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時,我要馬上安慰嗎?

2020-09-15 錢醫生

哭一哭,沒什麼大不了!


娃又哭了,我應該迅速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哄他/她,還是可以慢條斯理吃完手裡的最後一口西瓜,讓他/她「哭出來」再安撫?

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無數新手爸媽,從半個世紀前開始,依戀理論家和行為主義者就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近日,一項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發現:寶寶出生後頭6個月,允許他/她「哭出來」,不會對18個月時的母-嬰依戀和行為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母-嬰依戀:特指嬰兒與母親之間形成的特殊和強烈的情感聯結。


研究人員對英國的73個極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和105個足月兒及其母親進行了前瞻性隊列研究;



分別在足月、3個月、6個月和18個月測量嬰兒一天內的哭泣頻率和持續時間以及母親讓嬰兒「哭出來」的頻率;



依戀程度與行為發育狀況均在18個月齡時通過視頻記錄來測定;



此外,這項研究還評估了3個月和18個月時母親對嬰兒哭鬧的敏感度。


最終發現:


此時不哭,以後常哭


由於在之前的研究中,極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哭鬧問題和母親敏感度沒有差異,因此,本研究將兩個樣本合併使用。


讓寶寶「哭出來」與嬰兒期哭泣持續時間和頻率的關係


研究顯示:

  • 足月時,偶爾讓寶寶「哭出來」可以縮短一歲半時哭泣的持續時間(β=-0.22,p=0.004),減少3月齡寶寶的哭泣頻率(β=-0.17,p=0.03);經常「哭一哭」也可以使3個月時哭泣頻率下降(β=-0.18,p=0.02)。


  • 3個月時,經常讓寶寶「哭出來」也與1歲半的哭泣持續時間呈負相關(β=-0.17,p=0.03)。


簡而言之,寶寶出生後前3個月,偶爾或經常的「哭出來」,與之後哭鬧的持續時間縮短和頻率降低有一定的關係。


哭得安全,爸媽放心


研究使用了兩個分類變量來度量依戀的質量,分別是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和有序性依戀。


研究者和父母從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Poor attention/hyperactivity)、社會性參照(Social referencing)、任務堅持(Task persistence)、自如(Easiness)和攻擊性行為(Aggression)維度評價寶寶的行為發育。


根據嬰兒在足月、3個月和6個月時哭泣情況,預測18個月的依戀和行為發育


此前,依戀理論的專家建議,母親應該根據寶寶的需要對寶寶的哭泣做出迅速的反應,否則可能會對母嬰依戀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然而,這項研究的結果卻並不支持上述預測。


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哭泣的情況不會對18個月時的依戀類型和行為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


作者Wolke指出,「家長們大可放心。父母在場的情況下,讓寶寶有時或經常『哭出來』不會有任何有害影響,因為嬰兒是安全的,同時還可以觀察他們的哭聲。」


直覺養育:讓寶寶「哭出來」不一定是照顧的疏忽


讓寶寶「哭出來」的情況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嘗試使用讓寶寶「哭出來」的絕招。


短暫忽略寶寶的哭聲並不會降低母親對寶寶哭鬧的敏感性。


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結果與直覺養育是一致的。大多數母親在剛分娩時會立即回應寶寶的哭聲,從3個月開始採取差異化反應,逐漸適應寶寶的需求,根據直覺在安慰寶寶前稍作等待。


在父母的安慰來臨之前,寶寶獲得了一次探索自我安慰方法和自我調節的機會。


儘管最終研究強調既不建議讓孩子「哭出來」,也不建議立即對「哭泣」做出反應,沒有必要廣泛推廣其中的某一方式。


但對於擔心孩子哭鬧會傷害孩子自己的父母來說,這個研究結果或許會讓他們更加放心。







高手過招:巧對寶寶哭泣!


哭泣是寶寶表達他們需要安慰和照顧的方式。


寶寶哭的形式很多,哭的原因更多,有時很容易就能猜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有時卻難於上青天。


總結起來,寶寶哭泣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



  • 我餓啦!
  • 我的尿布髒髒髒!
  • 我好疲倦!
  • 想要抱抱!
  • 咦?有風!
  • 好熱/冷呀!
  • 我就是無聊!
  • 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刺激……


雖然研究告訴我們寶寶哭了,讓他們哭會兒,沒壞處。但很多時候,寶寶一哭,家長就心疼得不行,趕緊餵奶、換尿布、冷了添衣、熱了脫衣,媽媽抱抱,爸爸抱抱……好傢夥,一頓操作猛如虎。


但不是每次都能哄對寶寶,怎麼辦?




這時候不妨再試試下面這些安撫小秘訣:



  • 如果處在母乳餵養的階段,可以讓寶寶吮吸乳房。
  • 發出一些輕微的聲音幫助寶寶分散注意力,或者播放音樂、搖撥浪鼓等。
  • 年齡偏大的寶寶喜歡用一點布或毯子作為安撫物。
  • 抱住寶寶或放在嬰兒背帶裡,讓寶寶離你很近;輕輕地走動、搖擺或跳舞;和寶寶說說話或唱首歌。
  • 在嬰兒車裡前後搖晃你的寶寶,或者出去散步或者開車兜風,許多嬰兒喜歡睡在車裡。
  • 嘗試用力有節奏地撫摸寶寶的後背,使寶寶緊貼著你。
  • 在溫暖舒適的房間,脫下衣服,為寶寶進行一次溫柔有力的按摩spa。
  • 有少部分寶寶洗個熱水澡後會立刻平靜下來。


黔驢技窮,如果寶寶還是不停哭泣,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比如嬰兒腸絞痛。多見於1-4月齡的寶寶,主要表現為反覆持續的哭鬧,常發生於下午或晚上,4-6周齡達到高峰,一般可自行緩解。但有報導顯示診斷為嬰兒腸絞痛中有5.1%存在潛在的器質性病因,因此一定要警惕寶寶的症狀。

相關焦點

  • 寶寶哭時,我要馬上安撫嗎?
    「哭出來」與嬰兒期哭泣持續時間和頻率的關係 研究顯示:足月時,偶爾讓寶寶「哭出來」可以縮短一歲半時哭泣的持續時間(β=-0.22,p=0.004),減少3月齡寶寶的哭泣頻率(β=-0.17,p=0.03);經常「哭一哭」也可以使3個月時哭泣頻率下降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比起抱一抱,這件事更重要
    寶寶這麼小,哭鬧肯定是哪裡不舒服,趕快抱起來哄哄……這可難倒了寶媽們,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呢?對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們來說,「哭」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主要方式,爸媽們不能簡單判定寶寶哭鬧後要不要抱,而是應該先弄清寶寶為什麼哭。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做錯了未來哭的將是你
    寶寶哭了,需要馬上哄嗎?一「孩子哭就讓他哭,不要去哄,養成習慣就不好帶了。」相信很多寶媽也都聽老人家這麼說過。我每次帶孩子回老家,孩子有哭鬧,我去哄時,老公的奶奶就會勸我說:一哭就抱一哭就抱,以後會很難帶,以前我們還要下地幹農活,哪有辦法一直抱著哄啊,還不這樣過來的……我總會笑笑:奶奶,我們現在不是不用幹農活嘛,又不用幹農活又不哄孩子,我覺得你們看著會更難受。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小姨失戀躲房間哭了,兩歲寶寶這樣安慰,網友:「治癒神獸」一枚
    自從寶寶出生,一直到他們慢慢長大,做父母的要經歷很多帶孩子的艱辛。而隨著寶寶的成長,最讓我們欣慰的莫過於他們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貼心。看著寶寶們學會自己走路,學會自己獨立地做一些事,甚至學會在我們忙碌時,學會自覺地幫忙,知道心疼自己的爸爸媽媽。這個時候,當你看著他帶著嬰兒肥的稚嫩笑臉,你肯定會感覺到心都化了。
  • 小姨失戀躲房間哭了,兩歲寶寶這樣安慰,網友:「治癒神獸」一枚
    自從寶寶出生,一直到他們慢慢長大,做父母的要經歷很多帶孩子的艱辛。而隨著寶寶的成長,最讓我們欣慰的莫過於他們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貼心。看著寶寶們學會自己走路,學會自己獨立地做一些事,甚至學會在我們忙碌時,學會自覺地幫忙,知道心疼自己的爸爸媽媽。這個時候,當你看著他帶著嬰兒肥的稚嫩笑臉,你肯定會感覺到心都化了。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裡有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
    前些日子,我們聊了聊和寶寶肌膚接觸的重要性,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 寶寶哭了父母要抱抱安慰,特別是這個年齡段,不搭理的態度危害大
    從孩子「哇」的一聲哭離開媽媽肚子來到這個世界,媽媽的耳邊就會經常聽到寶寶的哭聲。餓了會用哭聲喊媽媽、拉了要哭著提示媽媽、困了要哭著折磨媽媽。因為不會說話所有的想法都需要用哭來表達,並且這種情況最少要持續到1歲半以後。語言發育比較好的孩子也要在2歲左右才能用單字來表達。想要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所有想法差不多要3歲左右。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
  • 寶寶哭了到底抱還是不抱?聽聽專家怎麼說
    每個寶寶都是爸媽的心頭肉,寶寶因為年齡小,有什麼需求只能通過哭解決,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寶寶的哭聲。那麼,寶寶一哭,作為爸媽的我們,需要馬上抱起來嗎?現在流行兩種說法:一種是寶寶哭了不要馬上抱起來,因為這樣會慣壞孩子;另一種則是寶寶哭了要馬上抱起來,安慰寶寶。到底哪種說法更為科學呢?
  • 6個月前的寶寶,哭了要馬上抱?當心把他「慣壞」,出現落地醒
    由於孩子出生時羊水汙染在兒科輸了半個月的液,受了不少罪,出了院,家裡人都更加疼惜他,不捨得讓他哭一聲。月子裡,只要孩子哭,奶奶就趕緊跑過來哄,哄兩句哄不好就開始抱起來,之前的統一意見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爺爺看到奶奶抱了,心裡不平衡,也爭著抱。
  • 6個月前的寶寶,哭了要馬上抱?當心把他「慣壞」,出現落地醒
    由於孩子出生時羊水汙染在兒科輸了半個月的液,受了不少罪,出了院,家裡人都更加疼惜他,不捨得讓他哭一聲。我本來想要阻止的,結果看到育兒書裡說,6個月之前的新生兒,哭了要馬上抱起來,滿足他的一切需求,不然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樣一來我也有顧忌不敢阻止了。最後,剛出生時很少哭的乖兒子,變成了一個不抱著來回走就鬧個不停的小小磨人精。
  • 寶寶打針就是嚎哭大賽?這個寶寶又萌又暖:自己不哭還安慰爸爸
    不過最近也有一位寶寶也因為打針而出了名,不過她可不是因為哭得厲害,而是因為一點兒都沒哭才出的名。在打針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都疼得哇哇大叫,唯獨這個可愛的小女孩不僅沒哭,還不停地安慰爸爸,但抿著嘴,委屈的樣子真是萌死了,不過卻也更讓人心疼了。
  • 寶寶一哭,馬上抱起來哄,會讓寶寶越來越難帶嗎
    寶寶哭了,該不該馬上去哄?是個極具爭議的問題。張阿姨便責備兒子兒媳,若不是之前孩子一哭就抱起來,讓孩子形成了依賴,孩子怎麼會這麼不好帶,兒媳反駁道:「孩子哭了,父母不哄,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張阿姨則拿出自己的經驗來說事,「我們以前都這樣帶孩子,怎麼沒這麼多事,不都帶的挺好嗎?」總之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
  • 寶寶哭鬧時,這三句話要比安慰管用的多,寶媽寶爸要收藏!
    當寶寶在一旁為了寶爸寶媽答應他的要求哭鬧時,寶爸寶媽要先觀察寶寶一段時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寶寶一邊哭鬧一邊悄眼偷看寶爸寶媽或者寶寶從捂著眼睛的手指縫中悄悄注意著寶爸寶媽的行為,那麼寶爸寶媽就不要太遷就寶寶的情緒了,因為這時寶寶的哭鬧主要是為引起寶爸寶媽的注意,寶寶的心裡是沒有安全感的,如果寶爸寶媽上前安慰或者言語哄寶寶,就會讓寶寶的心裡因寶爸寶媽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而具有安全感
  • 做了個胎夢,寶寶的性別揭曉時,哭了好久,為什麼是男生?
    雖然一直希望可以是個女寶寶,不過周遭的人(包含老公)不停暗示我應該是個男寶寶,我耳朵硬一直覺得應該等到醫生開獎才算數。但心裡確實隱隱約約覺得是個小男生,產檢時,醫生一照超聲波,馬上就脫口而出說是男生了(天啊,我還沒有心理準備)聽到醫生「開獎」後我馬上就沉默不講話….反而是老公在一旁很開心。最後醫生還補了一句:小GG很明顯,」百分之百」是男生喔!
  • 寶寶哭了,馬上哄,真的會慣出黏人的壞毛病嗎
    寶寶哭了,該不該馬上去哄?是個極具爭議的問題。上個月,張阿姨添了一個八斤重的大孫子,笑得合不攏嘴,一家人愛不釋手,孩子的父母更是心肝寶貝一般,捨不得孩子哭一聲,孩子只要咧嘴,寶媽就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一邊輕輕搖晃,一邊輕輕地拍著孩子的背。
  • 這就是「高需求寶寶」本來的樣子,9條全中的寶媽要哭了!
    帶過娃的父母都知道,【高需求寶寶】,這個詞的殺傷力有多大。別人家天使寶寶的日常,可能就是吃吃睡睡玩玩抱抱,頂多偶爾哭哭鬧鬧。但是高需求寶寶呢?「24小時持續的哼哼唧唧,360度立體環繞在我的耳邊,我覺得我要被我娃搞出成年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