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6月18日訊(記者 李明 孫小茹 謝雯嘉 徐子喻)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硬體設施的投資,也是一次內外兼修、因村制宜治理方式的變革,更是一次傳統觀念的淨化。山東各地細化目標、壓實責任,倒排工期、高標推進,建設美麗宜居村莊。
提速發展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近日,記者在濟南先行區了解到,該區緊緊圍繞環境改善提速目標要求,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
太平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列入全年「1234」工作目標,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狠抓弱項短板,多措並舉,推動街道人居環境整治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見效。結合春季植樹,組織各村廣泛開展植綠增綠,建設公共綠地,進一步提升村居綠化美化水平;從綠化入手,以點帶面展開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確保全街道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環境提升工作有效落實;強化宣傳,印發1.2萬份《整治人居環境,共建美麗家園》宣傳單頁,快速掀起環境提升集中活動月熱潮。目前,太平街道整治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村容村貌明顯改觀。街道共摸排殘垣斷壁720處,目前已整改200餘處,計劃於6月份前全面完成整改。付家管區村莊公共綠地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村莊面貌發生明顯改善。同時,各村居的道路硬化、清潔取暖等工程也正加快有序推進。
下一步,先行區各相關職能部門、各街道將進一步加壓奮進,形成整治合力,強化資金支持保障,全力抓好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工作,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打造「親戚式」幫扶共建聯盟
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要求,濰坊市濰城區制訂到村到戶的詳細工作計劃,建立工作檯帳,建立起可追溯的質量監管機制,確保全面完成各項重點任務,開啟美麗宜居鄉村新生態。
合力攻堅、強力推進,建立起強有力的攻堅推進機制,現場辦公實地推動,細化量化重點任務,跟蹤問效一抓到底,以壓力促動力、以機制促落實。圍繞破解資金瓶頸,濰城區採取財政資金投入託底+街道村居集體增加投資+群眾自願捐款眾籌+社會各界公益捐款+國有平臺公司擴大融資等「N+」型多元投入機制,區財政、國有平臺公司先後籌集資金3.6億餘元,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項目建設,「四好農村路」、村內道路硬化「戶戶通」、汙水管網改造穩步推進,形成了以多元投入為支撐保障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打造「親戚式」幫扶共建聯盟,全面實施幫扶包靠機制,63個區直部門和5個區屬國有平臺公司重點包靠任務重、難度大的村莊,形成村莊吹哨、部門報到、合力攻堅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合唱」。各包靠部門(單位)組織專門隊伍進村入戶幫助開展工作,落實幫助制定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工作計劃、幫助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任務、幫助協調解決資金等重點難點問題、幫助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幫助建立街村幹部包保責任制「五幫」工作機制,形成了激發村級內生動力、各方多元參與的美麗鄉村共建攻堅行動。
打通群眾出行最後「一米」
「現在好了,戶戶通路修到了家門口,配套下水管直通街裡排水道,住在胡同內和臨街戶一樣,出門再也不要踩泥了」。「胡同再也不見汙水了,也少了蚊蠅,真是乾淨衛生又美化了環境!」望著乾淨平坦的胡同,菏澤牡丹區吳店鎮林莊村民們喜笑顏開。
黨建引領,頭雁帶動,齊心協力,共同運作。「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不幹則已,幹就幹好。林莊成立了「戶戶通」領導小組,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包村幹部、村兩委人員,積極投身到設施「戶戶通」工程中。領導小組採取「一胡同一法,一戶一策」,本著認識到位,一心為村民服務的精神,對個別不出資不出工的「釘子戶」,領導小組列印出了放棄政策補貼及以後「合村並居」開發胡同利益 「承諾書」,不出錢不出工的戶必須籤字按手印等。在村支部領導班子全面多措施的強力工作下,連續硬化了5條胡同,開啟了村莊「戶戶通」施工的大幕,啟動了工程實施「快車道」。
「小小胡同,關係百姓出行大事」。「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法、因人施策」的原則,加快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戶戶通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原定17條胡同,近千米,現在完成了大小22條胡同,長度1300米,面積4100多平方,絕大部分是水泥硬化,惠及49戶280多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時,利用村路硬化的契機,下一步提高村綠化面積,加強溝渠治理,大力推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支部書記劉炳森自豪地說。
牡丹區吳店鎮林莊村把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全力打通農村群眾出行「最後一米」,把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之路通到家門口。
「街長積分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為深入推進基層管理體制建設,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村莊治理,在村居社會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淄博嶺子鎮創新探索實施街長積分制。
每個村居按照自然街區劃分20-30戶規模的街區,每個街區配備一名街長,負責組織街區理論宣講、文明創建、環境衛生、糾紛調處、日常治安等工作。街區實施積分制管理,按照工作開展情況,由評分委員會根據評分規定每月開展一次評分,每季度匯總排名,按照街區排名,村居可給予相應的福利。為鼓勵街區創新發展,嶺子鎮還支持村居給予街區一定發展基金,用於街區發展。
走進嶺子鎮王家村,整齊劃一的樓房、隨處可見的文化牆、乾淨整潔的道路......作為街長積分制的試點村,王家村按照村莊自然街區布局,劃分了忠信、仁壽、和諧等10個街區,配備了10名街長,20名副街長,帶動全村260餘戶參與到村莊管理。
「街長積分制」實施以來,改變了以往「村兩委幹,村民看,一邊看還一邊怨」的尷尬局面,試點村群眾參與村莊集體事務的比例,由過去的30%,提高到95%以上,真正實現了群眾由「看客」到「幹客」的角色轉換。「比如,槲林村槐底街在今年一季度考核中位次靠後,僅被評為三等獎,對比其他街區,大家感覺福利上受到了影響,面子上掛不住。因此,在街長高本彩的帶領下,全體街民主動到村委借取衛生工具,自覺開展街區衛生清掃活動。」嶺子鎮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槐底街的影響下,該村其他5個街區「較起了勁」,爭先開展街區衛生清理工作,全村衛生死角得到徹底清理。
【來源:大眾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