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分享一下昨天卜顯剛老師發到我們微信群的一段思考。關於天才兒童培養的話題。以下是卜顯剛老師的原文:
相信這個話題是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感興趣的,講這個話題我已經做好了被噴水的準備。首先,我要聲明的是天才是存在的,但大多數的天才天才絕不是沒人教育管教就自動成為了天才,在他們的背後,總會有一些共同點,而我所說的正是這些。而作為一個教師,我需要感謝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讓我能通過網友的分享學習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思想。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不難發現日韓的小提琴天才兒童教學和演奏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而這些天才背後的理念是什麼呢?通過學習和研究不難發現,天才之所以稱之為天才,正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達到了(同齡孩子)所達不到的程度,而這些東西都和(要求)有關。
要求指的是目的性,(一切沒有目的的練習都是無效的)所以要讓兒童(明白)自己在幹什麼,怎麼幹。如果做到了這個則證明你和兒童之間有了(溝通),接下來才是方式方法和(理念)
頂級天才的背後是教師和家長的心血和孩子的配合共同的結果。
接上所述,天才的形成有其必然的規律性。首先說明的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天才。
天才型孩子的在學琴期有明顯的特徵。這些特徵既有共性的,也有特性的。
共性的部分:天才兒童在學琴初期表現為精神專注,有相對於同齡人的獨立思想和對音樂的感知。有時候,這種感知可以理解為興趣。
特性的部分:某些兒童在掌握姿勢亦或是發音要領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進步速度,具體表現為一點就透,舉一反三等,而這種能力往往會隨著學習的深入會更加強。
其三還有一種孩子,受到家庭教育和薰陶,產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這也屬於天才範疇內的天才兒童。
綜上所述,往往具備以上能力的孩子被我們稱之為天才兒童。而在教學中,老師教導孩子的過程則會直接或間接對孩子成長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作為教師,在教學上所應具備以下幾點能力。
一:喜歡孩子。(之所以把這個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無法想像你對孩子還不滿意的時候還會有耐心和好的態度,而你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孩子是否能聽進去或孩子是否想聽進去。)
二:教師自身業務能力和前瞻眼光。(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更容易知道想表達什麼,而摸著石頭過河,雖說不是不行,但不適用於教導天才兒童,天才兒童的成才之路是按天計算的,沒那麼多時間摸索。前瞻性,則是教師對學習進度以及孩子掌握程度的把握。兒童永遠不能以演奏家的標準去要求,但需要一個相對的高標準。而這個標準是什麼則需要教師對孩子的能力,以及年齡琴齡人生觀價值觀等綜合修養的一個客觀規矩。)
三:家長的配合。(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無倫他有多天才也是孩子,這就需要家長的輔助和引導。老師幫助家長規劃好孩子要做的事情以及方式方法,家長負責督促執行。而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環節要注意,是引導,而不是監督或者代勞。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習慣,和有目標有重點的學習習慣養成。)
四:多樣性課程的同步。(永遠不要閉門造車,多聽多看多參與多比較,在看聽拉實踐中找問題找不足。教師要想辦法給孩子上單獨課,集體課,合奏課,合伴奏課,公開課,大師課等等。)
五:教師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對孩子線性進度的把握和對孩子問題的糾正辦法。(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先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期間難度很大,但很有挑戰性,畢竟每個孩子都不同。一樣的說話方式不同的孩子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做的是,把問題講清楚,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死講。)
以上五點,是作為一個教師,想教出天才兒童必備的幾點基本條件。
除此以外,教師應對世界上最優的教學法以及理念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孩子的學習情況。
路漫漫其修遠兮,學琴之路更是充滿了艱辛和對人生的領悟。想清楚這些,教出優秀的學生只是遲早的事。
2020年4月2日晚於大連。
卜顯剛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