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仍未放開 1藥網等醫藥電商已公開售賣處方藥

2020-12-17 網易科技

(原標題:政策仍未放開 1藥網等醫藥電商已公開售賣處方藥)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盧祥勇

由於網購的普及和物流日趨完善,網際網路醫藥正成為新的消費形態。然而,根據有關方面的規定,目前所有網上藥店都沒有銷售處方藥的資格,網上藥店只能銷售非處方藥、保健品、計生用品。

但是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體驗式調查多家網上藥店和醫藥O2O平臺發現,在無需處方的情況下依舊可輕鬆買到處方藥,眾多醫藥O2O知名品牌幾乎全軍覆沒。面對醫藥電商變相「解禁」處方藥銷售的問題,業內人士直言,醫藥電商平臺違法成本低讓其有恃無恐。

●記者調查:網購處方藥很容易

 處方藥,指的是憑處方才能購買的藥物,包裝盒上有「RX」標識,用藥方法和時間都有特殊要求。按照我國《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規定,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

也就是說,依照目前的法律法規,網售處方藥並未放開。那實際中,網上能不能買到處方藥?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載了4個可以網上購藥的醫藥O2O、B2C等App平臺。

官網資料顯示,1藥網是「國內規模最大、銷量最高的電商售藥平臺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批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許可證》的合法網上藥店。」2015年1月,網站獲得4.5億元C輪融資,後該平臺宣布再獲十幾億元融資。

在1藥網上,幾乎可以搜到大部分的處方藥,如硝苯地平控釋片、泰勒寧、施保利通片、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阿莫西林等標註為「自營」的處方藥,在藥品下方還標註著「本品為處方藥,購買許憑醫生處方,請向藥師諮詢了解詳情」。隨後記者下單支付了58元訂購了處方藥「泰勒寧氨酚羥考酮片」,但僅在下單成功該藥後的10分鐘後,該平臺顯示此藥已通過審核,緊接著3分鐘後,該藥的包裹信息已發送至倉庫,等待打包出庫。在此期間,該平臺並未有任何藥師或售後來電話諮詢向記者討要處方。在購買後的第二日,記者輕鬆收到快遞員送達的該藥。

記者再登陸號稱目前惟一一家敢於承諾28分鐘送到家的醫藥O2O平臺的「叮噹快藥」。在該平臺上,同樣可輕鬆搜到各類處方藥信息,而且直接可以下單付款購藥,沒有任何有關處方藥的提示和門檻。記者在「叮噹快藥」上訂購了處方藥施保利通片,雖然在藥品下面有一行字「本品為處方藥,受合作藥店委託發布該藥品信息……」而且點擊後有一個合作流程包括了「驗方送藥」。但記者在直接支付了包含郵費的藥費58元的半小時後,該平臺藥店就已配貨成功並向記者的手機發來帶有快遞公司名的物流訂單號,在此購買期間同樣沒有任何藥師要求記者提供處方。公開資料顯示,該平臺目前已獲得同道共贏3億元A輪融資。

然後,在天貓醫藥館上的國大藥房旗艦店上,記者嘗試購買處方藥「達力士卡泊三醇軟膏」。和1藥網等不同的是,國大藥房首先聲明「95095隻對藥品作信息展示,不提供交易」,並且表示「該藥為處方藥、建議你去醫院就診或憑醫生的處方到就近的藥房選購。藥品監管部門提示:如發現本網站有任何直接或變相銷售處方藥行為,請保留證據,撥打12331舉報,舉報查實給予獎勵。」當記者註冊後,需要先提供需求信息,然後等對方醫師回才能通過,而且該平臺也不提供在線支付交易,一切交易都實行貨到付款。該平臺後端審核要求提供處方,於是記者提供了一張2年前醫生開出的過時藥方,且該藥方只上傳了隱去頁頭醫院LOGO和頁腳醫生籤名、僅有一半截顯示醫生寫出藥品信息的處方片段。面對這樣的一份「不完整處方」,很快該平臺給記者打來電話,但只是問是不是定購了藥品,審核就通過了,然後告訴記者貨到付款。

不過,在記者下載的幾個App中,並非所有的平臺都售處方藥,也有平臺堅決不碰「紅線」。比如提供上門送藥服務的手機App「快方送藥」和九州通旗下的B2C醫藥電商平臺「好藥師」。「快方送藥」號稱複製京東模式,記者實際體驗發現,該平臺上搜不到任何的阿莫西林、氨磺必利片、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等處方藥信息。在提交用藥需求登記後,客服方面也是謹慎核實處方情況,要求用戶拍照這張沒有領過藥的處方,將其上傳後臺經審核後方可下單購買。

●難掩的利益誘惑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售藥是一塊大蛋糕,各路資本早就開始進入這個市場,但是,網售處方藥被喊了多年一直沒有進展。2014年5月,國家食藥監局發布了《網際網路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擬允許網際網路藥品經營者憑處方銷售處方藥,這一政策至今未落地。

自去年以來,醫藥O2O以火箭般的速度發展,好藥師、叮噹快藥、送藥360、快方送藥……一時間湧現出了大量的醫藥O2O平臺。參與爭奪蛋糕的不僅有阿里、京東、一號店等巨頭,還有一些深耕醫藥領域的傳統藥商。其中,京東聯手新華製藥的處方藥銷售體系已初具,已經開始做專業電子處方流轉的探索,未來將會探索全程可追溯的藥品。九州通等醫藥電商已經完成了處方藥線上線下配送技術。

根據易觀發布的《中國醫藥電商市場專題報告2016》,預測2016年~2018年中國醫藥電商的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在交易品類上,自營B2C和平臺B2C均為OTC藥品和醫療器械佔的比重最大,以2015年自營B2C為例,分別佔40.5%和38.8%。根據該報告,「處方藥+電子處方+醫保在線支付」將為下一個增長點,傳統藥業應擴展線上渠道。

儘管醫藥電商發展趨勢明顯,但眼下面對醫藥O2O的違規行為,業內人士直呼,違法違規成本太低,讓人擔憂。

江蘇省某大型綜合性醫院外科主任醫師宋醫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處方藥是進行特殊管制的藥品,用藥不當,很可能對人的身體造成極大傷害,甚至危及生命。這些平臺雖有資質的醫師在線問診,但是缺乏最直觀跟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所開取的處方藥對於病人來說存在服用隱患。

「畢竟處方藥不是食品,對病情的診斷也不是簡單的網際網路諮詢這麼簡單。顛覆了傳統醫學的問、診環節,只是單純的買藥方便,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OTC無可厚非,但處方藥第一不能做廣告宣傳,平臺銷售更肯定違規。」對於醫藥O2O的違規,宋醫生表示,這是一個新興領域,監管未完善,許多公司渾水摸魚,偷售處方藥根源是一方面他們冒著風險在追逐利益;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想爭取藥品的齊全為了留住用戶。

對於當前醫藥電商的規模有多大,艾媒諮詢CEO張毅告訴記者,「目前網際網路醫藥對於傳統的銷售目前都沒有形成一個有影響的衝擊,目前網際網路售藥只是一個很小的補充。儘管湧入這個具有300億元市場規模的處方藥市場的參與者眾多,可在當前以藥養醫的大格局下,醫藥和電商平臺雙方利益如何分配始終是個大問題。」

網售處方藥違規問題的背後,業內人士稱,其還存在客觀原因,比如在現實操作中,藥師和平臺也無法判斷處方的真實性、開方者的資格判定等難題,加之網上藥店的業務範圍可遍布全國,使得監管難度較大。

張毅對記者分析稱,網際網路和傳統經濟的結合,如果是在其他不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是無傷大礙的,但比如像在藥品醫療、交通、金融領域,沒有有效的監管則會出現大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線上可以賣藥,但是對於要求的資質和法律上規定的要求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他們的違法成本是比較高的,所以整體對應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總體來說,國外的管理總體比國內更有序。

CIC灼識諮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則指出,為什麼處方藥網上銷售屢禁不止,其主要有三個原因:1、處方藥相比於OTC藥品利潤比較豐厚;2、處方藥憑處方購買的流程和規定不夠清晰和嚴格,有機可乘;3、某些患者或者非患者求購藥物或為成癮性藥物,其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鑽流程的漏洞購買處方藥。

●專家:醫藥電商不能打擦邊球

 目前醫藥O2O和醫藥電商一樣,都屬於網上售藥,需要具備《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和《網際網路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以及《藥品零售企業經營許可證》這三證,但即便是三證齊全,按目前的法規也不能網售處方藥。

去年8月1日,三家取得網際網路第三方試點資格的平臺(95095、八百方、1號店)曾被緊急叫停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被叫停後將只能提供藥品信息展示,消費者選中需要的商品後將跳轉到相應醫藥商的官方網站上完成交易。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研究員趙佔領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現在網上售藥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是《網際網路藥品信息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和《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網際網路藥品方面涉及兩個資質:一是《網際網路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有這個證只能展示藥品信息,不能下單購買;二是《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這裡又包括四類:即A證、B證、C證以及A證基礎上的試點資格。簡單來說,就是A證只能做平臺,不能直接面向消費者進行零售,B證只能做批發業務,C證只能做零售業務,但要求線下有實體零售藥店。1月21日,國務院取消了網際網路售藥B證和C證審批,預計網際網路醫藥的準入門檻將越來越低。

「網售處方藥現在還沒有明確放開,但現在各家有很多規避的方法,規避方法包括代購的模式,或是只展示處方藥的具體產品信息,但是不能下單,如果要下單的話,網站商家再和你人工打電話確認後通過在他系統內下單,但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來規避,他們若都不需要處方,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趙佔領直言,混亂背後主要還是和主管部門網售處方藥的管理規定不完善有關。

「代購,及採用通過客服打電話,通過人工的方式下單,到底算不算是網上銷售處方藥,那實際上不是非常好界定,可以說這類平臺是在打法律和政策的擦邊球,食藥監局需要對這種打擦邊球的形式做更明確的規定。目前,正是因為規定還不明確,所以,這類平臺往往會通過規避和打擦邊球的方式存在。」趙佔領告訴記者,如果這些O2O企業連電話都沒有打,而是直接把網售處方藥換一種名目叫代售處方藥,這是完全說不過去的。

在趙佔領看來,網售處方藥到底是代購性質還是直接銷售行為,關鍵要看商家是否是藥品提供方,是否和消費者直接建立買賣關係。如果只是名目上叫代購,但實際上還是由商家來發貨,那這就不是代購性質,而是和消費者有直接的買賣關係。

趙佔領指出,對於藥品電商的未來,大的發展趨勢應該不會改變,監管層鼓勵發展藥品電商的態度不會改變。今後,各種類型的醫藥電商也會根據政策變化進行業務模式調整,同時為了改變目前政策不明晰所帶來的困惑,也建議監管部門儘快完善規則、明確規則,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

在他看來,網售處方藥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放開,至少有可能會區分單軌制和雙軌制,比如說雙軌制可以進行網售處方藥,這樣就有可能部分和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一直完全去禁止所有的處方藥在網上銷售,那其實這種亂象又是很難去根除的,除非是說監管部門監管力度比較大。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線下線上意見不一,網售處方藥徵求意見稿被指放開尺度過大
    某醫藥諮詢專業人士李青(化名)告訴健康界,網售處方藥的推進,如果政策尺度過大,導致監管不到位,帶來安全用藥隱患的可能性極大,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藥品網絡銷售一直是藥品監管的「重災區」,多年來處於事前監管缺乏有效手段,只能在被動的發生問題後事後追責。如果脫離以區縣行政規劃為半徑的現行藥品監管體系來放開處方藥網絡銷售,基層監管部門將疲於奔命且難以達成監管效果。
  • 違規網售處方藥依舊多發 醫藥電商企業抱著「有今天沒明天」心態
    在我國,患者購買處方藥須有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且有關藥品零售企業禁止網售處方藥。但記者調查發現,違規網售處方藥的現象依舊多發。部分專家認為,儘管存在一些障礙,但放開處方藥網絡經營是大勢所趨,有利於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效率,也是破解「以藥補醫」和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的重要政策槓桿點。
  • 記者實測多家醫藥電商平臺:沒處方能大量網購處方藥?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關注《藥品管理法》網售處方藥新規:記者實測多家醫藥電商平臺 沒有處方也能大量網購處方藥?中國網財經12月18日訊 (記者 凌薇)今年12月1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開始實施,儘管新版《藥品管理法》劃定了藥品網絡禁售範圍,而沒有直接禁止網售處方藥,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論網售處方藥政策是否放開,處方藥應憑方購買是不變的底線,這是毫無疑問的。」
  • 網售處方藥表面上「開閘」,其實是加強了監管!
    更讓人揪心的是,2018年兩名女孩先後網購秋水仙鹼片劑的處方藥,均因過量服用而亡。 社會輿論對網售處方藥的態度已分成兩派。支持者認為,網售處方藥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減輕了醫院門診的壓力。而反對者則認為,處方藥的安全性遠比其便利性重要,網售處方藥一旦放開,將會帶來用藥安全隱患。
  • 處方藥網售放行,是危是機?
    對此,北京藥賦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邵清表示,業界對處方藥解禁期盼良久,時隔2年網售藥品新規再度徵求公眾意見,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放開處方藥網售是未來的趨勢,一旦放開會有更多以前想做不敢做的平臺、藥企願意加入進來,對醫藥零售行業有著很大的影響。
  • 處方藥網購放開可能是「雙刃劍」 或成售假溫床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出臺「關於《網際網路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對放寬經營主體、開放處方藥銷售、承認第三方平臺合法等內容均有明確表述。這意味著我國原來嚴格監管的網絡不能銷售處方藥,或迎來「解禁」。
  • 新口難開 網售處方藥解禁延遲
    這一消息也得到了京城幾大醫藥行業協會資深人士的印證。不過,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仍稱,放開是大勢所趨,預計相關部門最終還是會逐步放開處方藥網售。而在眼下「3·15」這個時間段上,康愛多等網售處方藥公司卻遭點名批評。
  • 「包容審慎」,新《藥品管理法》對網售處方藥開了綠燈
    從業十多年來,很多像邵清這樣的醫藥電商從業者終於等到網售處方藥政策逐漸明朗的這一天。近一年時間內歷經三次審議之後,8月26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為探索多年也爭議了多年的網售處方藥定了調:採取「包容審慎」的態度,處方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銷售。
  • 專家視點|蔡江南:網售處方藥,三醫聯動是關鍵!
    不過,儘管網際網路醫療在中國發展如火如荼,但是處方藥銷售卻一直是網際網路電商的禁區。 醫電商自然是最期盼網售處方藥解禁的。過去,在藥品銷售結構裡面,85%來自於處方藥銷售,但醫療機構銷售了近80%的處方藥,院外市場僅佔小部分份額。根據機構預測,隨著醫藥分家的推進,處方藥外流規模約為4000億-5000億元,其中零售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
  • 網際網路藥店漏洞仍多:處方藥無處方照賣不誤
    今年1月份,國家放開了網際網路藥店B證和C證的審批,網際網路藥店進入門檻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處方藥網售並不在「解禁」範圍內,按照現行規定,消費者能從網上藥店直接買到的僅限於OTC藥品、保健品、計生用品等。不過,雖然網售處方藥的禁令至今仍未放開,但不少市民反映,在網上藥店購買處方藥毫無難度,連處方都不用就能買到。事實是否果真如此?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在多個大型網上藥店親身體驗。
  • 網上售藥看上去挺美:繞不過去的「處方權」
    網售處方藥艱難放開  目前《網際網路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已正式定稿,有望於近期公布,其中作為新政重要內容的網售處方藥放開和網際網路平臺獲得牌照後可以直接售藥,很可能成為現實。業內人士表示,這將在較大程度上推動醫藥電商的發展,然而網上售藥和買藥的過程,不會因此變得一帆風順。
  • 網售處方藥 熱鍋「烤」藥店
    如不出意外,接下來,網售處方藥將在幾經波折後全面放開。在此背景下,醫藥零售企業逐步加大了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的力度。從目前形勢來看,大連鎖正在進一步加快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布局。就在幾天前,一心堂與京東健康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藥房門店數位化升級、京東健康&一心堂聯盟大藥房、O2O、中藥產業鏈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網際網路+醫藥零售」新樣板。
  • 人民直擊:寵物照片充當處方仍可網購處方藥
    可能致死劑量的處方藥,無需處方依然可購得;寵物狗照片充當處方在多家醫藥電商仍可通過審核;處方藥也能參加「雙十一」促銷、「健康囤貨節」……12月1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將開始施行。繼今年6月對20家醫藥電商進行處方藥購買實測後,人民網記者近日再次實測網購處方藥,25家醫藥電商中,19家無合規處方能買到處方藥,「處方制」形同虛設?
  • 大參林攜手國盈醫藥 共拓處方藥零售新格局
    來源:嘿財經處方外流已成為行業不可逆的趨勢,及早布局為承接外流做準備,成為零售藥店未來制勝的關鍵點。根據新醫改政策:控制醫院的藥佔比、公立醫院推行零加成、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等,醫藥分家的終極路徑日益清晰,艾昆緯數據預測顯示,處方藥外流規模約為4000~5000億元,其中零售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
  • 人民網三評「網售處方藥」之二:需求催生市場,逐利不能無良
    【編者按】人民網近日對20家購藥APP售賣處方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人民直擊:寵物照片充當處方竟能網購處方藥》的報導顯示多家APP違規甚至違法銷售處方藥,引發網友熱議。網售處方藥亂象叢生,背後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
  • 網購藥有多靠譜?
    吾買爾江說,醫藥電商除了沒有額外補貼,還要面對昂貴的拆零、包裝、物流成本,價格未必會更低。記者走訪烏魯木齊市幾家大型連鎖藥店。一家連鎖藥店的負責人介紹,目前老年人依舊信任實體藥店,不願接受網上購藥。在藥店可以刷醫保卡購藥,目前網購還做不到。這位負責人表示:隨著網上診斷、電子處方的普及,網上審核處方、網上指導用藥,都不再是難事。只要搭建了平臺,規範流程,就有操作的可能性。
  • 小狗照片當處方仍可網購處方藥,達致死劑量也不限購?
    可能致死劑量的處方藥,無需處方依然可購得;寵物狗照片充當處方在多家醫藥電商仍可通過審核;處方藥也能參加「雙十一」促銷、「健康囤貨節」……12月1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將開始施行。繼今年6月對20家醫藥電商進行處方藥購買實測後,人民網記者近日再次實測網購處方藥,25家醫藥電商中,19家無合規處方能買到處方藥,「處方制」形同虛設?
  • 微信海外代購藥品 網購藥,靠譜不?
    吾買爾江說,醫藥電商除了沒有額外補貼,還要面對昂貴的拆零、包裝、物流成本,價格未必會更低。記者走訪烏魯木齊市幾家大型連鎖藥店。一家連鎖藥店的負責人介紹,目前老年人依舊信任實體藥店,不願接受網上購藥。在藥店可以刷醫保卡購藥,目前網購還做不到。這位負責人表示:隨著網上診斷、電子處方的普及,網上審核處方、網上指導用藥,都不再是難事。只要搭建了平臺,規範流程,就有操作的可能性。
  • 無合規處方仍能網購,你說啥病就啥病……網購處方藥真靠譜?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可能致死劑量的處方藥,無需處方依然可購得;寵物狗照片充當處方在多家醫藥電商仍可通過審核;處方藥也能參加「雙十一」促銷、「健康囤貨節」……12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將開始施行。繼今年6月對20家醫藥電商進行處方藥購買實測後,記者近日再次實測網購處方藥,25家醫藥電商中,19家無合規處方能買到處方藥。
  • 網絡售藥「灰色地帶」還不少:沒處方照樣能買處方藥
    原標題:網絡售藥「灰色地帶」還不少:沒處方照樣能買處方藥  據北京日報3月1日消息,藥品零售表面波瀾不驚,現狀卻亂雲堆疊。眼下,藥品零售企業的自我「鬆綁」和監管部門的「收緊」又迎頭撞上。食藥監總局近日提出我國不能放開網售處方藥。但處方藥違規零售卻開疆拓土,從網絡擴展到手機APP,讓監管更加撓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