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還是普通兒童?答案在父母和老師的語言裡

2020-08-27 優童美育兒館


陳女士的兒子考上了北大,學校老師想請她分享一下自己的育兒經驗。電話裡,陳女士跟老師聊到兒子的成長故事,一度哽咽感慨。

(接下來是以陳女士口吻表達的內容,部分截取)

我們就是非常普通的爸媽,沒有什麼特別的育兒方法。兒子小時候學習也不是很突出,反而各種調皮搗蛋,幼兒園、小學、初中沒有一次不接到老師的批評電話,只是上高中的時候,才突然拔尖的。

他小時候也經常做錯事,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我想我們唯一做的對的地方,就是尊重他,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

兒子小時候很愛動、是小話癆。喜歡跟我們說話,有時候玩玩具還能自言自語說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剛上幼兒園那會兒。開始的時候,很喜歡上幼兒園,後來變得越來越抗拒、不想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她說:「你兒子實在太愛動了,坐不住、堅持不到3秒鐘,你們要不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不是多動症?」

我一聽就急了,馬上給老公打電話。老公說:「才3-4歲的孩子你讓他一動不動的,不是虐待嗎?愛動說不定是聰明的表現! 」

想想也覺得有點道理,但我也很理解幼兒園老師的不容易。後來我們就猜想,兒子突然不想上幼兒園,可能是因為在幼兒園經常被老師批評。

那天接兒子回家的路上,我對他說:「兒子,今天老師表揚你進步了,以前你只能保持1秒鐘的安靜,現在你可以保持3秒鐘了!老師說,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

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其實自己都不信,但是沒想到兒子聽了很高興,第二天又高高興興去上幼兒園了。

之後不久,兒子居然獲得了老師獎勵的小紅花。那是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正面鼓勵和教育對兒子有用。



講到這裡我們發現,父母的正面管教,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啟發。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當孩子以為自己獲得了老師的關注和期望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動力、變得更有適應能力。

其實,早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就發布了一項實驗結果。他們在一所小學裡進行了一項智商測試實驗,抽取了一部分學生,並且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是「天才兒童」。

由於知道他們是天才兒童,接下來,老師對這部分學生表現出了格外的關注,經常表揚他們,言行中時刻發出信號:「你們與眾不同,你們很優秀」。

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注,這些孩子變得加倍努力,越來越積極。在期末成績上,果然比其他學生好很多。

實際上那些被稱作天才的孩子,只是實驗者隨機抽取的。而實驗結果證明:老師對學生的讚美和期望,能傳遞很強的鼓勵效應,讓學生變得更積極活躍、求知慾更強,能使學生朝著老師希望的方向發展。這個實驗被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做「期望效應」。

或許每個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答案就在父母和老師的語言裡。

相關焦點

  • 「我是不是生了個天才?」——天才兒童的三大特徵
    天才兒童並不是如我們想的那樣收穫光環和掌聲。更多的資優兒童其實並不知道他們天資卓越,默默承受著與眾不同帶來的壓力。他們的父母、老師也很可能不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誤把他們秉性上的不同,當做是驕傲、挑釁、無禮、莫名其妙。 童話《醜小鴨》就是資優兒童的真實寫照。醜小鴨因為長相與眾不同,而被媽媽、兄弟姐妹排斥。
  • 天才兒童的特點是什麼,誰說普通孩子不能培養成為天才
    兒童是父母的未來,是民族的未來,也是人類的未來。如果孩子的智商很低或很高,那麼不進行智商測試,父母自己就可以看出來。多數兒童的智商是不高也不低,《天才兒童訓練營》系列講座探討的就是如何把這種普通兒童培養成為天才學校考試分數高的人未必是天才天才是怎樣的一種人?有的人可能認為一個考試成績非常好的孩子是天才。
  • 天才兒童的智商,130還是140?
    【廣東】按照智力測驗的標準,智力超常兒童的智商最低臨界值應是(   )A.130B.140C.150D.160第1題答案為C,140。第2題答案為A,130。天才兒童,也即智力超常兒童。這兩道題估計會讓好多同學抓狂。我們來看下不同心理學家的說法。
  • 美媒:天才兒童易被忽視 普通學校埋沒其潛力
    美媒:天才兒童易被忽視 普通學校埋沒其潛力   外媒稱,天才兒童很可能成為下一代創新者和領導者——然而,極為聰明的兒童常常在教室中不顯眼,因為缺少使其發揮全部潛力的課程、教師投入和外部激勵。
  • 家庭教育中必看一本兒童心理書——《天才兒童的悲劇》
    》裡的「天才」。平凡世界裡不平凡的每個人,而主角的悲哀和作者筆下的需要滿足父母的孩子如出一轍,父母或許不是父母,也是一個需要被關愛的群體,而這一切的變化你並未發現 。》裡找到答案。例如:人人皆知的教育一致性,都認為父母和爺爺奶奶在面對教育上的觀念應該一致,但是米勒認為不是這樣的,這一觀點大大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她認為有時候養育者的一致性會大大傷害孩子,
  • 法國關注天才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
    新華網北京1月29日專電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法國「為了天才兒童」協會28日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行研討會,專門討論天才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其中,關於天才兒童成年之後生活狀況的研討,十分值得注意。  「為了天才兒童」協會主席索菲·科特在研討會上說,大部分特別聰明的小孩長大後不一定「泯然眾人」,但可能「不如常人」,因為他們很可能遭受學習成績不好、被社會排斥、生活不愉快甚至抑鬱的悲慘經歷。這些「小天才」成年之後智商依然高於常人,生活狀況卻可分成兩類,一類因智商高遇到許多麻煩,又因為沒能克服這些普通兒童遇不到的麻煩,生活弄得一團糟;另一類則克服了這些麻煩,生活得相對順遂。
  • 一個天才兒童被「雞」廢了~天才的結局並不只有成功
    與楊振寧截然相反的一個天才兒童叫做威廉.詹姆斯.西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西德斯的父母在他嬰兒時期就發現他有天賦,於是父母在他18個月的時候,就教他閱讀識字,等他到6歲時,已經可以用好幾種語言閱讀了。
  • 關注兒童的語言發展,講講兒童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兒童發展其他高級認知活動(如抽象思維)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礎。一旦兒童知道了代表事物的字詞,他就可以用一套符號系統來代表周圍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傳達自己的需要、感情和想法,進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 真正的天才是什麼樣的,特點是什麼——培養天才兒童之一
    兒童是父母的未來,是民族的未來,也是人類的未來。如果孩子的智商很低或很高,那麼不進行智商測試,父母自己就可以看出來。多數兒童的智商是不高也不低,《天才兒童訓練營》系列講座探討的就是如何把這種普通兒童培養成為天才學校考試分數高的人未必是天才天才是怎樣的一種人?有的人可能認為一個考試成績非常好的孩子是天才。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1943年,美國霍普汀斯大學的Leo Kanner醫生發現了11個行為非常古怪的小朋友,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不與別人交往,有一些重複刻板的行為,語言也非常木訥。因此Kanner醫生首次將幼兒自閉症定義在醫學分支裡,在這以前認為自閉症是精神分類的一種,是他把精神分類單獨分了出來。
  • 教育「天才兒童」的誤區
    作者:   天才兒童,在我的範疇裡,指的是一些智力發育超前,在某些領域表現很優秀的兒童群體。
  • 《大器晚成》:「天才兒童」受追捧,急於求成可能引發社會焦慮
    只源於一個字——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眾人都對天才兒童有天生的好感,並且大加讚賞,讓這些天才處於眾人追捧之中。對於天才兒童自己而言,只不過是比別人多了些天賦,但是對他人而言,卻是天之驕子,所以註定備受關注和矚目。然而,對於父母而言,為何會極力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兒童呢?我想,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天才」兒童如何養成的?那些被稱為天才的孩子,都擁有特別的童年
    如果把一個孩子丟在深山野林,大概只能長成如野獸一般的"獸人",甚至可能喪失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如果把孩子放在一個適合的環境裡,讓孩子適時看到並看懂周圍的事物,孩子很有可能成長為超越別人的人,從幼年時候起,能夠理解所有事物的孩子,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想要創造這樣的環境,還要看孩子周圍的人、孩子經歷的事情,而最適合為孩子創造出良好環境的人,就是家長。
  • 天才兒童有6個共同特徵
    將孩子培養成天才,是許多父母的夢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朱利安·斯坦利教授從1968年開始進行「數學能力超群兒童研究」。該項目對5000名智力超群兒童展開了為期45年的研究,總結出天才兒童的六大特徵。1.引領未來生活。
  • 如何教天才的兒童 卜顯剛老師的幾點思考
    大家好,分享一下昨天卜顯剛老師發到我們微信群的一段思考。關於天才兒童培養的話題。以下是卜顯剛老師的原文:相信這個話題是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感興趣的,講這個話題我已經做好了被噴水的準備。首先,我要聲明的是天才是存在的,但大多數的天才天才絕不是沒人教育管教就自動成為了天才,在他們的背後,總會有一些共同點,而我所說的正是這些。
  • 撫養「天才兒童」代價高昂的不歸路
    柯蒂斯和別的天才兒童不太一樣:他並不躲避聚光燈。天才兒童往往不願受到媒體太多關注,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壓力中失去了光環。魯斯·勞倫斯13歲從牛津大學畢業後移居以色列,此後一直堅定地拒絕媒體採訪。數學天才安德魯·哈裡伯頓從大學輟學,去了麥當勞工作。尋找願意接受採訪的天才兒童十分困難,直到《VICE》找到柯蒂斯的媽媽海利。
  • 8歲上大學,9歲讀博:天才兒童的成長之路,真的有我們想像中那樣順利...
    課程的效果很明顯,賽達斯2歲時就已經可以看懂中學的文章,普通孩子上小學的年紀,他已經在獨立完成解剖學的論文,終於,在父親的「妥當」安排下,他在12歲的時候順利被哈佛大學錄取。 但問題在於,小塞達斯雖然智商超群,但在心理和情感上還是個孩子,慢慢地,大家發現了這個天才兒童的不尋常。
  • 那些曾經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後來怎麼樣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真有這樣的天才兒童存在嗎?過去那些備受矚目的天才兒童,後來怎麼樣了?019歲,他大學畢業比利時9歲男孩勞倫特·西蒙斯Laurent Simons,這個萌娃小正太在Ins上有眾多粉絲,也很受媒體的關注。
  • 一起來見證兒童神奇的語言天賦,及一場英語教育的革命
    我們前面分享的家庭教育內容,自學與天才的秘密,就是充分發展兒童的天賦能力,自主學習,兒童就會進入良性自主自證體系的發展,自我激勵。大家可以認真看看這篇文章,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我們前面講過,夏洛特梅森的經典教育:教育就是氛圍、訓練和生命。這三點正是幫助孩子內在天賦充分發展、自主學習持續發展的關鍵三點。很多父母還陷在傳統的上課灌輸的模式,尤其是英語的學習,迷信高大尚的外教課程,或者專業又有名氣的英語老師課程。
  • 天才兒童不全是靠遺傳,贏在起跑線上的真相,父母要知道
    導讀:天才兒童不全是靠遺傳,贏在起跑線上的真相,父母要知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天才兒童不全是靠遺傳,贏在起跑線上的真相,父母要知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