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經和大家分享了四期關於海南本地郵資已付郵戳(限三亞地區使用)和海南郵差郵政的相關資料了,這幾期就準備把這一系列總結一下,以及對此段郵政史未知的問題做以下幾點思考。本人事先申明這幾點思考都是基於目前所能找到的史料和郵品,結合個人的判斷,推導而來,文中如有疏漏之處,還望大家扶正。
一、關於三亞陸差郵政開辦原因的思考
三亞在西漢時屬珠崖郡臨振縣,唐朝改為崖州,宋朝改為瓊州,崖州遷至海南島南部,今三亞市崖州區還有崖州古城。明朝《正德瓊臺志》已有「三亞村」、「三亞裡」的記載。「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今稱為三亞河和臨春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1858年《天津條約》籤訂後,海南島被開闢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得以進入海南。一開始西方人主要是集中在與廣東隔海相望的海口。直到1896年後,瓊海關在三亞榆林港設立分部,勢力才逐漸擴展到三亞地區。西方人將大批的商品(主要是鴉片、洋紗和洋油)運到三亞榆林港銷售,同時三亞以及海南島南部的許多資源(主要是紅糖、檳榔)也在榆林港被西方的輪船運走。
伴隨著西方商人的到來,通信的需求也是迫在眉睫之事。1860年英國根據與清廷籤訂的《天津條約》也只是在海口開辦了英領事郵政代辦所,但到了30多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西方勢力在海南島逐漸向南滲透,在三亞地區的西方商人與在海口和香港商埠之間,甚至遠在歐美的家人和親戚之間通信的需求就擺在眼前了,於是三亞陸差郵政的開辦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二、關於三亞陸差郵政開辦及停用時間的思考
三亞陸差郵政只負責寄送郵件往返於海口與三亞之間,目前所發現當時期採用海南本地郵資已付戳的郵件多為三亞至海口的郵件。而海口至三亞的郵件採用何種郵戳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開辦時間之前一般認為識1894年6月至1896年5月間。不過隨著下面這個實寄封的發現,開辦時間至少應提前到1894年5月。至於此戳的停用應該與1897年大清郵政的設立是密切相關的。
三、關於三亞陸差郵政信局原址的思考
三亞陸差郵局原址目前已無史可考,本人也只是根據手頭所能找到的資料做一個推測而已。
根據《海南集郵史》的記載,「1894年英客郵局在三亞設立服務當地外國人轉發郵件的郵政機構」。1896年瓊海關在三亞榆林港設立分部。而英客郵局又是瓊海關的一個下設機構之一。由此推測三亞陸差郵局的原址就在三亞榆林港區之內。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榆亞地區在二戰和解放戰爭中又分別被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所荼毒,目前榆林港區也屬於軍管區域,本人能力有限實在無法探明三亞陸差郵局原址的具體位置,在此向各位郵人申明,也深表歉意。
四、關於三亞陸差郵政運輸方式的思考
當時兩地郵局間距離大約是150英裡(約合240公裡)。目前所發現的三亞陸差信件實寄封片中,三亞至海口的郵程大多在6-7天左右,郵件平均每日行程是30-40公裡,應為郵差步行寄送。
本人沒有找到當時海南郵差運送郵件的照片,不過倒是找到了同時期威海衛跑差郵局郵差的工作照供大家參考。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根扁擔兩個郵包就是當時郵差的全部裝備了。三亞至海口兩百多公裡,一路上要走一周左右,吃住行走全在路上,一百多年前的海南島路況之差不是今天的你我所能想像的,像這種苦力活洋人自不會幹,肯定是當地華人為之啊。
五、關於海南本地郵資已付戳的一個新發現
此剪片手填時間為1896年4月18日,方框中部除手填日期之外,還有一模糊的印章,推測應為三亞陸差郵局負責人的私人印章,加蓋其上以作防偽手段。目前僅見此唯一的一件剪片存世。
六、一張椰韻十足的手繪稿
最後再補充一個小插曲。本人在撰寫此系列郵文的查找資料過程中,有了這樣一個讓我吃驚的小發現。(可能也是有關海南早期郵史的一個首次發現)在《IMPERIAL CHINA-HISTORY OF THE POSTS TO 1896》這本書的第418頁有這樣一段記載。
大意是「在RyoheiIshikawa(石川亮平)的專拍會上首次出現一枚海南三亞郵票的手繪圖稿。面值50分。郵票中心區域由雙環勾勒出一顆棕櫚樹。」看到這樣的記錄我整個人都驚呆了,這真是為所未聞啊。我費勁千方百計也想目睹一下這棵海南郵票上的「棕櫚樹」啊。(看到實物後個人感覺不像是棕櫚樹而是椰子樹)於是花費重金購得了這本蘇富比的拍目。
於是我找到了一張郵票設計圖稿。在此分享給大家。
至於此圖最終為何沒有正式印刷發行。其間原因不得而知,個人猜測還是和海南本地郵資已付戳的停用和1897年大清郵政的設立有關。此圖稿也只在1980年石川亮平的蘇富比專拍會上現身過一次,之後四十年來再未面世。這枚「棕櫚樹」圖稿值得所有鍾情於海南早期郵政史研究的郵人深入探討和研究。
此系列郵文一共講了五期,林林總總,拉拉雜雜。本人也是第一次成系列的長文撰寫郵文,也算是給自己曾經工作十幾年的三亞,留作一個紀念吧。不足之處還望各位郵人予以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