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大的功能是錯峰防洪,其次的功能才是發電和航運,而近期長江流域的一個多月暴雨,讓三峽大壩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因此有朋友就提議,既然三峽大壩效果那麼好,何不在中下遊再建幾座?
三峽大壩規模到底有多大?它是怎麼樣削峰防洪的?
三峽大壩修建以前,長江流域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最近一次大家記憶猶新的就是98年長江特大洪水!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中國的長江流域和東北的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形成了兩個降雨區,暴雨非常頻繁,1998年長江流域總共發生了8次洪峰,其中8月16日的洪峰達到了63600立方米/秒,長江中下遊幹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計359公裡的河段水位超過了歷史最高水位。
其中九江大堤決口,長江中下遊幹流和洞庭湖、翻陽湖共潰垸1075個,淹沒面積482萬畝,死亡1562人!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竣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長度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
三峽水電站總共安裝有32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左岸14臺,右岸12臺,右岸地下6臺,此外還有2臺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000億度,相當於3190萬噸的標準煤發電量!
三峽水庫的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汛期前三峽大壩洩水到此水位,到蓄水高程175米之間有30米的水位差,三峽水庫有600多千米長,這個龐大的削峰蓄水庫容量達200億立方米!上遊洪水將不會直接衝擊中下遊,會在三峽庫區削峰,待下遊水位回落再慢慢洩洪至防洪限制水位,等待下一次洪峰到來!
三峽大壩汛期洩洪事件
6月29日三峽大壩的洩洪事件被網友罵的不輕,因為此時正是下遊洪水暴漲時刻,大壩還要開閘放水,實在讓人看不懂!但其實這有兩個因素,首先是6月26日、27日連續兩天入庫流量超過5萬立方米/秒,28日、29日則高達5.6萬立方米/秒!
如此入庫流量造成上遊水位上漲過快,上遊壓力增加,其二則是下遊在29日水位已經開始下降,下遊河道具備承受上遊來水的能力,因此在此時洩洪為上遊緩解汛期抗洪壓力,也騰出庫容迎接新一波降雨!
能在中下遊再建幾座大壩嗎?
三峽大壩後38千米處就是葛洲壩,這是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葛洲壩全長2606千米,壩高47米,總庫容15.8億立方米!
跟三峽水庫將近400億立方米相比,葛洲壩真的只是個小弟弟,但葛洲壩主要功能是和三峽枯水期電網調峰,發電時下洩流量變化太大,葛洲壩進行反調節,以達到航運平穩的效果,另外改善河道以及發電等多項任務。
為什麼不在下遊建大壩?
從葛洲壩再往下遊,長江上有的是大橋,再無水壩!其實也很簡單,長江中下遊都是平原地區,流速比較緩,河道比較寬,如果築壩再蓄水,那麼淹沒的農田面積和遷移人口數量的損失機將會遠超大壩帶來的經濟利益!
亞馬遜河流域
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就是個典型案例,因為它自離開西部的安第斯山脈後就到了一望無際的亞馬遜平原上,由於亞馬遜所處的位置是熱帶雨林,支流多如牛毛,所以亞馬遜河的河道在汛期和枯水期寬度相差5倍不止!不過要提醒一下的是,這完全是水量變化後的亞馬遜河道而已,亞馬遜河上沒有一道水壩,也沒有一座大橋!
亞馬遜流域高腳屋就是應對這種條件建造的
所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築壩後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真的築起水壩,估計將會形成一個雲澤和夢澤,變成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湖泊!
上遊的大壩
葛洲壩以後再無長江大壩,但三峽大壩前卻比比皆是啊,長江主幹道上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都扎堆建設,因為長江中上遊落差大,水電資源豐富,而且流域人口稀少,搬遷成本大大降低。
溪洛渡水電站
而長江的支流上比如金沙江,雅礱江,岷江以及大渡河共115個大壩,其中有23個已經完成的,32個正在修建,46個正在規劃,1個正在申請,還有13個狀態未知!
梯次綜合利用這完全沒有毛病,而且正在建設的西電東送和超高壓輸電工程已經將能源的外送路線安排好了,未來數十年內水電建設將進入黃金時間段,對於可再生和環保的水電,全世界都在不遺餘力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