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空財富bj
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編輯/星空下的菠菜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2019年,豬肉價格大漲,成就了溫氏股份(300498)和牧原股份(002714)等一批養豬公司。
那時候,投資圈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河南的一位從業多年的養豬大戶,在非洲豬瘟剛爆發時,便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而且心裡清楚以自家的養殖水平,根本防不了豬瘟。所以,他變賣了自己的養豬場,把錢全部買成了牧原的股票,理由很簡單,在農戶因豬瘟血本無歸時,只有牧原等龍頭公司,才能把豬價上漲的周期紅利,裝到自己的口袋裡。據說,這位老哥2019年一年,就把前幾年周期底部賠的錢補上了,而且還賺了不少;甚至後來被請去給基金經理們上課,一位操著河南話的樸實老哥,給一幫清華北大畢業的人上人講課,這場面想想就有意思。
雖說居民日常接觸的豬肉零售價,並不是養豬公司營收的直接來源,但豬肉零售價和生豬出欄(把養肥的豬賣給屠宰場)價,兩者之間的走勢還是比較一致的,所以豬肉價格的上漲,本質上還是生豬養殖供不應求,造成的出欄價上漲。
豬,不是農村家家都在養,能有什麼行業壁壘嘛!
這麼想可就錯了,養豬並沒有想像地那麼容易。因為非洲豬瘟+環保壓力,養豬已成為重資產行業,沒有點家底是養不起二師兄的。不僅是網易(09999,NTES)的丁磊,靠網際網路發家之後,開始摸索養豬的致富路,就連曾經的地產龍頭萬科(000002)也不甘寂寞,搞起了養豬。
說起A股的養豬公司,雖然溫氏的出欄量比牧原更多,但從養殖模式和資金認可度來講,牧原反而更勝一籌,甚至被投資者稱謂「養豬茅臺」、「豬茅」。溫氏採用的是業內普遍的「公司+農戶」模式,即公司將仔豬交給農戶育肥;牧原則恰恰相反,選擇了自繁自養,這種模式對於飼料配比、防疫等環節的把控能力,遠強於「公司+農戶」,因此更能抵禦本輪豬周期的「始作俑者」——非洲豬瘟。從經驗上講,我國目前存在著跨度為3~4年的「豬周期」。一輪豬周期中,養殖戶的心態,其實跟股市中的投資者很像,可以簡單總結為「追漲殺跌」。在豬價的底部,為了減少眼前的虧損,養殖戶會出售大量用於繁殖的母豬,於是就造成了未來生豬產能的萎縮,導致豬價上漲時沒有足夠的供給壓低價格;而豬價的頂部則恰好相反,養殖戶增加母豬的出欄量,造成供給的進一步過剩,最後豬價一瀉千裡。
如果借用股市來比喻,那麼農戶就相當於散戶,牧原相當於主力。這一輪豬價上漲,是行業自身周期因素,疊加非洲豬瘟、環保壓力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衝擊襲來時,擁有主力光環的牧原,要比看上去像是散戶大集合的溫氏,更有想像空間,因此被資金推舉為行業龍頭。
歸根結底,牧原、溫氏2019年以來的大漲,首要的便是周期的力量。
實際上,本輪豬周期還沒有見頂。2020年二三季度的下跌,大概率是上漲中的回調。
「需求端」: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是,中國人已經不矮了,中國平均身高已經和美國差不多。之所以這樣,離不開肉蛋奶等蛋白質食物,在中國居民食譜中比例的提升。換言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肉已成為一種剛需。這種剛需在數據上的反應是,全世界的豬,5頭當中至少有2頭是中國人養的,也是中國人吃的。
但是,需求端是長期邏輯。豬價短期的決定性因素,仍在供給端。
「供給端」:
根據我們的草根調研,山東很多養豬場在2020年為了擴大產能,將本應出欄的肉用雜交母豬,當作能繁母豬。但是,這些肉用雜交母豬的繁殖能力,大約只有正常能繁母豬的60%左右。這意味著,當前能繁母豬的總數是有水分的。仔豬的產量不會像預期的那樣,快速地恢復。
根據中信證券的預測,如果非洲豬瘟疫苗順利推進,最早也要2022年,國內的生豬出欄量才有望恢復正常。
除了周期的力量之外,我們認為,以牧原為代表的養豬龍頭,在2個新投資邏輯的助推下,將淡化純周期股的定位:
1.我國養豬行業也在經歷去散戶化,這意味著市場集中度的提升,將成為牧原等龍頭將在行業的大蛋糕中,分到更大的一塊;換言之,牧原的估值體系將從純周期股,切換為周期+成長;
2.生豬期貨將於1月8日,在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上市;這是牧原的長期利好,原因是牧原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轉移豬價下跌風險(專業說法叫做對衝風險);
關於期貨,這裡可以展開來談談。期貨的概念與現貨相對,可以簡單理解為以當前價格交易,而在以後按照未來的現貨價格結算的金融工具。期貨買賣不需要全額付款(保證金交易),這種自帶槓桿、放大盈虧的屬性,造就了很多一夜暴富的神話和大佬跳樓的悲劇,但這種高風險並非期貨的本意;相反,期貨在誕生之時,是為了分散風險。19世紀,芝加哥是美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很多糧食批發商,為了能在糧價下跌之前,以高價將糧食出手,因此才發明了期貨合約。具體到即將推出的生豬期貨上,牧原和溫氏這樣的產業玩家,是生豬期貨天然的空頭,可以利用生豬期貨,在豬價較高時,提前按照高價出貨;相知相對應,龍大肉食(002726)等下遊廠商則是多頭,可以通過生豬期貨,在豬肉價格較低時,提前將豬肉成本鎖定在較低水平——簡而言之,生豬期貨的推出,對於上下遊都是一件大好事。
不過,在交易層面,需要提示風險的是,玉米、豆粕作為養豬飼料,目前的價格都在高位,而且生豬存欄量越大,對應的飼料需求就越高,這無疑會增加養豬企業的成本;而且推升牧原上漲的投資邏輯更偏向於長期,但漲幅上卻是短期大漲。因此,如果重倉買入,一旦股價回調,就會比較煎熬;另外,追漲殺跌本來就是基本面投資者的大忌。如果一定要買,而且是攔都攔不住那種,倒也不是做不到。對策就是——ETF大法好。農業ETF(159825)不僅覆蓋了養豬,而且還有牛奶、飼料、農藥等細分行業,可以保持關注。最後來看一下盤面。按照一般經驗,大漲之後常有分歧,指數的低開便是分歧的體現。好在經過早盤消化了分歧之後,指數再次選擇了向上。以白酒、新能源車為首的「喝酒開車」行情,今天繼續抱團。昨天文章裡,針對抱團行情的民意測驗,其結果是,支持抱團繼續的比例為54%,看空抱團的比例為46%,看來在中金和中信的互懟中,目前支持抱團的中金暫時領先。不過,中信說警惕抱團瓦解也不算錯,畢竟2021年才剛開始,抱團行情在未來究竟能走多遠,還需要時間的驗證。其實,中金和中信兩大賣方龍頭的爭論,也給作為買方的我們一個啟示:在做出一個投資決策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這筆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