一定的使用周期,人體血管的最佳使用年限大概40-50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如同高速公路一樣,血管也在不斷的老化,也就是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簡單來說和我們的血脂異常有關。
  • 他汀類藥物能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嗎?
    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機制動粥的形成機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簡單來說和我們的血脂異常有關。人體血液當中的膽固醇需要運輸到身體各處,但是它們不能溶於血液,必須裝車運輸,這個車就是載脂蛋白。這個地方就形成了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我們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二、他汀類藥物與降低LDL-C治療目前我們認為,脂代謝紊亂包括總膽固醇或LDL-C升高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 Nat Med:在動脈粥樣硬化中,平滑肌細胞變身可阻止動脈斑塊破裂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影響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如果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冠狀動脈,其結果可能是心絞痛,或在更糟的情況下是心臟病發作。圖片來自Wikipedia/CC BY 3.0。論文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心血管醫學教授Thomas Quertermous說道,「我們知道飲食不良和缺乏運動等因素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 冠狀動脈擴張病,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發病
    在這些疾病中,川崎病是兒童和青少年的主要病因,而動脈粥樣硬化則是成人的主要病因。男性、吸菸、高血壓、古柯鹼等均為危險因素。2、冠狀動脈擴張病發病原因是什麼?半胱氨酸、高胰島素血症、肺炎支原體感染、氧化氮暴露過多,可導致細胞外基質金屬蛋白酶、細胞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絲氨酸蛋白酶活性,這些活性可造成中間和內外冠狀動脈彈性膜的退化,導致炎症細胞擴散至血管中間層,促進局部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遷移,最終導致冠狀動脈擴張性重構
  • 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不重視調節,小心誘發這5大併發症
    胰島素主要就是胰腺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以促進葡萄糖的提取和吸收,出現胰島素抵抗,主要就是二型糖尿病的發作原因,這就嚴重影響到了身體調節血糖的功能。在發病之後胰島素抵抗的問題依然存在,如果放任其發展下去,還有可能造成其他危害。
  • 只吃素食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動脈粥樣硬化究竟如何形成
    患者女,今年62歲,體檢中意外發現自己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患者及其家屬都覺得不可思議。該患者常年堅持吃素,不沾葷腥,為什麼會查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緩慢進行的疾病,就像家裡的水管用久了會產生水垢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人的動脈上也會有斑塊產生,不必談斑色變。
  • 循環系統(十二)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V
    大綱要求:1.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發病機制和防治措施。  2.心絞痛的分型、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鑑別診斷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療及外科治療原則)。重點為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 Cell Metabol:科學家有望通過調節生物鐘來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疾病
    2018年6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生物鐘能夠控制機體中所有的重要功能,一天中體溫、血壓和某些酶類的釋放都會出現一些波動,這就是所謂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近日,來自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晝夜節律對機體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疾病,最終會導致個體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 還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網上瘋傳一篇文章,說他汀是一個騙局,不僅僅不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還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而且有板有眼,甚至連我這個做醫生的都有點懷疑是不是真實的。但看著全世界的指南都在把他汀的推薦級別一再上調,你就知道那依然只是一個謠言罷了! 關於他汀,咱們還是一起走近她,看看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東吧!
  • JCI:動脈粥樣硬化中抑制IL-1面臨是否有利的問題
    據2011年12月27日《醫學快線》報導,動脈粥樣硬化是重要的動脈血管疾病,它是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促炎性分子IL-1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目前已啟動了一項臨床試驗,在該項臨床試驗中,一種針對IL-1β的特異性抗體被用於研究它在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臨床併發症(如心臟病及中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