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的兒子考上了北大,學校老師想請她分享一下自己的育兒經驗。電話裡,陳女士跟老師聊到兒子的成長故事,一度哽咽感慨。
(接下來是以陳女士口吻表達的內容,部分截取)
我們就是非常普通的爸媽,沒有什麼特別的育兒方法。兒子小時候學習也不是很突出,反而各種調皮搗蛋,幼兒園、小學、初中沒有一次不接到老師的批評電話,只是上高中的時候,才突然拔尖的。
他小時候也經常做錯事,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我想我們唯一做的對的地方,就是尊重他,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
兒子小時候很愛動、是小話癆。喜歡跟我們說話,有時候玩玩具還能自言自語說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剛上幼兒園那會兒。開始的時候,很喜歡上幼兒園,後來變得越來越抗拒、不想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她說:「你兒子實在太愛動了,坐不住、堅持不到3秒鐘,你們要不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不是多動症?」
我一聽就急了,馬上給老公打電話。老公說:「才3-4歲的孩子你讓他一動不動的,不是虐待嗎?愛動說不定是聰明的表現! 」
想想也覺得有點道理,但我也很理解幼兒園老師的不容易。後來我們就猜想,兒子突然不想上幼兒園,可能是因為在幼兒園經常被老師批評。
那天接兒子回家的路上,我對他說:「兒子,今天老師表揚你進步了,以前你只能保持1秒鐘的安靜,現在你可以保持3秒鐘了!老師說,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
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其實自己都不信,但是沒想到兒子聽了很高興,第二天又高高興興去上幼兒園了。
之後不久,兒子居然獲得了老師獎勵的小紅花。那是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正面鼓勵和教育對兒子有用。
講到這裡我們發現,父母的正面管教,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啟發。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當孩子以為自己獲得了老師的關注和期望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動力、變得更有適應能力。
其實,早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就發布了一項實驗結果。他們在一所小學裡進行了一項智商測試實驗,抽取了一部分學生,並且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是「天才兒童」。
由於知道他們是天才兒童,接下來,老師對這部分學生表現出了格外的關注,經常表揚他們,言行中時刻發出信號:「你們與眾不同,你們很優秀」。
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注,這些孩子變得加倍努力,越來越積極。在期末成績上,果然比其他學生好很多。
實際上那些被稱作天才的孩子,只是實驗者隨機抽取的。而實驗結果證明:老師對學生的讚美和期望,能傳遞很強的鼓勵效應,讓學生變得更積極活躍、求知慾更強,能使學生朝著老師希望的方向發展。這個實驗被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做「期望效應」。
或許每個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答案就在父母和老師的語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