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書育人是一場暗戀,費盡心思地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可即便如此,依然有那麼一群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一塊黑板、三尺講臺。任世界喧囂,任年華蒼老,依舊放飛出了一個個年輕的夢想。今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teacher這個詞只有7個字母,卻是大連理工大學老師魅力的集中展現。今天,讓我們共同表白最可敬的大工老師!
T——Talented 有才華的
三尺講臺,是您揮斥方遒之地,引經據典,博古通今,是歲月和經歷給您留下最美的痕跡。加減乘除,算不盡您作出的奉獻;詩詞歌賦,頌不完對您的崇敬。
王眾託,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著名系統工程與管理工程專家、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研究與學位制度創建人之一。他引領建立了第一批系統工程科研機構與博士學位授予點,為系統工程學科和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做了奠基性工作,並通過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推動了知識管理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率先提出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決策支持系統的新概念和元決策思想,並應用於國務院辦公廳宏觀經濟決策支持系統之中。
現在已經91歲高齡的王眾託老師(他喜歡別人稱他為老師,不贊成稱他為院士),雖然已經不再給學生上課,但他仍堅持不斷編修教材,親自將寫滿修改批註的教材一個字一個字地敲進電腦。1951年入校至今,69個年頭,王眾託老師將生命中最燦爛輝煌的時光揉進了大工。師者如此,乃學生之幸;師者如此,乃學校之幸。
E——Earnest認真的
特殊的畢業禮物,不僅是老師最深的思念,也是學生最好的成長。每一筆,每一畫,都是您認認真真臨摹刻畫所出,認真的你對老師這份職業十分用心。
7月1日晚,央視新聞頻道(CCTV-13)「24小時-遇見你」欄目聚焦大連理工大學,用了將近14分鐘講述了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羅利老師為曾經帶過的運載學部333名2016級本科生和1名輔導員繪製速寫肖像版特殊「畢業照」一事。羅利老師為333名學生手繪肖像「畢業照」的感人舉動得到了社會高度關注,被央視新聞、人民網、中國日報等多家媒體予以報導,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
A——Awesome 出色的
攜清風而來,抱理想前行,懷一腔熱忱追尋科研真相,居一方淨土守望信仰。無論是盛夏酷暑,還是數九寒冬,實驗室裡總會出現您的身影。「大國工匠」的意義,離不開每一個深耕在科研一線的您。
賈振元院士
賈振元,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從2003年起,他帶領團隊接力攻關十多年,不僅在碳纖維複合材料切削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研製出低損傷、高效率的系列新型加工工具、工藝和裝備,使加工損傷由原來的釐米級降低到0.1毫米內,微元去除和反向剪切的加工損傷抑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碳纖維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交通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鋪平了道路。2005年,他以第五完成人身份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08年,他以第二完成人的身份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4年,他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7年,他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C——Consecratory 奉獻的
有人說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卻覺得您是挺拔的樹幹,
不戀雨水,不逐陽光,歲月留下了斑駁的痕跡,枝葉卻也越發蔥鬱葳蕤,遮風避雨是您,默默奉獻也是您!
鍾萬勰院士
鍾萬勰,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力學與計算力學專家,中國計算力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橋梁與隧道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工作至今。
鍾萬勰幾十年來致力於工程力學與計算力學研究,對經典彈性力學結構力學分析有重大推進,創建「離散辛數學」方法;發明了精細積分法,計算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的模擬關係,參變量變分原理等,形成了鍾萬勰計算力學學術思想體系。他為我國建造首艘核潛艇制定了「潛艇耐壓殼強度」的設計規範,曾主持完成多個重大結構工程計算分析項目,「群論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等應用力學結構分析計算理論,在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國家重大工程關鍵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研製出大量具有先進水平的結構分析集成程序軟體,至今廣泛服務於社會經濟各領域,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其研究成果1991年、2010年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獲ICCES終身成就獎。1998獲國際計算力學協會FELLOW獎,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全國模範教師」稱號,出版《計算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彈性力學求解新體系》《參變量變分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等中英文專著。
H——Humble 謙遜的
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您說您才疏學淺,未必識遍天下字,卻默默耕耘,帶領我們讀盡人間書!
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屈伯川
屈伯川(1909.11.16-1997.02.18),1928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後赴德國留學並於1937年獲得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自1947年起,歷任大連理工大學前身關東工業專門學校校長、大連大學工學院院長、大連工學院院長、大連工學院名譽院長和大連理工大學名譽校長,領導大連理工大學的籌備、建設和改革工作整整五十載。
屈伯川對辦好高等教育、辦好大學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既重視以德為先,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又較早倡導和組織教師參加科學研究以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本身發展的需要;他既倡議辦重中之重的大學以帶動和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又主張多種形式辦學為國家培養多種層次、多種學制的人才。他對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銳意進取,鞠躬盡瘁,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讚譽為「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
E——eclectic 博採眾長的
三尺講臺,便是人生;一根粉筆,便是事業。帶懵懂的我們踏入知識的大門,您用無數個春夏秋冬,才換回我們如今的燦爛,您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指引者。
1962年,錢令希(右)與鍾萬勰在一起
錢令希(1916.07.16-2009.04.20),1951年,錢令希接受大連工學院院長屈伯川竭誠邀請,來到大工任教,歷任土木系港口工程教研室主任、科學研究部主任、數理力學系主任、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大連工學院副院長、院長、大連理工大學顧問。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協會理事、國際計算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在從事教育、科研與工程實踐70餘年間,錢令希培養了大批國內外著名的優秀力學人才;在結構力學、板殼理論、極限分析、變分原理、結構優化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研究成果;在橋梁、水壩、港工、造船和國防等多個重大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我國領導創建和倡導了計算力學學科和結構優化設計學科。其學術研究成果與工程應用項目,屢獲國家級獎項。錢令希畢生以學識懇切服務於國家,竭誠造福於社會。
R——Receptive 樂於傾聽的
離開家的日子裡,您就像家人一樣,人生中的大事又或是生活裡的小事,我都想與您分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賦予我看世界的眼睛,而您豐富了我看世界的溫度!
以上優秀的老師只是大工雄厚師資力量的一個縮影。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大工從一二九街到一校兩地三區,七十一載,代代相伴,變的是大工日新月異的輝煌成就,不變的是代代教師的薪火相傳。恩師永銘記,師恩久難棄。值此日麗風清、秋實纍纍的園丁佳節,向所有的老師道一句:老師,您辛苦了!祝所有老師節日快樂,身體健康,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