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重慶市出臺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工作方案,其中與「執行合同」有關的目標任務涉及人民法院審判執行工作方方面面。記者從市有關部門獲悉,目前全市法院大力推行訴訟電子化,通過手機APP、電腦等方式網上辦公,既提高了效率,又方便了辦事群眾。
「執行合同」這一提法來自於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該報告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對營商環境評估影響最大的評估體系。《重慶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工作方案》中的「執行合同」,主要關注人民法院在「壓減解決商業糾紛的耗時」「降低解決商業糾紛的費用」「優化司法程序質量指數」三個方面的工作實績。
我市法院系統大力推行網上無紙化立案。當事人可通過電腦、手機網上立案、繳費,全程無需提供紙質訴狀,並實現票據電子化。2020年6月市高法院第二次隨機電話回訪,90%的律師反映該制度得到實施。
同時推行生效判決確認書自動生成及查詢,推動生效案件免開紙質生效證明,在審判管理系統設置「案件生效時間」信息點,法律文書生效後由承辦法官在系統錄入確認即可。當事人申請執行不需再向法院申請開具紙質生效證明書,由法官或當事人查詢自動生成的生效判決確認書,減少了申請執行環節,壓縮了執行耗時。
嚴格管理延長審限和延期開庭,制定全市法院延期開庭辦法,審限屆滿提前預警、規範延長審限批准流程、對超審限案件進行審務督察。在審判管理系統中設置休庭和延期審理管理模塊,以技術手段促進規範管理,減少開庭次數、壓縮解決糾紛時間。簡易程序平均開庭1.2次,普通程序平均開庭1.3次,50%以上案件開庭次數未超過2次。
全面推行訴訟電子化,通過電子送達提升效率,開發送達平臺,以電子化方式送達法律文書,無需以額外方式確認送達成功。推廣電子訴訟,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手機APP等方式,實現立案、繳費、送達、調解、開庭全流程在線辦理。2019年5月1日-2020年4月30日期間,有效電子送達26.9萬次,網上成功立案20.6萬件,線上調解9.8萬件次,網上開庭1045次。
全市法院還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司法評估指數體系,構建以公正裁判、平等保護、司法效率、司法便民及透明廉潔五項一級指標,64項四級指標為主要內容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評估指數體系。通過指數體系「指揮棒」,助推優化營商環境各項舉措及時出臺並全面落實。「執行合同」出臺制度17項、新建網際網路平臺4個,「執行合同」相關做法被國務院職轉辦肯定推介。
目前,我市一些區縣法院的經驗做法已得到肯定。例如自貿區法院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庭前會議,利用庭前會議提前梳理案件爭議焦點、證據情況,並針對性進行繁簡分流,以減少開庭次數,縮短解紛耗時。渝中區法院致力建設符合城市治理特色的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做優訴訟服務,升級改造訴訟服務中心,打造「智慧訴服」,網上無紙立案、遠程跨域立案、訴狀自動生成、風險智能評估,方便群眾訴訟。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