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表現形式,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對聯文化始於五代十國時期,到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副最簡對聯,不僅文字少,而且還富含人生哲理。
上聯:色難下聯:容易
上聯出自《論語·為政》一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思是說子女侍奉父母,要經常保持和顏悅色,這是件很難的事。
下聯出自《非有先生論》:「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於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意思是說在君王面前指點策略,不可輕易言論。
在這幅對聯中,「色」對應「容」,都指人的面部表情;而「難」和「易」則構成了一對反義詞。從結構上來看,可謂極為工整,堪稱千古奇對。
不過也就是這樣一副對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頗為深遠。
「色難」在這裡指的是為人子女很難有一顆對長輩恭敬地心。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子女,在面對父母時,總是會顯得不耐煩,甚至是子女之間盼來盼去,誰都不願意。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兒女有了錢很容易給父母買房、買車,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最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所以,在物質上給予父母的享用,這只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是表現在對父母的敬重和情感上的安慰。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呢?以下五點可作為一種標準供大家參考:
1.不抱怨父母的無能
沒有人是萬能的,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已經是天大的恩惠,接著把我們撫養成人,也是非常不易。與其抱怨父母無能,不如自己努力創造。常言道:父母給予的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
2.不抱怨父母的囉嗦
兩代人之間難免有代溝,父母的喋喋不休往往都是對我們的關心。在生活中,能在吃、穿、住、行處處為我們操心的,恐怕也只有父母。
3.不抱怨父母的抱怨
有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抱怨只是不滿足我們的現在,也許我們已經做得可以了,但在父母看來,想要有大的作為,這點努力還遠遠不夠。他們也渴望我們越來越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要再像他們那樣平平凡凡。
4.不抱怨父母的遲緩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不要嫌棄他們的遲緩,就像小時候他們不耐煩地教我們走路。父母也曾擁有我們這樣的年紀,只不過為了我們被生活壓彎了腰。在這一點上希望我們都懂。
5.不抱怨父母的疾病
兒時的我們,只要一生病,不管當時父母有多忙,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他們馬上會放下手頭的事,帶著我們去看病,甚至是徹夜不眠的陪伴著我們。所以當父母哪一天身體不適時,希望他們的床前不要少了我們的身影。
看到這裡,這幅對聯的現實含義也基本清晰了,那就是在父母面前不使臉色是件難事,而又要做到這五點又談何容易呀!
在當今,社會上會時不時地有兒女不贍養父母的醜聞,真的印證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老話。
因此希望我們都能夠盡心盡力地對待父母,做一個孝順的人。在生活中,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不嫌棄、不抱怨,想對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的對待他們,並讓他們感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