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之前很多人覺得生完應該就輕鬆了,恰恰相反,孩子出生後的各種突發狀況會讓新手爸媽接連不斷的感到崩潰,其中最折騰人的就是小孩的睡眠問題。
身邊很多朋友、同事的還是兩三歲,甚至有六七歲的還要睡在父母中間,別說分房了,分床都很難。
我女兒出生之前我和寶爸就說好,一定要訓練她睡小床,結果沒睡兩天就不睡了,一放到小床就哭,而且特別難哄睡,尤其是晚上,有時候要熬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覺。
那時候,和許多父母一樣,我們想盡了一切辦法哄她睡覺,包括哈維·卡普的「五呵護」、給她餵奶、抱在懷裡來回走,甚至抱著深蹲……
有時候好不容易哄睡著一放到床上就醒了,然後又開始哄睡、放下、清醒又哄睡,循環往復,直到她睡熟。
後來,實在扛不住,我開始學習了解嬰兒睡眠知識,看過很多理論和實踐案例後,我才發現之前自己的做法完全錯誤,不僅自己很累,而且影響了孩子的睡眠。
嬰兒越缺覺就會越興奮,越興奮就越睡不著,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影響正常生理發展。
曾經我在醫院看到過一個缺覺的小孩一直哭,身形瘦削,營養不良,而另外一個睡眠質量好的嬰兒,長的胖乎乎,情緒也很穩定。
之後經過不斷的嘗試、調節,我女兒睡眠越來越好,困的時候不用抱著哄,輕輕摟住,拍一拍就入睡在自己的小床上了。
大多數寶寶都有自主入睡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需要家長幫他學會如何自己睡著,或者驚醒時如何重新入睡。
研究報告這麼說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梅麗莎·伯納姆和託馬斯·安德斯主持了一個研究項目,針對80個未滿月的新生兒的睡眠狀況進行錄像,並且在這些寶寶分別長到3、6、9、12個月大的時候,做跟蹤錄像。
研究發現,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和發育的逐漸成熟,大多數寶寶都越來越有能力自己入睡。
但是,其中卻有40%的寶寶反而越大越糟糕。這些失去了自我入睡能力的寶寶,幾乎都是那些睡熟之後才被放到床上去的孩子。這些寶寶一直跟父母睡在同一個房間,甚至同一張床。
如果在孩子剛出生父母沒有意識或者沒有培養好孩子的睡眠習慣,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可以補救。請在寶寶大約6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逐漸減少哄睡時對孩子的關注程度,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入睡。
為什麼是6個月呢
為什麼6個月是培養孩子自主入睡的最佳時間呢?因為4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進入一次成長高峰,到了大約6個月大的時候則進入了一個平緩期。
等到了8個月大,寶寶會再次經歷一個巨大的成長飛躍,就是對「物體恆存」達到更進一步的理解(不再以為「看不見就是沒了」)。
換句話來說,小寶寶入睡的時候,能記住你剛才是否在他跟前。而以為「眼不見為沒」的寶寶,等睡了一大覺醒來,發現周圍跟他入睡之前不一樣了,(睡前你明明在他身旁),他會感到惶惶不安。
這時他會以哭鬧聲把你叫回來,以還原他入睡之前的樣子。除此之外,安撫奶嘴(睡前含嘴裡,醒來時已經掉了)、安撫計時器(用單調的機械聲安撫寶寶入睡,醒來時已經停掉)等,都能給寶寶帶來這樣的惶恐。
因此,到寶寶6個月大前後,寶寶的成長進入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家長就可以借用這一小段時間改一改哄孩子入睡的習慣,以培養寶寶的自我入睡能力。
當然,這個時間段僅僅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時段,因為每個孩子進入成長高峰到平緩的時間略有不同,如果再加上寶寶長牙、感冒或者已經進入下一個成長高峰,家長都應當相應調整下時間。
最後,即使父母並不急著想讓自己夜間能多睡點覺,但也請幫助寶寶培養他自己入睡的能力。因為,研究顯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寶寶會逐漸失去這一能力。
父母應該怎麼辦
研究顯示,如果你能做到下面這些步驟,能有助於寶寶儘早學會自己入睡:
寶寶從睡夢中驚醒的時候,稍稍等一等再過去安撫;
在寶寶已經很困了,卻還沒有100%入睡之前,就把寶寶放下來;
讓寶寶在自己的房間裡睡覺。
乍一看,父母沒辦法接受,因為這意味著明知怎麼能讓孩子多睡會兒,卻不能這麼做。如果是好哄的孩子,寶寶可能不太在意這些改變;如果是不好哄的孩子,那基本是要經歷驚天動地的折磨。
比較平和的做法之一,是哄睡的時候逐漸減少撫慰的時間,早一點點離開,等寶寶哭叫的時候再重新進去哄慰。這麼反覆地進進出出,似乎是在瞎折騰,不過,堅持下去,真的會有效果(我就是這麼做的,一周左右,效果明顯)。因為,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給孩子留點時間,讓他能有機會練習並學會自己安撫自己入睡。
還有,如果夜間聽到寶寶哭叫的聲音,也同樣應該稍稍等一等再過去安撫寶寶。先聽聽這哭聲是否越來越強烈再做決定。這也是在給寶寶機會學習自己安撫自己入睡。
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果,難的是很多父母無法堅持,只要認認真真照著去做,最多兩周時間,孩子就會有自主入睡的意識。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