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一哭,沒什麼大不了!
娃又哭了,我應該迅速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哄他/她,還是可以慢條斯理吃完手裡的最後一口西瓜,讓他/她「哭出來」再安撫?
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無數新手爸媽,從半個世紀前開始,依戀理論家和行為主義者就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近日,一項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發現:寶寶出生後頭6個月,允許他/她「哭出來」,不會對18個月時的母-嬰依戀和行為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母-嬰依戀:特指嬰兒與母親之間形成的特殊和強烈的情感聯結。)
研究人員對英國的73個極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和105個足月兒及其母親進行了前瞻性隊列研究;
分別在足月、3個月、6個月和18個月測量嬰兒一天內的哭泣頻率和持續時間以及母親讓嬰兒「哭出來」的頻率;
依戀程度與行為發育狀況均在18個月齡時通過視頻記錄來測定;
此外,這項研究還評估了3個月和18個月時母親對嬰兒哭鬧的敏感度。
最終發現:
此時不哭,以後常哭
由於在之前的研究中,極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哭鬧問題和母親敏感度沒有差異,因此,本研究將兩個樣本合併使用。
讓寶寶「哭出來」與嬰兒期哭泣持續時間和頻率的關係
研究顯示:
簡而言之,寶寶出生後前3個月,偶爾或經常的「哭出來」,與之後哭鬧的持續時間縮短和頻率降低有一定的關係。
哭得安全,爸媽放心
研究使用了兩個分類變量來度量依戀的質量,分別是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和有序性依戀。
研究者和父母從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Poor attention/hyperactivity)、社會性參照(Social referencing)、任務堅持(Task persistence)、自如(Easiness)和攻擊性行為(Aggression)維度評價寶寶的行為發育。
根據嬰兒在足月、3個月和6個月時哭泣情況,預測18個月的依戀和行為發育
此前,依戀理論的專家建議,母親應該根據寶寶的需要對寶寶的哭泣做出迅速的反應,否則可能會對母嬰依戀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然而,這項研究的結果卻並不支持上述預測。
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哭泣的情況不會對18個月時的依戀類型和行為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
作者Wolke指出,「家長們大可放心。父母在場的情況下,讓寶寶有時或經常『哭出來』不會有任何有害影響,因為嬰兒是安全的,同時還可以觀察他們的哭聲。」
直覺養育:讓寶寶「哭出來」不一定是照顧的疏忽
讓寶寶「哭出來」的情況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嘗試使用讓寶寶「哭出來」的絕招。
短暫忽略寶寶的哭聲並不會降低母親對寶寶哭鬧的敏感性。
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結果與直覺養育是一致的。大多數母親在剛分娩時會立即回應寶寶的哭聲,從3個月開始採取差異化反應,逐漸適應寶寶的需求,根據直覺在安慰寶寶前稍作等待。
在父母的安慰來臨之前,寶寶獲得了一次探索自我安慰方法和自我調節的機會。
儘管最終研究強調既不建議讓孩子「哭出來」,也不建議立即對「哭泣」做出反應,沒有必要廣泛推廣其中的某一方式。
但對於擔心孩子哭鬧會傷害孩子自己的父母來說,這個研究結果或許會讓他們更加放心。
高手過招:巧對寶寶哭泣!
哭泣是寶寶表達他們需要安慰和照顧的方式。
寶寶哭的形式很多,哭的原因更多,有時很容易就能猜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有時卻難於上青天。
總結起來,寶寶哭泣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
雖然研究告訴我們寶寶哭了,讓他們哭會兒,沒壞處。但很多時候,寶寶一哭,家長就心疼得不行,趕緊餵奶、換尿布、冷了添衣、熱了脫衣,媽媽抱抱,爸爸抱抱……好傢夥,一頓操作猛如虎。
但不是每次都能哄對寶寶,怎麼辦?
這時候不妨再試試下面這些安撫小秘訣:
黔驢技窮,如果寶寶還是不停哭泣,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比如嬰兒腸絞痛。多見於1-4月齡的寶寶,主要表現為反覆持續的哭鬧,常發生於下午或晚上,4-6周齡達到高峰,一般可自行緩解。但有報導顯示診斷為嬰兒腸絞痛中有5.1%存在潛在的器質性病因,因此一定要警惕寶寶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