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批服裝新城大樓 李凱旋攝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凱旋 李未來 天津報導
2016年年底,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簡稱:動批)徹底搬離北京,目前已離京近4年,如今分別入駐於天津西青、永清等地。
離京後,入駐天津卓爾電商城的動批新服裝商城未能延續此前的輝煌。疫情襲來,其客流量稱得上是「寥寥無幾」,商戶也是「佛系」做生意,稱「能賣一件算一件」。有專業人士分析,線下批發城之所以「不可同日而語」,除了場地轉移客源流失外,部分原因是受到電商衝擊。在行業面臨洗牌之時,線下批發城究竟「路在何方」?
天津卓爾新動批「慘澹經營」
2014年6月份,天津卓爾電商城舉行了相關的商戶進駐籤約儀式。受益於京津冀產業整合一體化的有利影響,來自動批市場、大紅門市場等約3000老商戶入駐了天津卓爾電商城。《華夏時報》記者看到,在天津卓爾電商城內,專門有一棟名為「動批服裝新城」的大樓。
天津卓爾電商城體量較大,分別經營著服裝、建材等。但《華夏時報》記者去現場時看到,作為一個批發城,不僅客流量十分稀少,連商家的數量也是大大縮水。其中,有一棟商城內,幾乎沒有商家,各類服裝模特模型散落一地,商家均已撤離。
「火過,也就開業的時候火了六七天吧。」談及天津卓爾電商城,兩位常在周邊工作的滴滴司機向《華夏時報》記者如此形容。《華夏時報》記者看到,天津卓爾電商城位於天津西青區,距離大學城地鐵站僅七八分鐘的車程。
目前,天津卓爾電商城內的動批服裝新城還有部分商戶在經營。「沒有租金,基本上就是賣一件算一件。我們是從北京動批搬過來的,生意一直不好。」新動批市場內一家商戶的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天津卓爾商城內撤離的商家 李凱旋攝
同時,《華夏時報》記者看到,動批服裝新城內僅存的部分商家貨物量都比較少,貨物的風格也較為單一。而在記者走訪新動批市場的時間內,並未碰到一位顧客。同樣,商城內的廣場上也幾乎沒有行人。廣場內各樣的遊樂設施孤零零地列在一起,顯露出運營方對商場曾經的躊躇滿志。
天津卓爾商城內空蕩蕩的廣場 李凱旋攝
然而對比來看,動批服裝新城這座樓仍算得上「經營不錯」,至少還有商戶。天津卓爾商城內的部分商城樓內則是無商家狀態,大門虛掩,外部人員可以隨意出入。「白天一個人進去感覺有點害怕。之前幫一個人送快遞,裡面燈都不開,不是白天不太敢進去。」一位滴滴司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快黃了,現在沒人去。之前我家孩子去那裡買過一次東西,後來再也不來了。沒什麼好的商品,不值得來。」住在天津卓爾電商城附近的某位當地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天津卓爾商城內未營業的商家 李凱旋攝
天津卓爾商城周邊環境 李凱旋攝
「現在都在網上拿貨,這邊的地理位置又不像之前的北京動批市場一樣好。太偏了,客流量很少。」動批服裝新城的某一商戶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記者了解到,天津卓爾電商城是卓爾集團旗下的業務,屬於卓爾集團下的上市公司卓爾智聯(股票代碼:02098)負責。
卓爾智聯2019年年報顯示,天津電商城是集團在華北地區的旗艦項目,項目一期部分商貿區及電子商務區已經逐步投入使用。而針對天津卓爾電商城的具體情況,卓爾智聯在官網如此描述:天津卓爾電商城一期國際商貿城投資20億元,建築面積達61.2萬平米。擁有商戶1萬多名,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服裝交易中心。天津電商城在引入了動批市場的商戶後,還在家具建材、古玩器具方面進行了挖掘。
目前來看,商城在服裝等方面的經營並不盡如人意。至於在2019年新引入的家居建材方面,某比較熟悉天津卓爾電商城的當地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商戶很少,就是一樓那幾個,只是看起來繁華,沒有什麼顧客。」
動批為何搬離北京?
「基本上是承載了華北地區最初做電商生意或者商城生意那部分人的記憶。那個時候動批非常火,河北的商戶都來這邊拿貨。」某一服裝品牌的市場負責人姜姜(化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2000-2012年,姜姜經常在動批市場、木樨園服裝批發城批發貨物。「那個時候是在商城做門店,比如奧特萊斯、華堂。商場裡的品牌分為直營和代理。市場熱度高的品牌,比如說當時的拉夏貝爾,他們有駐京辦事處直接自己經營商鋪或門店。一些市場熱度不夠高的品牌會招代理,他們會在這種批發城拿貨。」姜姜向《華夏時報》記者描述了此前北京批發行業的市場狀態。
彼時,由於線下批發市場不斷紮根生長,「拿貨」一詞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特定詞。公開資料顯示,動批市場是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其由東鼎、天和白馬、眾合、天皓城等幾大商城組成。
「首先地理位置非常好,貨源很充足。而且,貨源的變化也是非常及時的。可以批發,也可以零售,但是單買的價格會比批發價高一點,可也基本比外面商場中賣得便宜。儘管是批發城,也有很多大牌子的貨品。因為價格比較有優勢,有很多學生會去買東西。」姜姜向《華夏時報》記者描述了其認為的動批市場火熱的原因。
在動批市場火熱發展的同時,北京的商場和百貨企業也是「遍地生花」。例如,華堂商場在1997年進入北京,開始營業,並且迅速擴張。同時,華聯商場、泰國零售超市巨頭卜蜂蓮花也開始進入北京發展。
在這樣的基礎上,動批市場與這些百貨商場共生發展,生意一片火熱。但同時,弊端也開始顯現。「主要是現金交易,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微信、支付寶支付。運輸也是很少用物流,基本上都是自己去拿貨然後開車放到店裡。有很多人是坐地鐵、公交拿貨。所以,周邊的交通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姜姜向《華夏時報》記者描述了動批市場的弊端。
2013年初,西城區政府公開表示,動批市場有2萬多個服裝批發商,每年帶給西城的經濟效益約為6000萬元,但政府支付的交通、環境管理費用超過1億元。彼時,動批市場的調整工作方案正在研究,但低端產業移出北京則已經是勢在必行。
2015年1月份,天皓城成功閉市,動批市場開始逐漸搬離北京,向天津、河北等區域外溢。2015年10月份,動批完成了信德時代市場的疏解。至此,動批市場的商業氛圍大幅下降,人流量從日均的6-7萬人減少至日均1萬人。
連同動批市場一同消失在北京的還有專門來此地淘貨的「動批族」們和大量的個體商戶。「拿貨不方便了,而且市場還出現了一些變化。所以我基本上也就在2015年徹底離開這個行業了。」姜姜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線下批發城生意難做
「主要是電商興起,大家不用去線下拿貨,可以直接在網上訂貨。那麼,訂貨的範圍就不局限於華北地區,可以訂比如義烏的貨品。這些貨品有可能更便宜,選擇範圍更大。」姜姜從市場從業者的角度向《華夏時報》記者描述了線下批發城生意難做的原因。
同時,卓爾電商城內的商戶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受到疫情的衝擊,生意格外慘澹,線下批發城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主要是想止損,我們也不進貨了,賣出一件少一件。」上述商戶的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電商幾乎給商貿行業帶來了一輪洗牌。不僅線下批發城生意受到了影響,百貨和商場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基本上可以在網上買到全部的東西,而且在網上買更便宜。人們去商場逛,主要並不是為了買,而是為了玩。」姜姜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同樣,受到電商的影響,姜姜所在的服裝品牌在2015年開始將工作重心放在了電商方面。「線下實體店只是一部分,不能完全依靠線下店盈利。線下店鋪包括裝修、租金方面的成本太高了。」姜姜說。
針對天津卓爾電商城目前的經營狀態,《華夏時報》記者向卓爾智聯發送了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覆。而關於天津卓爾電商城未來的方向,或現在的項目進展,《華夏時報》記者查閱了全網資料和卓爾智聯的相關報告,但並未發現其有實質性推進,最早的新聞只能追溯到2019年1月份,彼時北京大紅門商戶正在入駐天津卓爾電商城,也正在期待著能夠在這裡繼續延續在北京做批發市場的輝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