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依然會回到彼此的身邊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富春江,江水清澈碧綠,兩岸青山連綿不絕,蜿蜒環抱,遠近山巒,倒映在綠波之中,時隱時現,江中白帆點點,景致很好,真像一幅美麗的山水彩畫,一年四季,富有詩意和春天的氣息,所以人們稱它為富春江。富陽置縣始於秦始皇,原為富春縣,包括今桐廬、建德、淳安,因富春江橫貫境內而得名,晉孝武帝以鄭太后名春,改春為陽,遂稱富陽縣。富春江山水秀麗,名勝古蹟羅列其中,向為人們所流連遊覽。鸛山在縣城東百餘步,一峰高聳,橫截大江,因三國時孫氏曾於山頂建道觀而得名。這裡風景獨好,登主峰可俯瞰富陽全城及四周沃野,飽覽江南四時景色。山上古木參天,四季百花爭豔。
山腰新建的「春江第一樓」更是優雅別致,坐在這裡口飲香茶,憑欄遠眺,江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生趣盎然。距縣城十五裡有陽平山,相傳為三國孫氏祖先所葬之地。陵墓早已傾圯,現在只留下一堆亂石和荒土,任人憑弔。七裡瀧上的釣臺,是漢朝名士嚴子陵隱居和垂釣的地方,那裡是富春江景色的縮影,凡是遊富春江的人,都要來此一睹為快。富春江又是一條富饒的江河,江裡水產豐富,最著名的要數稀有的鰣魚。這裡所產的鰣魚,每年清明時節開始自杭州灣鱉子門逆水洄遊,至嚴子陵釣臺附近產卵後,即淌遊返。鰣魚肉質細膩,鮮嫩肥美,素為人們視作珍餚。
古傳若待鰣魚自釣臺淌回,則目紅肉老,故每年清明以後,漁民即競相捕獲。沿江兩岸,盛產茶葉、水果、鮮筍、蠶繭等土特產品。坑邊紙尤為富陽的特產。富陽產茶,歷史悠久。《吳志韋曜傳》中記載,吳王孫皓常常舉行宴會,每次宴會都要求每人飲酒七升,眾人常喝得酩酊大醉。韋曜酒量很小,引以為憂,孫皓曾經秘密賜他茶湯以代酒飲,這就是三國時以茶代酒的故事。據傳,當時吳國皇室所用的茶葉,也有吳王的家鄉富陽所產的,如能考據信實,那麼,富陽產茶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富陽山所產的茶葉,素以湯濃、味醇、色翠而著稱,品質優異。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初次起義失敗後,曾逃到富陽安頂山的大西庵裡,二位道人用山茶招待他,朱元璋喝過以後精神大振,連贊茶味奇佳。後來他在南京登基以後,便下旨將安頂茶列為皇室貢品。明朝地方志記載,富陽芽茶列為貢品。自從封建帝王建立貢物制度以來,不知道有多少百姓遭了殃。由於富陽的茶和鰣魚都屬於名產,歷代都作為貢品,百姓所受的苦難更為深重,因此百姓對茶、魚二物都時常抱怨。明朝正德末年(15061521年),浙江有個鎮守太監,名叫王堂,此人對上阿諛奉承,對下怙勢害人,對富陽的茶葉、鮮筍、鰣魚等特產,種種都要勒辦,弄得民不聊生。
但在舊社會,農民多視茶葉為副業,選擇有利的地形,隨意栽種,很少有大規模的栽培。以前的老茶園,大概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叫山茶,農民在附近山坡,利用不太陡峻的斜坡,採用等高開闢為茶地,而茶叢層層相接,秩序井然。向陽的坡地,茶樹生長茂盛,枝幹挺秀,樹勢高大,陰坡的茶樹較為矮小。茶地四周,農民往往種植蔥蘢的林蔭,藉以遮蔽炎陽,調節氣候,使土壤保持溼潮。第二種叫谷茶,兩山之間,夾而成谷,農民把它開闢為茶地。那裡的地塊比較陰涼,土質肥沃,而且山谷之間,曉霧咪蒙,茶樹得到滋潤,夏秋少雨季節也不致受到大的乾旱影響,茶肥葉厚,葉綠素豐富,茶的滋味優良。
第三種叫園茶,農民在近村舍較平坦的地方開闢茶園,四周種植木槿杞柳等作為籬笆,管理方便,產量豐富,但質量不及山茶、谷茶之美。第四種叫塍茶,也稱坎邊茶。山區多梯田,農民也有在田塍邊栽茶,茶為多年生灌木,屬深根作物,田塍邊栽茶,既可加固梯壁,又可利用它增加茶葉收益,真是一舉兩得。這在浙江其他山區也很常見。塍茶植株高大,有的高達兩三米,主莖有人的手臂那樣粗,年收幹茶三五斤,這種茶葉芽粗葉壯,經泡耐飲。此外,在懸崖深壑間,也往往生長有少數茶株,這種野生茶樹沒有人工培育,任其自然生長,茶潔香高,識者多以高價求購。
富陽山的茶葉,品質最優勝的,要數裡山的大嶺檔、田雞坪、氈帽山,以及漁山的大西庵、禹王殿、石牛山等處,尤以安頂村的田雞坪所產的為佳品。這裡出產的茶葉叫作江南裡山雲霧茶,素有「十裡茶香」的美稱。安頂村又稱巖頂村,位於巖頂山上,因此這裡所產的茶葉,歷史上叫做富陽巖頂茶。每年到了穀雨前後,富陽山區茶芽競發,正是「插得秧來茶已老,採得茶來秧又黃」的農事方殷季節,但是茶季一到,家家戶戶不論男女老少,成群結隊,身背茶籃,手提飯包,紛紛上山採茶。這時山歌高唱,笑語頻傳,展示了一幅農家樂畫面。
巖頂茶區的農民,古有「採三茶,犯天罵」的農諺,因小農經濟生產,茶園培育管理粗放,如採摘秋茶,有礙來年春茶生長,因此,過去一年只採春茶和夏茶,不習慣採摘秋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至一芽三葉初展,採摘精細,大小勻齊,不帶魚葉、老梗。巖頂茶屬炒青類,上等茶葉仍用傳統工藝製作,製作方法:先是炒青(殺青),如摘來鮮葉有露水、雨水,須攤置稍幹後方可付炒。炒青鍋溫宜高,投葉量約半斤,殺青完全用手敏捷拋炒(浙江手工殺青三大方法:裡山拋殺、泰順揚抖殺、前崗悶殺),炒至葉片柔軟為度,揉捻,炒青葉起鍋後,用蒲扇扇之稍,置於竹簾上,用雙手團團搓揉,解塊復揉,待揉出茶汁,葉形緊捲成條為止;
攤涼,揉捻葉鬆散在笸籃內,再用蒲扇扇涼,使葉體水分蒸發,保持色澤之翠豔;炒幹,攤葉復置鍋中炒幹,火溫不宜太高,翻滾拋炒,此時仍用蒲扇扇去水氣,保持清湯綠葉,炒至八成幹時,火溫減緩,手勢宜輕,溫鍋細摸,炒至茶色綠中透翠,稍帶白霜,用手捏茶條即成粉末時,表示已達到乾燥的程度。巖頂茶的品質特徵:條索緊實,大小勻齊,色澤綠翠,液色嫩綠微黃,清澈,滋味醇厚,飲之香沁心脾,精神爽快,衝泡三次,仍有可口茶味。巖頂茶不但為「杭綠」茶中的優質原料,也為浙江名茶,自古以來在市場上負有盛名。富陽山是萬寶山,江裡魚兒翻銀波,江岸稻浪金燦燦,梯坎層層上崖端,巖頂茶香飄雲間。
參考資料
·《吳志韋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