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悠上下五千年,誕生了許許多多特有的文化。比如說唐詩宋詞,還有漢朝時期的古文,都是中國文學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是隨著歷史的演變,這些文學作品大多只存在於書本之中,和如今人們的生活基本已經脫節了。只有一種文學形式,至今還經常能大街小巷看見,自然就是對聯了。
對聯又被稱之為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講究是的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總之要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巧奪天工的美妙感受。
如果要追索這種文學形式的起源,可以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易經》扯上關係,《易經》中曾經寫過「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對」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樸素最根本哲學觀,而對聯便帶有很深刻的陰陽對稱規律。
中國有歷史記載發現最早的對聯是在三國時期,明朝洪武年間,在江西廬陵出圖了一尊特大號的鐵十字架,在十字架上面便刻有一副精妙絕倫的對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而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對聯的存在,在《紅樓夢》中便有一副著名的七字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靈隱寺中還懸掛了一副歷經千年的千古名對:「人生哪能多得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我們可以觀察到,對聯一般來說都是五字或七字以上的居多,畢竟這樣的字數正合適表達出一段話的意思,字數躲了或者字數少了都不好對。而今天要說的這一副對聯卻僅僅只有4個字,上聯是「容易」,下聯是「色難」。僅僅四個字卻點醒了無數人,那麼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容易」,這個詞並不是形容做事簡單的意思,明朝大學者解縉對「容易」是「表情改變」之意。《非有先生論》中寫到過,「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這句話所形容的是一個臣子在和皇帝相處的時候,每天都不能展現自己的情緒。
自古有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為官之人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意的憤怒,也不能低迷,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展現出更好的自己來。所以這這句「容易」實際上是不容易。
而色難也比較好理解,《論語·為政》中寫道,「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在聖人孔子眼中,他認為的孝道就只有兩個字「色難」。我們知道在父母面前想要永遠的保持和顏悅色,是很難的。因為父母難免會用囉裡囉嗦的關心你,這個時候你難免就會嫌棄父母管得太多,甚至衝父母發火。但是一個真心誠意對父母的人,卻依舊可以保持著和藹的心態接納父母,這就是孝道的本質。
一個人如果在外能夠懂得隱藏自己的情緒,在家又能夠保持真誠的心態接納和孝順父母,那麼無論他是在外還是在家,生活不都能過得很和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