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功成名就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歷盡艱辛,埋頭於自己的事業,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他們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稻盛和夫
人生是思維所結的果實,這種想法已經構成許多成功哲學的支柱。「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換句話說,內心的願望和渴望就原樣地形成了現實中的人生。
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該想想自己要這樣做或那樣做,並願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強烈、甚至粉身碎骨的熱情,這是最為重要的。人的內心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將它釋放出來,從而成功。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不應該到外界去尋找,而應該往自己的內心尋找。唯有把握了內在,才可能獲得外在的成功。
為了變不可能為可能,就要有近似於「發瘋」似的強烈的願望,堅信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並為之不斷努力奮勇向前。無論是人生還是經營,這是達到目標的唯一方式。成功的基礎就是強烈的願望。也許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科學,是單純的精神論。但是,不斷地想,不斷地去思考,我們就將在頭腦中「看得見」即將實現的現實。
不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某種強烈願望,希望這樣或是希望那樣,而是在大腦中反覆進行模擬實驗,心中推演種種邁向成功的過程。
這就像象棋手,每走一步都要慎重推敲,思考上萬種棋步,一次又一次地在大腦中模擬演習達到目的的過程,不達目的的棋步就從棋譜裡消去。
如此鍥而不捨,反覆思考,成功的道路就好像曾經走過似的「逐步清晰」了。那些只出現在夢想裡的東西逐步接近現實,不久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消失,似乎已成現實。
但是,只是黑白的不鮮明的景象還不夠,更加接近現實就更能看到色彩鮮明的景象——這種狀態是真實發生的。就好像是體育運動中的意象訓練,意象最大限度地濃縮,就能看見「現實的結晶」。
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見完成形態之前,假若事先沒有強烈的願望、不深思、不認真開展活動,那麼創造性的工作及其成功的人生也是沒有把握的。沒有達到深思熟慮後的「看得見」的理想水準的產品,即使能充分滿足標準要求也仍然不能說是好產品。這種普通水準的產品不能廣泛得到市場認同。
當理想的成品擺在眼前時,人們連用手摸一摸都會感到猶豫似的,對它充滿憧憬和敬畏。不惜一切,努力創造世人公認的「盡善盡美」的產品,這對於以創造為目標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種義務。
今天向大家推薦這本《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這本書更是以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智慧和經營哲學來教育年輕人該如何做人做事,它包含了年輕人最容易觸及的一些困惑,包括如何更好地做個人,如何更好的成功,如何更好的工作,面對困難時的做法,如何對待挫折如何成長等等。
對很多年輕人是非常有幫助的,原價要68元,現在只36元,也許不過是一次外賣,一包煙的錢,但無論是對自己,還是當作禮物送孩子,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