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重慶,「負重前行、爬坡越坎」的「棒棒軍」一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以棍棒、繩索為勞動工具,幫人搬運貨物,為千家萬戶提供便利。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新一代農民工的成長,以及勞動方式的改進,曾經穿梭於山城大街小巷的「棒棒」,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人數約三四十萬,月收入1500元到2000元
「棒棒」的出現,源於重慶獨特的地形和文化。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重慶,山巒縱橫,有「山城」之稱,一直以來是長江上遊地區的水運重鎮,貨物進出碼頭都需要大量的搬運工。山城「出門即爬坡,下船就上坎」的地形導致搬東西不便,「棒棒」應運而生。
他們多數來自重慶和四川的農村,一根竹棒、幾捆繩就是全部勞動工具;他們活躍在車站碼頭、大街小巷,無所不搬,大到家電家具,小到青菜豆腐,只要談定價格,喊一聲「走起!」挑上就走。
「『棒棒』群體的流動性和隨意性很大,一直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助理林必忠說。重慶大學2010年組織的《山城棒棒軍的生活狀況調研》顯示,重慶當時約有「棒棒」30萬—40萬人。
「棒棒」的生活忙碌而清貧。來自四川省達州市的「棒棒」李德軍今年46歲,已經在重慶做了十幾年的「棒棒」。他告訴記者,三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疾病纏身不能勞動,自己也沒什麼文化和勞動技能,只能靠做力氣活吃飯。來自重慶梁平縣的「棒棒」江勝利今年52歲,他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七八十元,生意差的時候一天二三十元。一個月的收入一般在1500元到2000元之間。」
「棒棒」隊伍裡還有一些「夫妻棒棒」。63歲的「女棒棒」黃素梅和丈夫長期在渝中區做搬運工。那裡地勢高低起伏,正是「棒棒」的用武之地,重的就用小車拉,不通車的地方就肩挑背扛。「接一次活兒大概十到二十塊錢,我們兩個人一天掙得到兩百來塊錢。」
「棒棒」的一日三餐很簡單,有時是一碗幾元錢的「小面」,生意好時也會叫上一碗「燒白」(扣肉的重慶俗稱)。他們多和工友合住,李德軍就和十幾個工友合住在一間兩室一廳的出租房裡。他說:「現在是艱苦些,娃兒在讀大學,等他出來我就輕鬆了。」
座右銘是「缺錢不缺德」
吃苦耐勞、質樸厚道,是人們對山城「棒棒軍」的普遍印象。重慶有一種現象:僱主給「棒棒」交代了搬運的地點後,一般都放心地讓他們搬,不用一路盯隨,很少有人擔心「棒棒」把貨物拐走。
這個群體曾誕生過一句「名言」:「我們缺錢,但不缺德。」它來自一個感動全國的棒棒——重慶忠縣的鄭定祥。
那是2011年的大年初一,當時58歲的鄭定祥在萬州挑著兩大包羽絨服和貨主走散了。一連幾天,他挑著貨物、冒著風雪苦尋失主,跑遍了服裝市場、派出所、車站。夜晚的廣場上,廣播裡迴響著他的聲音:「哪個搞失了東西喲?」
而老鄭家庭拮据,妻子剛做過腎結石手術,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幾個月後,失主才聞訊趕來,驚訝地取走了貨物:「我還以為東西早就不在了!」對此老鄭說出了名言:「我們缺錢,但不缺德。」他也被評為當年「感動2011」全國網絡人物。
「大家普遍關注、喜愛『棒棒』這個群體。」騰訊大渝網社區部主任羅霖說,「棒棒」的生活一直是網絡社區裡的熱門話題。
「他們有著獨特的樂觀精神。」重慶社會科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藝說。她曾組織了「市民學校」,和渝中區勞動部門合作,對「棒棒」提供培訓和幫助。課堂上教師告訴「棒棒」學員:「不能讓別人喊你們『棒棒』,那是勞動工具,不是你們的職業。」學員們卻付之一笑:「不叫『棒棒』叫啥子嘛?大家都叫慣咯,我們也聽慣咯,沒得啥子不好嘛!」
幾年前,重慶曾興起過為「棒棒」改名的活動,市民想出了「巴哥」「力哥」「大力使」「真棒」等名字,但最後「棒棒」們說,還是叫「棒棒」順耳。
超過50歲的棒棒佔80%以上,生活與就業面臨轉型
「棒棒」越來越少了,這是許多重慶人的共同感受,新一代農民工很少有當棒棒的。「三四十歲的『娃兒們』都不願當棒棒了。」李德軍說,他們更願意學技術進工廠,或是自己做生意。
「從網絡調查來看,超過50歲的棒棒佔80%以上。」羅霖說,由於物流、配送、快遞等服務行業不斷興起,機動車保有量增加,城市軌道交通越來越發達,社區超市也不斷出現,都讓「棒棒」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
林必忠說,「棒棒」數量不斷減少,且日趨老齡化。在不遠的將來,「棒棒」也許不再是進城農民謀生的普遍手段,而演變成類似「旅遊景觀」的職業,真正的「棒棒」會逐漸消失。
目前,有關部門採取了多種措施,關心這些「棒棒」的生活和就業轉型。例如重慶永川區委黨校在村、社區專門開設了技術培訓班,每月開課,教授食用菌、獼猴桃栽種、家兔養殖等技術。區委黨校黨委書記吳春說:「隨著年齡漸大,許多外出務工人員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當務之急是幫助他們掌握技術,回到農村後有生存致富技能。」南岸等區縣曾開設了平價「陽光公寓」,一天只要一元錢,但不少「棒棒」並不了解。
「我們還應從精神上記住『棒棒』。」林必忠說,「棒棒」是山城獨有的精神與歷史記憶,凝聚著重慶人的祖輩、父輩吃苦耐勞的精神,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讓他們「負重前行」的精神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