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即便歲月腐化了軀殼化為一抔黃土,連石碑上的文字都已經變得斑駁,但那些雋永有味的文字仍流淌在我們的心間,隔著時空,再次回味咂摸著這位與眾不同的名士。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是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崇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張岱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快園道古》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
張岱在風花雪月、山水園林、亭臺樓榭、花鳥魚蟲、文房四寶、書畫絲竹、飲食茶道、古玩珍異、戲曲雜耍、博弈遊冶之中,著意營造賞心悅目、休閒遣興的藝術品味,在玩賞流連中獲得生活的意趣和藝術的詩情,放浪形骸,恣意歡謔,自稱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時文不成,學仙學佛,學種地,皆不成。時人呼為廢物、敗家子、蠢秀才、瞌睡漢,到老了,一言以總之,呼之曰:死老鬼!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自小被舅父誇為「今之江淹」。早年間生活優裕,居住在杭州。明朝亡了之後,便避居剡溪山,披髮著書,不仕清廷,講一腔悲憤之情悉注於文字之中,窮愁潦倒堅持著述。
其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
他喜遊歷山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
懂音樂,能彈琴制曲;
善品茗,茶道功夫頗深;
好收藏,具備非凡的鑑賞水平;
精戲曲,編導評論追求至善至美。
待其晚年,自己給自己寫了篇墓志銘,算是給自己蓋棺論定,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
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紈絝子弟的奢靡之舉,張岱玩的比誰都嗨,晚明名士的狂狷之性,張岱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在繁華之後,卻是無盡的蒼涼,家國不在,人何以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