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清怨,聽得見,飛不回堂前,舊楹聯紅褪墨殘誰來揭。」一句《千百度》的歌詞通過意向的堆疊,向我們描述了物是人非的衰敗景象。其中的「楹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聯,我們印象中對聯就是春節時用來賀迎新春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在秦朝時期的桃符其實是對聯的前身,而對聯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根據《蜀檮杌》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自家的門板上寫上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表示對新的一年國家興旺的期盼。可惜的是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滅了,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開啟了寫對聯的先河。
一副對聯字數不多,看似非常簡單,但是想要對好對聯還是需要些真才實學的。對聯中文字的對仗要求,其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遵循的陰陽觀念相對應。《周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所以古人對於成雙成對的形式展現的東西,具有別樣的好感。
對仗究竟是指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字數要一樣,詞性要相對,平仄韻律要相反。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一定是我們讀中學時都聽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其實它就是對仗的要求之一。不過實際創作對聯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追求對仗,它只是一個基本的標準。
好的對聯應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它以簡明扼要,朗朗上口的文字表達出深遠的意境。它的用詞不僅要美觀,而且寓意深刻,使人讀後回味無窮。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就是一部有關音律對偶的著作,它也開啟了許多兒童對於對聯的認識。
不同於我們以往所見到的五字、七字甚至更長的對聯,歷史上有一副對聯上下聯總共只有4個字,但其短小精悍,意味悠長是許多對聯所不能企及的。這副對聯的上聯為:「容易」,下聯為:「色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副有趣的對聯,要想理解上聯,還得先從下聯入手。
《論語·為政》中寫道:「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是一句關於孝的討論,我們總覺得幫父母做事,贍養他們就是盡孝了,但其實不是這樣。做到這些並不難,難得是能對父母的訴求永遠保持恭敬,和善的態度。試問,有哪個當父母的願意被子女冷眼相對呢?
這就是「色難」,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是最難之事。那麼再去看「容易」就簡單得多,容即是容貌,一個人的面容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得到修飾,但是舉止言行間流露出的神色和態度,卻是沒有辦法掩蓋的。
這寥寥4個字,不論是形式還是內涵上都完美契合了中國對聯所傳達出的蘊意,頗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意思。容易和色難之間,告訴我們的不僅是要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更重要的是,只有從內而外地進行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地改變待人處事的態度,這是無論怎樣去修飾外表都無法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