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蕾
4月28日,記者在仁壽縣方家鎮見到鎮黨委書記吳光文時,他正為鎮上打造旅遊觀光大道一事而忙碌。吳光文說,發展生態旅遊,是方家鎮未來的重點方向。「要讓人們願意來,修好路是第一步。」
先後在2個鄉擔任鄉長、3個鄉鎮任黨委書記——吳光文在基層一幹就是30年。擔任方家鎮黨委書記7年多來,吳光文帶領當地百姓修致富路、發展特色產業,讓群眾腰包鼓起來。他說,做好群眾工作沒別的,就是要尊重老百姓的意願,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從1.6公裡到306公裡:
爛泥路變水泥路
306公裡,這是現在方家鎮水泥路的總長度。而2006年吳光文剛上任時,全鎮水泥路只有1.6公裡。「這路,修得不容易。」
方家鎮多年來交通不暢。吳光文指著鎮政府外的街道告訴記者:「這條路,以前一下雨全是稀泥。」吳光文到方家鎮後,向鄉親們承諾:一定把路修好。然而真正幹起來卻阻力不斷:有所謂的「風水先生」蠱惑阻撓、一些人故意阻攔施工,百姓擔心集資款落不到實處……吳光文和鎮黨委班子沒有就此放棄。集資困難,每修一條路他們就到村組開群眾會,少則十幾次多則二十幾次,還發動鎮上威信高的老幹部一起做群眾工作。最終,全鎮人均集資達1000多元。群眾擔心錢「打水漂」,就成立民主監事會進行民主監督,工程始終由百姓盯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方家鎮就硬化村社道路65條92.9公裡。「只要一心一意解群眾急盼,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吳光文說。
從4000元到1.2萬元:
特色農業助百姓致富
4月的方家鎮,滿山遍野都是綠色的花椒樹。這不僅是道風景,也是當地老百姓的致富法寶。
「發展花椒,這還是修路帶來的『附加』好處。」吳光文說,2007年,哨樓村的花椒種植戶鄧仕權為感謝政府修路給他帶來的方便,特意給鎮食堂送去一小袋花椒。大家一嘗,都覺得味道不錯。「當時鄧仕權種花椒已進入第4年,這說明方家鎮的土壤和氣候環境適合種花椒。」
「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是最實在的。」吳光文用一周時間跑遍了全鎮9個村104個經濟社,當年發動群眾種植了4000畝九葉青花椒。如今方家鎮已有1.23萬畝花椒,還摸索出在花椒地裡套種海椒、散養土雞的「林下種養」模式,同時大力引導群眾發展水產5600畝。方家鎮成了全縣聞名的「魚椒之鄉」,全鎮百姓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4000餘元增長到現在的1.2萬餘元。
為解決花椒銷售的問題,2012年,方家鎮引進企業建起農貿市場,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將花椒變成票子。
「說一句算一句,句句算數;幹一件成一件,件件成功。」這是當地老百姓送給吳光文的一副對聯,也成為他做事的標準,「向群眾承諾了就要做到」。
記者手記
讓老百姓做主角
7年多時間,方家鎮人均純收入從4000元提升到1.2萬元,秘訣是什麼?「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做主角!」吳光文說。
曾有鄉鎮幹部抱怨:鄉鎮責任無限大,權力無限小,工作困難多,事事難圓滿。但吳光文沒有把這些看成障礙,而是大力調動群眾積極性,凡事與老百姓有商有量,尊重他們的意願,依靠他們推進工作、促進發展。有群眾說:「吳書記讓我們覺得自己真正是鎮上發展的一分子!」每到一個後進的鄉鎮,吳光文都能有效地改變其面貌,使之成為先進鄉鎮,背後的力量,或許正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