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有個好媽媽。
孫楊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他的媽媽會幫他繫鞋帶;
在遊泳隊訓練期間,他的媽媽會每天定時給孫楊送湯;
每次出國比賽,他的媽媽跟隨孫楊一起去;
孫媽媽吧兒子的事情全部一手包辦,甚至連孫楊的微博都是媽媽在管理;
孫楊賺的錢,全部都交給媽媽保管。
很多人都會羨慕孫楊有個好媽媽,很多人也都會說那是別人家的媽媽。
孫楊媽媽曾是這樣女排主力隊員,杭州師範大學體育系的教授,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卻在兒子面前迷失了自己,全身心的鋪在兒子身上。孫楊媽媽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孫楊,唯獨沒有給自己。
直到我看到張小桃的這本《你是孩子的光:智慧媽媽成長法則》我才明白,作為媽媽不能迷失了自己,你在溫暖孩子之前,你得讓自己先發光。
本書作者張小桃,畢業於清華大學,在成為媽媽之後,也經歷了狀態失控的焦灼階段,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踐行用自己的成長照亮孩子成長,獨創了「感性決策,理性行動」的女性成長理念和體系,幫助無數媽媽解決了困擾她們的工作和生活的難題。
這本書中,作者用豐富的案例,同時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給出了媽媽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實用指南,分析了如何在快樂發展自我,活出美好的同時,給孩子更好的養育。
孫楊媽媽為了孩子,她放棄了大學教授應該做的事,全職做起了孫楊的經紀人,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我們一口一個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讓他們穿得好,生活得好,工作的好,這無形的、有形的愛無疑是給孩子們戴上了一個看不見的枷鎖。
我們場所育兒育己,我們既要照顧好家庭,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要學會平衡內心需求和現實生活的衝突。
一個好媽媽不能把孩子當成人生唯一目標,既要照顧好生活的同時又不能耽誤了工作。
一個好媽媽至少應該有兩個目標,一個是養育目標,另一個是職業目標。
1
很多新手媽媽都是在孩子出生後迷失自己,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切,將養育目標當成了畢生努力的目標。
這個時候她們:
自己的外在形象不再是最重要的事,孩子能吃好穿好就行。
老公也不是最在乎的人,只要有孩子在,老公排不上號。
生活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孩子進行,犧牲掉了事業、愛好。
其實每個媽媽都應該擁有豐盛的人生,她們們要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不僅僅是個媽媽,更是個孩她爸的老婆,也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我,我們要認清自己的養育目標,畢竟我們與孩子是註定要分離的。
如何確認自己的養育目標,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我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子?
2.要成長為這個樣子,孩子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3.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
經常把這三個問題拿出來問問自己的內心,看看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是否偏離了初心,是否用力過猛,只有堅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養育目標,在育兒的道路上媽媽們才能一身輕鬆。
2
每個媽媽都應為自己而活,尋找到自己的養育目標的同時也要兼顧職業目標。
孫楊的媽媽就是已經迷失了自己,她錯誤的把孫楊當成了自己餘生的全部目標。
結果她的佔有欲培養出的是一個不懂事的大男孩。
如何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呢?
作者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
向你心中投三顆石子,用投石問路的辦法找到你的職業目標。
我認識一個媽媽,公立幼兒園的老師,在生了孩子之後便全職在家帶娃,她很清楚地一點就是,孩子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在養育孩子的同事,孩子積極的拓展自己的副業 ,讓自己不脫離社會太久。
現實總是不會讓那些心懷夢想的人失望,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入大V店既分享了好的兒童繪本又帶動周邊的媽媽們一起學習了親子閱讀。
後來她的業務也不進線如此,還做起了教育相關的微商,做起了社交電商等等。
這得益於她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的職業目標是什麼,即便不能去公司上班,自己也要補局限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當媽媽找到自己的目標,不放棄自己的發展與孩子一起成長,才能成為孩子最更好的榜樣。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越是勇於追求自我、成就自我的媽媽,自然越能夠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我媽媽是孩子的一束光,希望天下的媽媽們讀了《你是孩子的光》後,能活出想要的美好,照亮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