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容的人常常能展現出平靜自然、和善慈悲、以及無聲的強大與威懾力,但是想真正做到從容,其實並不簡單。
那麼一個人的從容是從何而來呢?只有三種人才可以做到遇事處變不驚,行事從容不迫。
至真至純者
第一種人是以豐富自身以強大的實力作為自信的基礎,從而達到從容的狀態,這是領域的王者。
除此之外,其實真正能成大事的人,真正能成為一個領域王者的人,也一定是至真至純之人,同時也只有至真至純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從容不迫與處變不驚。
因為他的心能夠靜下來,這並不是說他看不清楚那些破事,也並不代表他沒有見過世界的黑暗,恰恰是因為見到過,才知道天真的好,其實最高級的成熟不是走向複雜,而是抵達天真。
一個人從簡單到複雜實在太容易了,你只要經歷一些困難的事情,多受一點委屈,被人多潑兩盆髒水,一下子就變複雜了,然後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可信,人心不可測。
但是一個人從複雜再變到純粹和簡單,實在是太難了,這是需要通過修煉才可以做到的,需要通過一層一層地把自己蛻變,從而去找到那個原來的本我,再去找到那種真善美的東西。
所以真正能做事情的人一定是至真至純的人,他可以把所有複雜的問題變得異常簡單而純粹,諸如馬雲、賈伯斯就是這類人,也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從容不迫,處變不驚。
道心堅定者
第二種人是專注於自己的道,堅守自己的信仰而看淡其他,懂得取捨,這是道心堅定者。
《論語·泰伯篇》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說:「可以把還未成年的孤兒託付給他,可以將一方政權交付於他,在危機存亡之際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這樣的人是君子嗎?這樣的人當然是真正的君子了。」
真正的君子視名利如過隙,視前塵如夢境,知清靜為天下本,剛則折,柔恆存,柔羽勝剛強,無欲無求,淡泊之至,終能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
《太極張三丰》裡有這樣一個情節,面對董天寶的追捕與濫殺無辜,凌道長慌忙地說:「修道之人要避禍慎行啊,我們還是快走吧。」然後張三丰卻說:「修道之人不可以只為自己,還有普度眾生。」凌道長又說:「但是現在天道寧淪哪~」
張三丰說:「我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為了避免更多的人再受傷害,我一定要想辦法阻止他再作惡。」凌道長憂慮地說:「如果你們有什麼不測~」張三丰堅定地答道:「生死有命。」凌道長最後感嘆說:「我悟道幾十年還不及你一朝悟道,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代宗師的。」
「一代宗師」張三丰是如此,歷史上諸如文天祥、譚嗣同、秋瑾也是如此,他們都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因為信仰他們會變得有使命、有情懷、有擔當,所以他們才能無懼的面對強敵,從容地面對生死。
得道歸真者
第三種人是能對外界的變化和運行規律瞭然於胸,並已融入其中以身合道,這是得道歸真者。
《道德經》有言:「致虛極,守靜篤。」回歸虛靜的極點,回歸內在的本真,便會發現世界上最強大的的能量,永遠不會是外圍的那些能量,而是在心靈最深處的地方。
所謂得道歸真者其實都是找到了這種來自本源的力量,所以他們才能輕鬆地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
如《莊子·天地》有言:「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
真正的得道者,即使讓天下人都稱譽他,稱譽的言詞合乎他的德行,他也會淡然而不顧;即使讓天下人都非議他,非議使其名聲喪失,他也無動於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議和讚譽,對於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
因為他們對於人世間令我們困惑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都已豁然了悟,因而獲得了內心徹底的自在和祥和,他們變得無私,甚至無懼於死亡,人類史上的聖賢,諸如老子、莊子、耶穌、釋迦摩尼佛都是這種人。
已經準備好退休的靈魂,快要沒有欲望了,傳統的成功對他們已了無意義,物質對他們而言,也不再重要了,他們會變得從容和善,處變不驚,只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幫助這個世界,能度化無量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