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文化卻逐漸消失了?

2020-12-20 環球情報員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汶(建文帝)繼位。為壓制藩王勢力,他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廢削五王,結果矛盾激化,藩王與朝廷徹底決裂。

當時是眾藩之首的叔父燕王朱棣(明成祖),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對朝廷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殺進南京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

於是,明成祖朱棣便派宦官馬和(鄭和)率大批船隊下西洋,開啟了漫長的尋侄之旅。

▲明朝時期,宦官馬和(鄭和)七下西洋

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宣揚國威,建立華夷秩序,開展海外貿易拿下「海權」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鄭和在七下西洋的過程中,將一批船員留在了航運要塞—馬六甲海峽駐守。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當時定居在馬六甲海峽的明朝後裔開始與當地土著通婚繁衍,然後結合出這個具有歷史研究意義的族群—峇峇娘惹峇峇(男),娘惹(女)】

▲峇峇娘惹全家福照片

其實早在絲路鼎盛時期,就有華人移民與當地土著通婚的先例,但因為規模太小,沒有形成族群的概念。

開始形成規模是在明朝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發布的禁海令,斷絕了沿海居民的生計,漁民就都逃逸到海外謀發展。直到鄭和下西洋時期,大規模的華人商民遷居到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後,峇峇娘惹族群才算真正形成。

▲明朝海禁

但他們不是唯一的海外華人族群,新航路開闢後,西方殖民者為了殖民開發開始招攬華工,所以當時移民南洋的華人開始增多。到了明清鼎革之際,遺民因不滿異族統治逃亡海外,人數更甚以往的朝代更迭。

到了晚晴、民國時期,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契約華工海外遷移現象。雖然契約華工制在民國建立之初被廢止,但也只是名義上的廢止,實際仍在繼續。

▲1840年鴉片戰爭,英軍集結軍艦入侵廣州、廈門等沿海城市

而一戰時期作為協約國一方的中國北洋政府,還向歐洲輸送了不少勞動力。可以說,就是隨著各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華人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才為形成華人族群奠定了堅實的人口基礎。

而當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族群有兩類,一類是純血種華人族群,只跟華人繁衍後代,另一類就是今天要細講的峇峇娘惹族群(土生華人族群)。

一、土生華人的誕生及崛起

峇峇娘惹是華人與馬來人結合的族群,他們大多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等地。峇峇娘惹族群誕生之初在當地崛起速度很快,這離不開經濟財富的積累。

▲福州長樂鄭和下西洋紀念館

鄭和出使之前,船隊都會在福建長樂的太平港停泊招聘船員。由於這一帶海岸的造船業和航業都很發達,所以居民很早就開始連接海外,向海外謀發展。部分閩粵商人也會隨船到達馬六甲發展當地商業,為後來大規模的商業往來奠定了基礎。

而商賈出身的在馬華人因長期發展商業,物質生活條件很高,其財力的富庶程度也是當地土著無法匹及的。

舉個例子說明,英殖民時期發展出口型農業,需要能幹重體力活的勞動力。由於當地土著不願意到種植園工作,而華人又有自己的產業,所以英方大批量的引渡印度勞工。

▲攝於檳城食物狂想館,生活在檳城華人的用具嶄新昂貴,馬來人的用具殘舊,而印度人只能端著盤子站著進食,體現了華人的地位

當時,這批印度勞工不僅在種植園為殖民政府工作,還會給富裕的峇峇娘惹擔任傭人,這就奠定了峇峇娘惹族群的貴族身份。

有了財富基礎的峇峇娘惹,需要一層政治身份為族群的權益說話。於是很多峇峇領袖開始投身進英國殖民政府設立的機構裡工作。

再加上受到英國文化的植入影響,他們開始接受英式教育,不僅服裝、生活習慣西化,連政治意識和行為都在向英國殖民政府靠攏,之後還在成立的海峽英國華人公會裡把自己定位成英國子民,所以非常受英方的青睞和重視。

正是有了經濟實力,政治地位的加持,峇峇娘惹族群才會在當地迅速崛起,成為社會的上流人士。

二、峇峇娘惹族群的衰退

借明朝的國威及鄭和的名聲,再加上長期在當地從事商業活動,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某種程度上也讓馬來土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所以華人族群剛開始是非常受當地人尊崇的。

但到了年輕峇峇一代,他們沒有沿襲「商人世家」留下的產業,而是跑去當「白領」,在經商頭腦不知不覺退化的情況下,開始走下坡路,後來還因為宗教信仰問題與馬來人關係惡化,導致族群慢慢走向衰退。

▲峇峇娘惹文化紀念郵票

族群衰退的首要原因離不開文化傳統的遺失。峇峇娘惹文化屬多元民族文化,是由華夏、歐洲以及當地馬來文化融合而成的。

他們為了順應這個特殊時代的發展,不停的兼容其他的民族文化,導致最後忘了自己的傳承,造成文化傳統的遺失。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藏峇峇翻譯文學書冊

從語言選擇上看,他們的用語是峇峇馬來語,它是由閩南語及當地馬來語融合演變出來的。但峇峇馬來語只能作為家庭用語,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溝通。

他們的社交語言是英語,所以長期下來華文漢字慢慢被遺忘,而族群語言也因溝通限制失去市場,慢慢走向消逝。

從穿著服飾上看,他們主要以娘惹服飾文化為主。娘惹服是在馬來服飾的基礎上,將華夏及歐洲服飾的元素融合而成的。

▲博物館裡的娘惹服飾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作為娘惹文化符號代表的服飾並不被峇峇娘惹的後裔所喜愛。他們沒有固守祖輩留下的傳統,反而將服飾轉變的越來越現代化,最後失去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

▲娘惹菜全席及具有民族專屬特色的器皿

從飲食習慣方面看,峇峇娘惹將馬來飲食和華夏飲食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娘惹菜系。它是中式食物配合馬來、印度等香料烹飪而來的,口味甜酸辛辣。

舊時代娘惹的職場舞臺就在廚房,大家閨秀出嫁前都會在家裡跟著母親學習烹飪。但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角色的變化,會做娘惹菜的人越來越少,這道母系氏族代代相傳的傳統菜系將逐漸走向失傳。

▲《又見馬六甲》舞臺劇中的結婚場面

從婚配製度方面看,內婚制的瓦解加速了族群的衰退。由於多民族價值觀的迥異,峇峇娘惹和當地土著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

從大規模遷移到現在,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一直處於二等公民的位置。有的華人為了爭取政府福利,與當地土著通婚後改信伊斯蘭教。

始於財富潰於財富,族群的衰退脫離不了「棄商從政」的干係。英國政府殖民地時期,峇峇受英式教育的影響,開始摒棄祖輩留下來的產業,紛紛投身進英國政府統治下的政治舞臺。

▲日軍侵略馬來西亞

之後還經歷過被日本侵略的戰亂時期,整個家族的產業受到重創,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再加上他們的思想西化,家族意識淡薄,族群之間還相互爭奪財產,使得本來就日漸薄弱的家底被掏空,人財兩空的局面給曾經輝煌的產業時代劃下句號。

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產生認同困惑,是加速族群走向衰退的最後一根稻草。在1989年的南洋商報《馬六甲歷史城系列》中,有一段話是這麼形容他們的:

「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們脫離華人社會,卻又不能真正融入馬來社會,成為兩頭不著岸的人。」

這種尷尬的社會角色讓他們既不被流著同樣華夏血液的華人認可,也不被當地馬來土著居民所接納。

▲馬六甲古城遺址

由於峇峇長期處在上層階級,當地的土著居民對其不滿已久,他們覺得自己的生計都掌握在這群人手裡,所以一直把自身置於「被害人」的角色之中,將峇峇視為經濟上的剝削者。

▲馬六甲荷蘭紅房基督教教堂,基督教傳教士曾經來過馬六甲宣傳,而馬六甲是華人族群最聚集的地方

尤其在信仰主張的問題上,馬來人與峇峇無法做到和諧共生。因為最開始峇峇娘惹族群並沒有皈依伊斯蘭教,而是選擇堅持祖輩的道家信仰,雖然馬來人不太高興,但還是對他們的宗教傳承表示尊重。

結果到了英國殖民文化盛行時期,受英式教育的影響,峇峇開始認為英國才是自己的宗主國,所以他們在族群特性和民族意識混亂的情況下,選擇皈依基督教,這種信仰的轉變讓馬來人難以接受,所以兩個民族間的矛盾隔閡越變越大。

▲馬來西亞獨立廣場

到了馬來半島獨立時期,馬來人又通過推行各種抵制政策,去改變峇峇娘惹族群的生活習慣及政治經濟活動。因為深知政權都掌握在馬來人手裡,他們又將自己的政治效忠對象轉為當時的馬來半島政府。

而從小接受華文教育的純種華人,認為峇峇娘惹數典忘祖,不僅將母體文化發展成了「四不像」,還在國家認同這個嚴肅問題上搖擺不定,最終迷失自己。

▲娘惹們

三、後代難覓蹤跡的真相

新加坡建國初期,峇峇娘惹族群打算去中國化,將種族名改為娘惹,結果遭到南洋華人的強烈反對。

然後,他們又改變主意,意欲加入馬來族,但馬來族長期排斥厭惡他們,並沒有同意通過。所以他們的種族名稱至今都沒有更換成功,依舊還是華人種族。

更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在南洋多次屠華反華的事件中,他們充當著反華勢力的間諜,而當華人被侵害流亡之後,他們又會馬上成為當地土著的發洩對象。

雖說是特殊時代造成的特殊結果,但也因為他們的國家認同、族群認同出現問題,才會把自己置身於狹縫生存的尷尬境地中。

▲《小娘惹》電影中峇峇娘惹族群的劇照

社交圈西化,內婚制瓦解,傳統習俗遺失都在加速這個族群的衰退,他們的思想被滲透進越來越多的異族文化,把自己最寶貴的文化傳承及信仰棄之,才會發展到支離破碎的局面。

現代社會幾乎找不到有純正血統的峇峇娘惹,如今再提起峇峇娘惹,想到的只剩下博物館裡的收藏擺設。

作者:三木七 編輯:Thomas (唐)

—(End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曾經下南洋的人的後代現在都在哪裡,這個地方你一定想不到
    下南洋是在中國古代出現的去海外謀生的一類人,他們拖家帶口來到南洋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面對著一個陌生還有艱苦的環境他們是如何撐到最後的?還有就是他們當初為什麼要選擇下南洋?現在他們的後代主要是集中在哪一個地方?
  • 起底東南亞「華人國家」的來歷,揭秘下南洋徵程中的辛酸秘史
    而廣義的南洋還包括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下南洋」在福建、廣東、臺灣一帶也稱「過番」, 意指到南洋一帶謀生,而閩人、粵人正是下南洋主體的主力軍。下南洋歷程中,就有大量的中國人死在途中,然後直接被丟進海裡。可想而知,我們的先輩面臨著多麼重大的挑戰,如果不是國內大環境惡化以致無以為生,他們也未必會踏上這段前途難卜的徵程。
  • 在中國逐漸消失不見的堂號,卻在這個南洋小國傳承下來
    在中國由於近代歷史的劇烈變遷,衍派和堂號已經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目前僅在一些古村鎮能看到。但由於20世紀國內戰火紛飛,許多華人逃難到了南洋發展,其中馬來西亞的華人,不僅一直堅持學習華文的傳統(包括普通話、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而且他們用簡體字哦),還保存了許多家族的堂號,可以算「禮失而求諸野」了。接下來就讓我們欣賞一群馬來西亞網友拍攝的各家堂號吧。
  • 明朝人和東南亞土著的後裔形成的獨特峇峇娘惹文化,你了解多少?
    但是娘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峇峇娘惹文化又有哪些你了解嗎?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之間,定居在馬六甲海峽、一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當地原住民與明清移民通婚產生的後代,娘惹文化就是指這種有著六百多年歷史,以南洋華人女性文化為主的華人文化。這種娘惹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和馬來族的文化,不僅在飲食方面獨樹一幟,在生活習俗上也是帶有明顯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印記。
  • 《小娘惹》:在華人女性勵志傳奇中邂逅六百年娘惹文化
    一段戰火紛飛的南洋往事,三個華人家族的興衰浮沉。 菊香每一次反抗迎來的都是更猛烈的暴風雨,洋介給予了她衝破禁錮的勇氣。 劇中的女性更加獨立、勇敢,月娘追求經濟獨立、事業獨立,劇中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和不斷深化清晰可見。 02 娘惹文化
  • 田野調查手記|華人後代為何難以完全融入印尼社會
    邦加島盛產錫,需要大量勞工,在荷蘭殖民政府的招募之下,大量中國南方勞工踏上了這塊異國他鄉的土地,並在這塊熱土灑下了汗水,落地生根,書寫了一部華人奔赴南洋,艱難生存與創業的歷史。邦加因此成為華人比較早到達的東南亞地方。華人的生命力極強,經過殘酷和艱難的歷程,現在生活在邦加的華人已有六七代了。
  • 下南洋:中國古代移民潮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
    如今,數千萬華人後裔生活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新加坡總人口不過500來萬,華人就佔據了75%以上。這些人是從什麼時候下的南洋,又是為何要下南洋呢?明朝海禁政策催化了下南洋的浪潮其實下南洋始於漢朝,但在明末清初前,下南洋的人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明末,下南洋風潮才開始盛行。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十五世紀初期,鄭和率領他的船隊曾多次駐節馬六甲,在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下以「朝貢貿易」的形式開展商業活動,出口明朝商品,幫助馬六甲成為當時東西貿易活動的主要商港。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貿易往來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開始湧向馬來半島。在這一時期,東南亞地區的中國的移民中不乏有當年隨鄭和一起出海的船員。他們憑藉自身豐富的商業貿易經驗,在當地積累了可觀的財富。
  • 南洋的「娘惹文化」,傳承於中國又繼承當地文化
    「娘惹文化」始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發生的一起遠洋事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件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我們在當時的視野下去看,鄭和下西洋動用了大量的錢糧,而當權者為了尋找建文帝或是宣揚國威的初衷也註定了這場遠洋最終都將停擺。
  •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脈絡南洋一詞最早大概出現在明朝。明朝人口迅速膨脹,加之政府禁海閉關鎖國,導致國際貿易受阻,以及漁民生活艱難。明朝的口糧已無法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這種情況下,東南沿海許多福建廣東人只能出海往南尋求新的生路。
  • 那些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代。這個華人遷移活動被稱為「下南洋」,與「闖關東」以及「走西口」一起被稱為中國近代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
  • 南洋地區地處偏僻,為何在明朝時期,就與外界有聯繫?
    到了唐宋之時,南洋地區的農業技術在進一步的發展,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也一直在為海外的貿易事業的發展創造著條件。唐宋時期的浙閔地區在進行著激烈的土地兼併事務,在以山海為名的福建地區都有著土地的一席之地。浙南地區的特點是「山多田少」,但山上可供開墾的地方卻不多,因此土地不夠生活的農民不免會流離失所,因此不少人將外出務工或經商作為謀生的出路,南洋地區就是一個不錯的容身之地。在外出謀生的移民中,不乏有一些具備資產的人也積極嘗試了海外的貿易事業,而福建與廣東地區是南洋移民的主要輸出省份。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到海外的移民,而海外的移民中到南洋的人最多。
  •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時有發生,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等。但對於閩粵一帶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祖輩更為熟悉的人口遷徙叫做「下南洋」。「下南洋」這場跨越了幾個世紀的人口大遷徙,造就了海外華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華人這也正是我們此篇推文的介紹對象。
  • 牛車水:新加坡的唐人街 南洋華人的精神家園
    在這火樹銀花不夜城,鞭炮劈靂啪啦,紅色碎片紛飛,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猶太人,不同種族的人們扶老攜幼,萬頭攢動,企盼一洗過去一年沙士災害的陰霾,找回一份欣慰,平添幾多希望。  燃放爆竹,這千年的習俗在延續,其中蘊涵著一個民族獨特的傳統精神;燃放爆竹,是傳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形式,它展現了牛車水的活力,新加坡的精神。
  • 南洋大學消亡背後,隱藏著新加坡的「英語夢」
    這兩類華人之間的交流和對抗深刻影響著新加坡歷史發展的走向。 海峽華人的先祖大多數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定居馬來西亞等地,經過數代的發展,這些華人不斷地通婚,形成一種新的融合型文化。海峽華人大多不會說華語,只會說英語或者馬來語。
  • 峇峇娘惹,新馬獨特的「混血」美食,幾代南洋華人的打拼印記
    娘惹菜是新加坡很重要的一派傳統菜系,融合了馬來與華人料理的美味精髓。「娘惹菜」在國內體驗的機會不多,也可能很多原材料不易採購以及口味等的原因吧。說起「峇(音:ba)峇娘惹」,要自明朝鄭和下西洋說起,航海家鄭和帶領船隊遠涉重洋到達馬六甲,也將第一批中國人帶到了這裡。
  • 華人走南洋路上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這些漂泊到異地的群體活動,史稱「下南洋」。為了謀生計、躲避戰亂,據統計,700多萬中國人漂洋過海,一撥又一撥的華人地到南洋謀生。下南洋下南洋當時不少廣東和福建人前往南洋謀生,可是,當時的南洋已經開始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騷擾和侵略,因此,當時的華人群體成立了自我保護的團體,最大的當屬於蘭芳共和國。
  • 印尼華人為什麼比印尼當地人富裕?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亞,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早在唐代,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來下南洋高峰。據悉,印尼華人已有2000萬左右。看看印度尼西亞最富有的十個華人,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共同點:他們幾乎都是中國商人的後代,他們都是移民到印度尼西亞的。
  • 6000萬的海外華人,他們都是來自哪兒呢?你的家鄉有多少呢?
    那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那這些海外華人他們的祖籍都是哪兒呢?你的家鄉有多少呢?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而地緣上的毗鄰關係,讓東南亞成為他們最早、也是最主要的遷居地。東南亞——福建廣東人的地盤明朝鄭和下西洋後,馬六甲漸漸成為開展海外貿易的中國人的落腳點。中國人甚至在馬六甲建立了國家。
  • 新加坡74%都是華人,為什麼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
    1、 李光耀為什麼說新加坡「都是失敗者的後代」 這句話,被許多人解讀為李光耀認為新加坡「都是失敗者的後代」,當年下南洋的移民們,都是中國的社會底層,是中國的失敗者,活不下去才來到新加坡。 其實,新加坡不僅是「人種不好」,更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