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古文《孔雀東南飛》為何從課本中移除?這些理由你接受嗎

2020-12-16 青丘靈墟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中的巔峰之作,有後人把《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凡的地位。

相信很多的朋友,對於這篇名作應該也是不陌生的,因為這篇文章在中學的時候可是語文課本的必學內容,筆者記得當時我們還是要求背誦的。

不過隨著國家教育觀念的一些改變,很多的文章開始慢慢的從課本中移除,從前「困擾」我們許久的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就在一篇一篇地移除出課本嘛。而現在這篇《孔雀東南飛》也被移除出中小學課本之中了。

至於為什麼這篇課文會移除出課本,有這麼一些理由,不知道大家看完後是否可以接受。

第一條理由是因為這篇文章的篇幅過長,而且裡面還有較多的生僻字,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他們難以理解領會文章的核心思想,這無疑就會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壓力。

第二條理由是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思想是在講兩人的悲劇愛情故事,反映的是封建時代對於人們的壓迫。可是其中卻有著子女反抗家長的意思,而且此時的學生又恰好處於青春期與叛逆期,三觀尚未完全形成。學習之後容易誘導學生們早戀,還有加大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利於家長的管束。

第三條理由是文章最後的悲慘結局是由於婆媳關係不和造成的,而且其主要責任在婆婆一方。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對於自己家長的不信任,讓他們覺得父母都是文中的婆婆一樣,不通情理,這對於家長的教育也是不利的。

第四條理由是,故事裡的女方焦仲卿,是一個典型的自卑型角色,遇事不會想辦法解決,而是自尋短見,心理上有著極大的缺陷。如果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學生,學習後模仿她的這種「不能對抗就去尋短見」的錯誤觀點,這可怎麼辦?

出於種種的顧慮,最終這篇千古的名文就被從課本中拿掉了。大家對於這些理由是如何看待的?你們支持嗎?

相關焦點

  • 《孔雀東南飛》被語文課本移除,原因何在?你看文中說了啥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中的巔峰之作,有後人把《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璧」,在我國漫長的文學發展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句一出,世人皆遵照父母的指示行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反抗,而焦仲卿的母親十分固執,劉蘭芝的哥哥又十分蠻橫不講理,這些都間接地導致了二人悲慘的結局。最後二人雙雙化為鴛鴦比翼雙飛,這也寄託了人們對追求戀愛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無限渴望。《孔雀東南飛》也成為經典,被後人傳頌記憶。
  • 《孔雀東南飛》被移出課本的背後,因材施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畢業多年,至今想起來,仍然朗朗上口,翻看現在的語文課本,卻怎麼也找不到那些曾經背得滾瓜爛熟的文章。是的,近幾年來,很多課本上的內容都被大刀闊斧地刪改,如今的語文課本,再翻閱起來,從內容到封皮,除了陌生,還是陌生。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移出課本?兩個經典內核反而成了「罪過」
    近年來,語文這個學科在教材上的「大動幹戈」有目共睹,也在學界也引起了廣泛熱議,核心爭議點主要集中在老課本中的一些名篇是否該與時俱進,煥然一新。在中小學課本中,曾經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目在現在的課本上已經找不到了,諸如《
  • 《孔雀東南飛》被移出語文教材,到底錯在哪裡?你看上面說了啥
    在中小學生的教科書中有許多經典的課文,這些課文無不是文學桂冠上的明珠,經典中的經典。比如說《木蘭辭》、《赤壁賦》、《滕王閣序》、《長恨歌》等等,近代的也有《荷塘月色》、《背影》、尤其是魯迅的文章,整個《朝花夕拾》散文集幾乎都選入了。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移出課本?你細品,看看主人公都做了啥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移出課本?
  • 有家長認為課本該刪除《孔雀東南飛》,並給出兩個理由,有道理嗎
    它就是年年入選人教版中學課本的《孔雀東南飛》。自問世以來,《孔雀東南飛》便受到了名家的一致推崇。明代文人王世貞歷來和胡應麟不合,但兩人評說起此文來卻難得的意見一致,認為此文:質而不俚,亂而能整,是長篇之聖。一篇無名氏之作,能在浩瀚詩海中脫穎而出,並流傳至今,其實是不容易的。
  • 《孔雀東南飛》,對於婆媳矛盾,這篇古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在古代,你的婚姻沒有自由,只有接收,你根本沒法反抗。《孔雀東南飛》當中所描述的,正是這種充滿悲劇的現狀。當中「十三能織素」的劉蘭芝無論多麼的優秀,如何遵守婦道,也仍然被她的婆婆焦母所各種刁難。而面對這些刁難,你持有的選擇,要麼就是接受,要麼就是離開。
  • 《孔雀東南飛》,被移出中學語文課本,到底錯在哪了?原因很扎心
    文史君之見,語文課本之所以移出這些文章,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我國優秀的詩作、文章太多,可替代和更換的數不勝數;其二,在不同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下,不同的文章會折射出不同的內涵,語文課本更新課文,也是為了順應當下的教育主旨。這些文章移出課本,之所以引起70、80後的熱議。只因為這些文章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 課本已刪除《孔雀東南飛》,為何《氓》也引發了家長的熱議?
    ——《氓》 古人的才華毋庸置疑,他們結合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親身體驗,將這些經歷加以匯總用來啟發後人,一些較為經典的作品則被載入教科書中供學生研讀學習。 繼《孔雀東南飛》被刪,「氓」再次引發爭議,《氓》又怎麼了?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語文教材刪除?史學家:你看劉蘭芝都做了啥
    魯迅是時代的締造者,不過近些年來「去魯迅化」正在漸漸興起,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成了被下架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魯迅被選入教科書的作品也是越來越少,其實不僅僅只有魯迅,《孔雀東南飛》也被移出了語文教材。
  • 《孔雀東南飛》為什麼被移出教材?專家:三觀不正
    近些年來教材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語文了,很多經典篇目都被刪除了,史記中的《陳涉世家》、杜甫的《石壕吏》、陳壽的《隆中對》等等。最令網友難以接受的是「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也被刪除了。《孔雀東南飛》是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代表著樂府詩的巔峰。
  • 課本已刪除《孔雀東南飛》,那可能會讓女生恐婚的《氓》為何不刪
    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已從高中課本中刪除,對於這件事很多網友都有自己的看法。 萬一家長和老師管了孩子的早戀問題,那他們會不會有樣學樣,這樣的文章放在課本中叫家長如何放心。 也有人認為不該刪:這篇文章和《木蘭詩》並稱為樂府雙璧,歷代文人都對它推崇備至,更有人稱其為古今第一絕作。這樣的作品都無法進入課本,對孩子們來說肯定是一種損失。
  • 《孔雀東南飛》說課稿
    《孔雀東南飛》說課稿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選取的《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歌頌了美好的純真愛情。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 高中課本刪掉魯迅著作、《背影》《孔雀東南飛》惹爭議
    你還記得《藥》中的「血饅頭」嗎?網友熱議高中課本大「變臉」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
  • 媒體盤點:這些年語文課本裡被刪掉的古代經典
    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成都商報記者整理了近年來出現在公開的媒體報導中,語文教材對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的刪除情況。從整體來看,不存在對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的大規模刪除,一些版本做出了調整,有的是替換,有的甚至是增加。
  • 這個學校的起床鈴聲很任性 讓學生聽《孔雀東南飛》起床
    在重慶,有學校要將古文和詩詞設為起床鈴聲了。今(15)日,記者從重慶雙福育才中學了解到,該校學生明日將伴隨《孔雀東南飛》《阿房宮賦》等古文製作的新版起床鈴聲起床,是不是很任性?!    看到消息後,3班霍泓菁家長說:「讓孩子在古詩詞中開始一天的學習和生活,想想都好有詩意。」11班何寅生家長則表達了對老師的感謝:「雙福有這樣一群年輕而朝氣的老師,智慧、活躍、充滿創造性,你們身上的活力會在無形中感染並影響著孩子們,是他們的幸事!」
  • 為啥《孔雀東南飛》這麼經典文章,要從課本刪除?原因太扎心了
    在誦讀文章的過程中也會令人覺得朗朗上口,這就是人們喜愛的原因。其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同齊名,都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可是最近的教科書當中,前篇文章卻被直接移了出去。這令很多的人都覺得遺憾,甚至覺得有些不太接受。意境如此之好的作品,為什麼不讓學生去學習呢?原來這與這首敘事實所存在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選取的《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歌頌了美好的純真愛情。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孔雀東南飛》九問九思
    《孔雀東南飛》九問九思 王福安(西安市田家炳中學)從教二十多年來,《孔雀東南飛》也教了十多遍了。我是個愛問愛思的人,在這十多遍的教學中,總是在問自己,問學生,也被學生問,也總在思考。教學的過程,也是問的過程,也是思的過程。
  • 《孔雀東南飛》為何被移出教科書?老教授:你看劉蘭芝都做了什麼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孔雀東南飛》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堅如磐石的愛情故事,同時也不難看出婆媳矛盾尖銳,其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而作為我國史上首部以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