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與家庭,被花費巨大、花樣百出的校外培訓綁架?「燒錢式」教育對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的損害,究竟有多大?
英文1. 2萬元;邏輯數學1.4萬元;舞蹈7000元;看圖說話1.1萬元;繪畫6000元……一年各類補課就要5萬元。
近日網上曬出的一張補習帳單令人咋舌,曬帳單母親感嘆:
某幼升小學生家長以今年暑假補課為例,給半月談記者算了一筆帳:英語補課總共約4000元;繪畫每節課85元,一周一次,整個暑假花費680元;幼小銜接暑期班3100元;舞蹈暑期班2600元。
「這已經是非常『克制』的補習單了,即便如此仍需上萬元。尤其是禮拜六,上午幼小銜接課程上到12點,下午12點45分又要開始學英語。」
「平均水平」就是超前超綱,不補就根本跟不上。多位家長反映,之所以著急「銜接」,原因在於如今的小學教學進度過快。
「比如拼音,開學時全班40個孩子,有半數以上學過拼音,老師還會按部就班進行教學麼?」一位從甘肅轉學到江蘇的學生的家長對此深有體會,「同一個年級,這裡的課程進度比西部學校快了半年,這個平均水平不允許你不補。」
對於即將小升初的家庭來說,花費更大。北京21世紀教育學院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北京,小學四年級、五年級的學生中,有92%報讀過各種補習班。「關鍵在於小升初沒有統一考試,大家才會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所謂『大比拼』趨之若鶩。」
在南京,一家名叫「書人」的民間培訓機構最火,其頒發的證書長期以來為民間公認,「五星一等」被認為是好學校優錄的標配。雖然也陸續有中學公開表示不承認「書人」的證書,但大多數學校依然仰仗這套「體系」。
還有全國知名的「學而思」,在面臨小升初的家長看來,這家培訓機構每年4月舉行春季統測,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畢業考。
一些重點中學教師表示,並不是反對所有社會培訓班,但社會培訓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職,用於彌補個性化教育的短板,而非提前上完學校課程。
不久前的一篇熱門網絡貼文《殘忍但誠實的忠告:你沒錢就不要摻和這事了》引發不少人熱議。此文作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忠告那些「教育資金相當匱乏的普通人」,沒錢就不要妄談「減負」和教育改革,因為有錢人比你更努力、更用功。
以「囚徒困境悖論」解釋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圈:教育部門呼籲減負,對於家長及學生來說,選擇有以下三種:
如果所有人都減負(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其他人減負你增負(背叛),你將取得相對優勢;
其他人增負你減負(背叛),你就會處於弱勢地位。
權衡利弊後的家長有可能選擇合作麼?絕無可能,只有互相主動增負。
「燒錢式」教育帶來的更大惡果是人為打破了基礎教育所追求的起點公平。「尤其是農村孩子、底層家庭、弱勢學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