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把90後稱為垮掉的一代,在他們眼裡,90後就像永遠也長不大的小孩,嬌氣,很敗家,什麼都不會做,還又拽又不聽話……但在2020庚子鼠年伊始,一場來勢兇猛的疫情席捲神州大地時,被誤認為垮掉的一代,卻在關鍵時刻,主動擔當,逆行在疫情一線,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群人、一代人。不論之前90後、00後的負面評價有多少,我想說,今天的我們都在如野草般積極地向上生長,都在如夸父逐日般努力奔跑,致力於成長為奔湧的「後浪」。
01曾經不知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我們,在迷茫自己能幹什麼
在《因為痛,所以叫青春》一書中,寫道:我們二十出頭的年紀,雖然已被社會認定未成年人,但剝去表面的成熟,我們並未做好由裡到外變成成年人的準備。在家裡,我們大多數看到的是父母愁眉滿面,擔心著什麼生活技能都沒有的我們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害怕我們成為「loser」。而我們自己,少年時是不食人間愁滋味,等踏入社會,方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被上司批評的委屈與不甘,被同事奚落的自卑與孤獨,被背鍋的憤懣與委屈,被孤立的尷尬與無助……成長的煩惱與陣痛,讓我們迫切想要成長,成長為擁有話語主導權的「boss」,但卻發現向上生長好難,我們開始拷問自己,自己是誰?自己能幹什麼?
第一次在《向上生長》一書中,了解到熱力學第二定律,即一個孤立的系統不持續輸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條,通俗地講,就是說如果你一直都很安逸的生活,每天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抖音短視頻、逛逛淘寶,沒有什麼煩惱和憂愁,那麼你就是在走下坡路。就像《向上生長》書中所說的「很多人經常的表現是30歲之後就死了」,因為不再接受新的能量輸入,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戰,僅僅依賴過往存量的知識儲備,導致能量越來越少,變為灰燼,最終就會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所淘汰。
因此,當我們想要如野草般瘋狂生長時,我們發現生活很苟且、人艱難拆,我們就開始迷茫,開始反問自己,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到底能幹什麼呢?
02短暫迷惘頹廢過後,我們終于堅定信念,還是要向上生長
「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為看不清,因為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尤其是在踏入社會以後,離開一直庇護我們的家庭、學校,開始獨自一人直面人生的風霜雨雪,我們就會經歷一個迷茫期、頹廢期,是繼續艱難地往上生長,追求夢想,儘管看不到引航夢想的燈光;還是像水往低處流一般順應熱力學第二定律,隨波逐流,夢想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我們總會發現,生活的周圍總有些比你優秀、比你聰明、現狀比你好的人起得比你還早、做得比你還多,看著累得比誰都慘,但他們的努力終究換來了成功之花的明豔,而後腳不停歇,持續地以他們的方式去實現他們的價值。
大學畢業後,我們還會發現,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有的在朋友圈做代購,有的工作後又回去考研,有的放棄「鐵飯碗」自己去創業,有的在工作閒暇之餘培養並進階自己的特長,當然也有上班無精打採打卡、下班打打遊戲虛度光陰者,成家立業後不甘圍著家庭團團轉的滿腹牢騷卻無力改變者……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在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我很感動生活在我周圍的這群年輕人,他們選擇的逆行,讓我們更加感慨什麼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什麼是「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什麼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道義……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都是小小的一束光,我們光明了,中國才不會黑暗;我們都是細細的一根蠟燭,我們付出了,中國才會發出更耀眼的光芒。因此,我們還是要堅定信念,整裝再出發,向上生長。
03處在最好時代的我們,要如何成為奔湧的「後浪」
當我們弄懂熱力學第二定律後,我們發現,我們要持續不斷地得到能量輸入,就必須要接受到新的信息,而得到新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學習和實踐。
如今,在碎片化閱讀大肆橫行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真學、深學、常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萬事開頭難,我們還沒坐下來打開書,可能就被一個電話喊走了,被一個誘惑拖走了等等,但學會時間管理,每天為自己定下一個最容易實現的讀書目標,比如每天用刷抖音的二分之一時間用來讀書,只要開始能堅持一天,就能堅持第二天、第三天。學習最主要還是依靠堅持堅持再堅持。
「舞臺再大,自己不上臺,就永遠是個觀眾;平臺再好,自己不參與,就永遠是個局外人。」我們要成為奔湧的「後浪」,最主要的還是把我們的所知所學投入到實踐中去,讓實踐來見證我們對這個美好時代所付諸的努力,讓這個世界因我們的行動變得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