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要求:
1.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發病機制和防治措施。
2.心絞痛的分型、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鑑別診斷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療及外科治療原則)。重點為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3.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和治療(包括介入性治療原則)。
(一)病因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基本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偶為冠脈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痙攣和冠狀動脈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嚴重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礎上,一旦血供進一步急劇減少或中斷,使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達20-30分鐘以上,即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絕大多數AMI是由於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破潰,繼而發生出血和官腔內血栓形成,而使官腔閉塞。促使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的誘因有:
1. 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後,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
2.休克、脫水、出血、外科手術或嚴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狀動脈灌流量銳減;
3.重體力活動,情緒過分激動、血壓劇升或用力大便,致左心室負荷明顯加重,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狀動脈供血明顯不足;
(二)病理
1.冠狀動脈病變
左前降支閉塞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側壁、前間隔和二尖瓣前乳頭肌梗死。
右冠狀動脈閉塞
左心室膈面(右冠狀動脈佔優勢時)、後間隔和右心室梗死。
左迴旋支閉塞
左心室高側壁、膈面(左冠狀動脈佔優勢時)和左心房梗死。
左主幹閉塞
左心室廣泛梗死。
1. 心肌病變
冠脈閉塞後20-30分鐘,受其供血的心肌即有少數壞死,開始了AMI得病理過程。心肌病變冠脈閉塞後1~2小時之內絕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壞死,心肌間質充血、水腫,伴多量炎症細胞浸潤,以後壞死的心肌纖維逐漸溶解,形成肌溶灶,隨後漸有肉芽組織形成。
當心肌缺血導致心電圖上出現相應區域ST段抬高時,除變異性心絞痛之外(前面講過,變異性心絞痛會出現ST段一過性抬高),已表明此時相應的冠狀動脈已經閉塞而導致心肌全層損傷,伴有心肌壞死標記物升高,臨床上診斷為STEMI。當心肌缺血時無ST段抬高,表明此時相應的冠狀動脈尚未完全閉塞,心肌缺血尚未波及心肌全層,如伴有心肌壞死標記物升高,臨床上診斷為NSTEMI。
ST段抬高
紅色血栓,需溶栓治療。
無ST段抬高
白色血栓,不需溶栓治療。
(三)臨床表現
1. 先兆: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氣急、心悸、煩躁、心絞痛等,其中以初髮型心絞痛和惡化型心絞痛為最突出。
2. 症狀(重點掌握)
(1) 疼痛: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多發生於清晨,部位、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誘因多不明顯,且常發生於安靜時,程度重,持續時間長,可長達數小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無效,可伴煩躁、出汗、恐懼和瀕死感,少數人一開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
(2) 全身症狀: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一般在疼痛發生後24~48小時後出現,程度與梗死範圍呈正相關,體溫多在38℃左右;
(3) 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重症者有呃逆;
(4) 心律失常:多發生在起病1~2天內,而以24小時內最多見。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見,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縮。室顫是AMI早期,特別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前壁MI如發生房室傳導阻滯表明梗死範圍廣泛,情況嚴重;
(5) 低血壓和休克:疼痛期血壓下降常見(與前面所講的穩定型心絞痛血壓升高不同),未必是休克。休克約見於20%的患者,為心源性;
(6) 心力衰竭:主要為急性左心衰。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按照Killip分級法可分為:
Ⅰ級:尚無明顯心力衰竭;
Ⅱ級:有左心衰竭,肺部囉音<50%肺野;
Ⅲ級:有急性肺水腫,全肺大、小、幹、溼囉音;
Ⅳ級: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階段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3. 體徵
(1)心臟體徵:心界濁音界正常或擴大,心率多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減弱,可出現第四心音奔馬律,少數有第三心音奔馬律。在起病第2~3天可出現心包摩擦音(為反應性纖維性心包炎所致)。心尖區可出現粗糙的收縮期雜音或伴有收縮中晚期喀喇音,為二尖瓣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所致。室間隔穿孔時可在胸骨左緣3-4肋間聞及粗糙的收縮期雜音伴震顫。可有各種心律失常;
(2)血壓:血壓降低。
(四)輔助檢查
1.心電圖(重點掌握)
特徵性病變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
寬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
T波倒置
動態性病變
超急性期:高大兩支不對稱的T波
急性期:ST段明顯抬高,弓背向上,與T波形成單相曲線
亞急性期:ST段回落,T波平坦或倒置
慢性期:T波呈V形倒置
定位和範圍:Ⅰ、aVL:高側壁;
Ⅱ、Ⅲ、aVF:下壁;
V1-V3:前間壁;
V3-V5:局限前壁;
V1-V6:廣泛前壁;
V7-V9:正後壁;
V3R-V5R:右室。
2.放射性核素檢查
Tc-99m、In-111
用於急性期MI
Tl-201、Tc-99m-MIBI
用於慢性期或陳舊性MI
γ閃爍照相法
判斷心室功能、診斷梗死後造成的室壁運動失調和心室壁瘤
PET
觀察心肌的代謝變化,判斷心肌的存活性
3.超聲心動圖
4.實驗室檢查
(1)白細胞增加,中性粒細胞升高,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紅細胞沉降率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游離脂肪酸增高。
(2)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重點掌握)
開始升高
達尖峰時間
降至正常時間
肌紅蛋白
2小時
12小時
24-48小時
肌鈣蛋白I(cTnI)
3-4小時
11-24小時
7-10天
肌鈣蛋白T(cTnT)
3-4小時
24-48小時
10-14天
CK-MB
4小時
16-24小時
3-4天
註:肌紅蛋白出現最早,也十分敏感,但特異性不強;
肌鈣蛋白I(cTnI)、肌鈣蛋白T(cTnT)出現稍遲,而特異性高;
CK-MB雖不如肌鈣蛋白I(cTnI)、肌鈣蛋白T(cTnT)敏感,但對早期(<4小時)AMI的診斷有較重要的價值。
(五)診斷:臨川表現+輔助檢查;
(六)鑑別診斷
1.心絞痛:見「穩定性心絞痛」章節;
2.主動脈夾層:胸痛一開始即達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可有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表現,但無血清心肌壞死標記物的升高;
3.急性肺動脈栓塞:有右心負荷急劇增加的表現如發紺、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頸靜脈充盈、肝大、下肢水腫等。心電圖示Ⅰ導聯S波加深,Ⅲ導聯Q波顯著、T波倒置。AMI和急性肺動脈栓塞時D-二聚體均可升高,鑑別診斷價值不大;
4.急腹症;
5,急性心包炎:心包炎的疼痛與發熱同時出現,呼吸和咳嗽時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電圖除aVR外,其餘導聯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無異常Q波出現。
(七)併發症(重點掌握)
發生率
發生時間
特點
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
50%
心尖區收縮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風樣收縮期雜音。乳頭肌斷裂極少見,多發生在二尖瓣後乳頭肌,見於下壁MI(記憶方法:斷裂後下壁)
心臟破裂
少見
1周以內(記憶方法:「心臟破裂」與「1周以內」都是4個字)
多為心室游離壁破裂。偶為室間隔破裂,在胸骨左緣第3-4肋間可聞及響亮的收縮期雜音
栓塞
1-6%
1-2周(記憶方法:「栓塞」為2個字對應「2周」)
可引起腦、腎、脾、四肢或肺動脈栓塞
心室壁瘤
5-20%
心電圖ST段持續抬高
心肌梗死後症候群
10%
數周至數月
表現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
(八)治療(與前面所講的UA/NSTEMI的治療不同之處:增加了溶栓療法以及對各種併發症的處理。)
治療原則:儘快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注(到達醫院後30分鐘內開始溶栓或90分鐘內開始介入治療)以挽救瀕死的心肌等,及時處理各種併發症。
1. 監護和一般治療:休息、監測、吸氧、護理、建立靜脈通道。
2. 解除疼痛:
(1) 嗎啡或哌替啶:注意低血壓和呼吸功能抑制的副作用;
(2) 硝酸脂類藥物:不適用於下壁MI(心電圖導聯為Ⅱ、Ⅲ、aVF)、可疑右室MI或明顯低血壓的患者(收縮壓低於90mmHg);
(3)β受體拮抗劑:口服從小劑量開始(相當於目標劑量的1/4),逐漸遞增,使靜息心率降至55-60次/分。靜脈用藥多選擇美託洛爾。
3.抗血小板治療:均需聯合應用包括阿司匹林和ADP受體拮抗劑(氯吡格雷等)的抗血小板藥物。靜脈應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如阿昔單抗)主要用於接受直接PCI的患者。
4.抗凝治療:具體見前面所講的UA/NSTEMI的治療。
5.再灌注心肌治療(重要的治療):應在3-6小時最多在12小時內進行。
(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1)直接PCI適應症:①所有症狀發作在12小時以內並且有持續新發的ST段抬高或新發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②即使症狀發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但仍然有進行性缺血證據,或仍有胸痛和ECG變化。
2)補救性PCI:溶栓治療後仍有明顯胸痛,抬高的ST段無明顯下降者,應儘快進行冠脈造影,如顯示TIMI0-Ⅱ級血流,說明相關動脈未再通,宜立即實行補救性PCI;
3)溶栓治療再通的PCI:溶栓成功後有指證實施急診血管造影;溶栓成功後穩定的患者,實施血管造影的最佳時機是3-24小時。
(2)溶栓療法(重點掌握)
1)適應症:①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導聯ST段抬高,或病史提示AMI伴左束支傳導阻滯,起病時間<12小時,患者年齡小於75歲;②ST段顯著抬高的MI患者年齡大於75歲,經慎重權衡利弊仍可考慮;③STEMI,發病時間已達12-24小時,但如仍有進行性缺血性胸痛、廣泛ST段抬高者也可考慮;
2)禁忌症:①既往發生過出血性腦卒中,1年內發生過缺血性腦卒中或腦血管事件;②顱內腫瘤; ③近期(2-4周)有活動性內臟出血;④可疑主動脈夾層;⑤入院時嚴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壓(>180/110mmHg)或慢性嚴重高血壓病史;⑦近期(2-4周)創傷史,包括頭部外傷、創傷性心肺復甦;⑧近期(<3周)外科手術;⑨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壓迫部位的大血管穿刺術;
3)溶栓藥物:尿激酶、鏈激酶、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rt-PA)。用rt-PA前先用肝素靜脈注射,用藥後繼續一肝素持續靜滴;
4)溶栓再通標準(溶栓是否成功的依據): ①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直接判斷;②CK-MB酶峰值提前出現(14小時內),是判斷溶栓是否成功的指標;③ST段於2小時內回降 >50%;④2小時內胸痛基本消失;⑤2小時內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頻發的室早,是正常的)。
(3)緊急冠狀動脈旁路搭橋術。
6.ACEI/ARB:有助於改善恢復期心肌的重構,減少AMI的病死率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生。除非有禁忌症,應全部應用。
7.調脂治療:具體見前面所講的UA/NSTEMI的治療。
8.抗心律失常和傳導障礙治療:
1)發生室顫或持續多形性室速時,採用非同步直流電除顫或同步直流電復律;
2)一旦發現室早或室速,立即用利多卡因;
3)對緩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託品;
4)二、三度方式傳導阻滯伴有血流動力學障礙者應進行起搏治療;
5)室上速選用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美託洛爾、洋地黃製劑或胺碘酮等藥物治療,不能控制時可用同步直流電復律。
9.抗休克治療:
(1)補充血容量:如中心靜脈壓上升>18cmH2O,PCWP>15-18mmHg,則應停止。右室梗塞,中心靜脈壓升高不一定是補充血容量的禁忌;
(2)應用升壓藥;
(3)應用血管擴張劑;
(4)糾正酸中毒、避免腦缺血、保護腎功能,必要時應用洋地黃製劑。
10.抗心力衰竭治療:以應用嗎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劑為主。在梗死發生後24小時內宜儘量避免使用洋地黃製劑,因為在最早期出現的心力衰竭是由於壞死心肌間質充血、水腫引起心肌順應性下降所致,而左心室舒張末期容量尚不增大。右心室梗死的患者應慎用利尿劑。
11.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處理:(1)擴張血容量(大量輸液),因為右心室心肌梗死引起右心衰竭伴低血壓,而無左心衰竭的表現,大量快速輸液可以增加右心前負荷,此時右心相當於水管,將血液排入左心室,而左心室未衰竭,則心搏量增加,血壓上升;(2)如輸液1-2L仍未糾正低血壓,可以使用正性肌力藥物,以多巴酚丁胺為優;(3)不宜用利尿劑。
12.其他治療:(1)鈣通道阻滯劑:不推薦AMI常規使用鈣通道阻滯劑;(2)極液化療法:氯化鉀1.5g、胰島素12U假如10%葡萄糖液500mmL中。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一)肺炎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二) 肺膿腫 支氣管擴張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三)肺結核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五)支氣管哮喘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六)肺血栓栓塞症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七)肺源性心臟病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八)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九)胸膜疾病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十)間質性肺疾病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呼吸系統(十一) 呼吸衰竭
二、循環系統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一) 心力衰竭 上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二) 心力衰竭 中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三) 心力衰竭 下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四) 心率失常 上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五) 心率失常 下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六) 高血壓 上 (會員群資料更新!)
2017西醫綜合複習 循環系統(七) 高血壓 下
循環系統(八)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循環系統(九)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II
循環系統(十)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III
循環系統(十一)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