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關注師德崇高性問題時,師德的底線問題就已經在討論之中了。「底線師德」具有具體、下限、操作性強、可變動等特點,它與「崇高師德」分別把持著師德體系的「下邊界」和「上邊界」。教師職業道德需要底線,這是師德體系發揮職業性功能的前提和基礎。教師的職業生活需要底線師德予以保證,以確保教師能夠在倫理上達到起碼的要求。
從目前情況看,「底線師德」似乎是人們正在極力呼籲和爭取的東西,但在現實中,說「底線師德」是個實存物絲毫不會錯。在現實問題上,人們習慣於使用內心的一套約定俗成的潛在評判標準去衡量教師的職業生活和職業道德。這套潛在評判標準相對教育領域所倡導的、規範化的師德標準而言,具有道德評價的優先性,而且往往與法制標準結合起來使用,顯現出得天獨厚的底線特徵。所以,人們能夠觀點一致地區分出哪些現象是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哪些現象是遵從教師職業道德的。存在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隱性師德標準並不是偶然現象,它是自古以來就強調道統、強調「學而優則仕」的中國社會重視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不過,在當代多元化發展的中國社會,它自覺或不自覺地引發了兩種趨勢:一是基於對底線師德的極力擁護,出現了對儒家師德標準的反抗;二是師德的底線出現「下移」傾向,從而導致人們在評價師德的態度和標準上出現了混亂。
(一)對儒家師德標準的反抗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堅守的是儒家關於「經師」和「人師」的教師標準。教師不僅要「恆其教事」,而且負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務,必須在實際行動和道德行為上能做學生的榜樣,就如王夫之所言,「立教有本,躬行為起化之原;謹教有術,正道為漸摩之益」。毋庸置疑,儒家的師德標準在中國的教育發展中始終處在根基的位置。然而當前,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有觀點認為,過去談師德的種種聖人標準,遵循的是儒家道統的思想,在今天的社會是不支持的。如我國臺灣學者但昭偉曾撰文呼籲,應解除教師身上的傳統道德枷鎖。
「我認為當老師的既然『無力』承擔社會對他們高規格的期許,基於可行性的考量,社會就『不應』對他們有那麼高的期許;老師就應和其他人士一樣,接受同一套道德規範的約束,而不是去承受一套比較高規格的道德要求。而假如我的論證有理,老師去『合法』的風月場所(如有人陪酒的場合,或有人伴舞的舞廳),就不應受社會大眾的側目,任何法律也不得在這方面來約束老師。他旗幟鮮明地坦言自己的立場:第一,以儒家為基調的日常道德要求相當高遠,而有許多人在道德上的機運可能不夠好,他們道德稟賦和道德資本的累積不足以讓他們來符應高規格的道德要求,所以儒家道德觀不能作為日常生活的行動及思維準則;因為許多人無力履行那樣的道德要求,所以儒家道德觀僅能作為文化理想。第二,一套太高遠的道德要求可能會產生某些嚴重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為了避免這些副作用,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我們最好還是不要採行一套高遠的道德要求。第三,老師在學校中所應落實的道德規範不應該是以儒家為基調的日常道德要求;不僅如此,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們教育學生的任務僅限於上班時間,在非上班時間,他並沒有擔負教育學生的義務。」
這些觀點表達了拋棄儒家教師標準的強烈願望,在中國內地也有一定的市場。對於這一論調,我們應當採取實事求是的歷史和現實的批判態度。客觀地說,中國古代的師德觀念,尤其是儒家對教師的要求,確實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聖人化」傾向,上文中反對儒家師德標準的聲音也正是緊緊抓住儒家的道德要求規格過高這一點展開抨擊的。在我們看來,首先這種抨擊否定了教師職業道德在崇高性方面的需要,它傾向於建立一套實用的日常道德規範,希望以此對教師的行為做出具體的約束,也就是說,僅僅關注底線師德問題。我們認為,否定師德崇高性有悖教育的真義。對於教師而言,「向善性」是神聖的教育使命做出的本質規定,任何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都不應當摒棄師德在崇高性方面的追求。其次應當看到,當前一些社會研究領域對儒家思想的抨擊存在一個「誤讀」的問題。從「儒家思想的觀點表達」到「人們對這些觀點的意義領會」,有一個客觀見之於主觀的再解釋過程。很多時候,是人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將儒家原本樸素的思想觀點推向了虛泛的高度。而事實上,儒家的許多關於師德的思想都是非常精闢且有現實針對性的。如孔子曾對教師道德做過多方面的論述,並形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第個教師道德體系,其內容包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知過即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又如西漢初年的教育家韓嬰在他的《韓詩外傳》卷五中說:「智如泉湧,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這些要求道出了師德的關鍵要素,概括了教師職業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就儒家倡導的尊師重道,要求教師「行可以為表儀」,擁有較高的道德標準本身而言,也未必一定沒有其合理性。
至於具體到當前社會應該怎樣去發展、細化和使用這些原則,則需要結合時代的特定要求。目前我們把師德標準定高了,沒有考慮太多師德發展的現實需要,僅僅止於用原則性的思想觀點去指導具體的教師實踐,缺少現實指向的行為規範和行動細則.這些不足主要是由我們當前的師德工作沒有開展好造成的,不能將責任全都追加到傳統儒家思想上。當前的中國社會仍舊是一個備受儒家文化恩澤的「儒文化」社會,儒家思想深深紮根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之中。對於中國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我們應當繼續保有尊重和感恩的情懷,應當充分理解和發展博大精深的儒家傳統文化,既要看到儒家師德崇高性又要照顧到時代發展的師德需求,著力於崇高師德和底線師德的有機結合。
(二)師德底線出現「下移」傾向
首先應當認識到,師德底線出現下移發生在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當前社會的道德底線正在發生著下移,「我們不再談性色變;奈保爾說『我感謝妓女』之後,諾貝爾文學獎照樣是他的,大家照樣買他的書;拾到東西交還時獲得回報已成法律明文規定;見義勇為仍然提倡,但更多人把撥打『110』視為正確做法;為了更高的薪水而頻繁跳槽成了正常現象;行為藝術在人體上大做文章,仍能引得藝術評論家關注;下半身寫作和廣告的性噱頭漸成一種潮流;節儉不再被視為美德,從政府到傳媒都在提倡消費;購買盜版碟與盜版書成為大眾心照不宣的消費行為,有人指責售假者,無人指責消費者;電視真人秀節目故意設置鈎心鬥角的遊戲,而綜藝主持人也以捉弄明星嘉賓為樂」。在這種社會整體道德發生多方位下移的情形下,人們內心的那些關於師德的潛在評價標準也在悄然無聲地發生著改變。當前社會對於「有償家教」的態度轉換就是一個典型表現。過去,「有償家教」一直處在社會的消極評價之中,被不同程度地視為是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但根據新近頒布的政策,「有償家教」被社會和學校有條件地予以接納。在許多省市地區出臺的政策中,教師參與「有償家教」以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為邊界。在「有償家教」問題上,師德的底線下移了。
師德底線下移現象還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名師跑點講學、教師追求時尚消費等,對於這些變化,人們不應做過多道德上的辨別和判斷,而應當看到社會環境的變化和人性尺度的調整。師德底線下移帶給師德發展最重要的思考應當是,如何在師德建設工作中辨別出哪些道德因素應當歸結到職業範疇中來?哪些道德因素適宜做教師職業道德上的判斷?哪些道德因素能夠歸於底線道德的範疇加以規範和細則方面的約束?.通過對這樣一些問題的思考和追問確保師德之「底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師德底線出現下移,這一新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正處在大跨度地發展和進步中。前進的步子邁大了,勢必會讓宏觀的社會發展和微觀的師德建設都遭遇「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景。對於師德建設而言,一方面要牢固樹立崇高師德與底線師德相結合的思想,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關注不斷變動的師德底線問題,努力讓師德底線劃定在儘可能精準的位置上。
目前在教育現實中廣泛存在的問題、矛盾以及困惑,反映出我們的師德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滿足社會、教育以及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師德建設工作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努力和突破。師德發展在當代中國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對此,我們應當從社會環境和師德工作本身兩個方面同時行動,將崇高師德與底線師德進行有機整合,公正評價和對待儒家傳統的師德思想,從容應對當前師德底線下移的新狀況。做到既尊重師德的高層次需要,又注重底線師德的合理性與貫徹落實,努力將師德建設推向專業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