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師德對我國當代教育的啟示

2020-12-15 騰訊網

  本文約36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本文摘要: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師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在文明與文化的傳播中做出巨大貢獻。人們常把教師比作「蠟燭」「人梯」「春蠶」,以頌揚其燃燒自己、成就他人,甘當墊腳石的奉獻精神,而師德是教師這一職業的靈魂,是教育領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它是教師的職業操守,是作為一名教師的立身之本,宛如醫德對醫生的重要性。

  縱觀幾千年積累的中國文明,無論是古代的「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還是近代教育理論,許多著述融入了對師德的研究,雖分散如星星之火,但卻字字珠璣,言簡意賅,指引著當代教育教學,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一、有教無類,心存天下,追求為學為師的真諦

  《大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師德觀和教育觀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在說明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向新,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教師作為教育的重要主體,師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主張無論其地位差異,在貧富、長幼、華夷、智愚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都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種思想強調的就是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我國建立公正法制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當代社會,我們時常看到、聽到自主招生中存在「小動作」,達官顯貴的子女在學校受到特殊照顧和重點培養,殘疾學生受到歧視,招生面試時以貌取人,以家庭背景取人等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就應尊重我國「有教無類」的傳統師德觀,捍衛教育的公平正義,保障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平等。

  傳統的師德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教育和引導著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引導著當時讀書人的價值觀和追求,湧現出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說:「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這就是鮮明的寫照。

  表述傳統師德觀點的文章很多,古人讀書治學的思想、為學為師的準則,對我們在今日之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二、博物洽聞,學以致用,探索教育教學之道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記住所學知識,學習而永遠不知道滿足,教育人而不知道疲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從典籍文獻、行為規範、對人忠誠、講究信用四個方面教導學生。而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不斷學習和進取,教導學生而不辭辛苦。

  在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得很快,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共享經濟、工業4.0等新概念、新技術不斷出現,教師所擁有的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需要更新換代,使得知識儲備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教書育人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博物洽聞,不僅能「專」,更能「博」,豐富自身見聞,做到學以致用、敬業樂群。

  同時,教育學生還需要有耐心,「誨人不倦」飽含著師德修養,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對比較難的知識點。一個教師,當工作多年以後,可能會出現職業倦怠,不再有工作激情,但仍需要用誨人不倦來激勵自己,保持對工作的責任心,認識到自身的光榮使命,教學生以典籍、規範、忠誠、信用。

  傳統典籍中富含以身作則的思想。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荀子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意在說明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定方向、打基礎、塑品行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時期,模仿能力很強,教師和家長往往是孩子最為重要的模仿對象、參考對象。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其一言一行、言談舉止無不具有外部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品德、為人處世。教育要通過「身教」來完成知識和善的傳達。例如,寒冷的冬季,溫暖的被窩遠比早起到教室晨讀更有吸引力,晚上在家追電視劇遠比披著月光在教室上晚自習要舒服,倘若教師和學生一樣早早地來到教室,甚至比學生還早到幾分鐘,晚上比學生走得還晚,學生則會對教師肅然起敬。

  教師尚且能夠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身作則,披星戴月,而自己作為受教育者,有何理由不保持殷殷向學、勤奮向上之心?這只是師德影響力的一個縮影,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長期、全方位的。

  傳統典籍中富含師道尊嚴、嚴謹治學的思想。古語有云「嚴師出高徒」,「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也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期都強調治學的嚴謹性,尤其是科舉制出現以後,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入仕機會,師者不可謂不嚴,弟子不可謂不拼。寒窗苦讀十餘年,往往才能求得功名。

  在清代,即使是皇子,也得很早起床,勤學苦練,以獲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甚至可以說,「嚴」是整個封建社會教育的總色調。封建等級制下,嚴師培養下的弟子往往才有機會在鄉試、會試、殿試等層層選拔中拔得頭籌。雖然封建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不得不承認,嚴苛的封建治學觀念,為我國古代人才選拔、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起到很大的作用。

  傳統典籍中富含因材施教的思想。墨子對弟子有不同的要求,「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成也」。孟子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類似的表述還有很多,都意在說明教育活動需要根據人的特點而開展,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策略,教會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知識。

  一個孩子儘管文化課成績很差,但他的體育課成績突出,或許已具備高水平運動員的潛在資質;一個學生邏輯運算類學科成績不高,但他的語言文字水平很高,想像力豐富,或許將來能成為一名作家……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具備自身的閃光點,教師要善於觀察和發現,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優勢與特長,引導學生揚長避短,補齊短板,當好學生的「伯樂」,讓其天賦和特長得以培養和發揮。

  發展到近現代社會,20世紀20年代,歷史學家、教育家何炳松在《我國教育的牆和我的拆牆主義》一文中提出著名的「拆牆主義」,師生平等,民主、開放、自由的師德教育觀躍然紙上。他指出,一是拆除學校的牆,從學校教育擴展到社會教育;二是拆除教室的牆,主張學生要有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工作實踐能力;三是拆除講臺的牆,主張教師進行啟發式教授,指導學生進行思想探討。

  何炳松提倡社會教育,提倡課外活動,反對把教育狹隘地理解為學校教育,把學校教育認為成只是教室上課,把教室教育又等同於教師在講臺上進行填鴨式灌輸。他的拆牆主義觀點中蘊含著他的師德觀和教學方法論,堅持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多元化,重視發揮社會教育功能,主張在實踐中學習。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辦好圖書館、博物館、講演所,同樣是教育的形式。這種民主、開放、自由的辦學和教育理念具有先進性,今天的教育教學其實仍可參考何炳松的教育觀。

  三、與時俱進,群策群力,繼承並發展傳統師德之精髓

  時代發展到今天,為了培養具備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人才,從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需要對傳統師德觀做好繼承與發展。

  傳統師德觀內涵豐富,當代教師尤其需要繼承嚴謹治學、有教無類、率先垂範、因材施教、亦師亦友等先進觀念,從傳統師德中汲取營養,做到古為今用。同時,應結合信息社會、網際網路社會、全球文明交融等新特點,對傳統師德觀進行豐富與發展。

  繼承與發展傳統師德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整個社會不斷完善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體制機制,從政策、法律層面建立起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為師德傳承營造良好環境。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有對教育教學的敬畏之心,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是一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職業,值得用青春與汗水去捍衛和堅守。尊師重教,樂於從教,應成為廣大教師的行為準則。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學術修養,尤其要多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國學經典中汲取營養,並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將傳統師德融入教學,內化到日常行動中,以自己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相對照。

  第三,保持對新時代、新元素的敏感性,運用多媒體、新科技手段開展教學,保持兼容並蓄的胸襟,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外國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做到洋為中用。

  第四,倡導「愛」的教育,尊重學生,愛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己,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為學生而奉獻。

  今天,當我們推崇傳統師德對為學為師的影響時,還能清晰地看到古人立身之道、育人之法。繼承和發揚傳統師德,從傳統中汲取營養,與時俱進,讓教師這一職業在今天依然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文化傳承的精神使者。

  作者單位|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

  文章來源丨《中國教師》雜誌2018年第3期

  圖片來源丨網絡

  本期編輯丨孫建輝

相關焦點

  • 傳統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蕭  寒  程龍偉古代書院作為我國傳統人文文化、儒家教育的典範,秉承儒家「以仁德為本為先」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 李敏、檀傳寶:師德崇高性與底線師德 | 當代公共事務的倫理聚焦
    存在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隱性師德標準並不是偶然現象,它是自古以來就強調道統、強調「學而優則仕」的中國社會重視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不過,在當代多元化發展的中國社會,它自覺或不自覺地引發了兩種趨勢:一是基於對底線師德的極力擁護,出現了對儒家師德標準的反抗;二是師德的底線出現「下移」傾向,從而導致人們在評價師德的態度和標準上出現了混亂。
  • 王國維早期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進一步印證了他教育思想的完整性、豐富性、實效性,對當代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意義。  「完全之人物」教育目的觀啟迪當代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教育實踐中,智育的發展能夠普遍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的重視,但是,如何平衡「德、智、體、美」這「四育」的發展,始終是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王國維「完全之人物」教育目的觀,對於今天的以智育發展為主線的功利教育來說,意義深刻。 一是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對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啟示
    關鍵詞:青年毛澤東;當代青年;成長成才;啟示 一、解讀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感受和學習一代偉人的成長成才歷程 (一)立志高遠,胸懷天下,關注國家興亡和民生疾苦。毛澤東生於湖南湘潭縣韶山村的普通農民家庭。 近些年出現了例如對蘋果手機的盲目追捧引發的盜搶欠貸甚至血案、寢室同學貧富差距引發心理畸形、小月月極品女、青年男女棄嬰事件、虐童虐老、違背倫理和師德淪陷等不良事件,暴露出當代社會奢侈拜金,缺乏社會公德心,對廣大青年的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 當代青年讀書不專注,科研和實踐應用能力不強,創新能力欠缺。
  • 學校教師師德師風教育專題黨課:立德樹人鑄師魂,不忘初心正師風
    教育興旺發達的根本在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成為強師興教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興國必先強師,強師應以立德為先。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過程中,加強師德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當下強教興國的重要抓手之一。
  • 民國新聞教育的理念、實踐設計與當代啟示
    在新聞教育的實踐設計方面,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在實踐平臺創辦、實踐課程開設、實踐教學設計、師資隊伍設計等方面開展了形式各異、富有成效的實踐設計,並對當下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民國新聞教育;新聞理論;新聞實踐 媒介技術的革新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裂變和進步,中國傳統新聞教育正面臨空前挑戰。
  • 《當代建築教育》創刊號首發
    編委寄語建築教育責任重大。願《當代建築教育》成為業界有影響力的媒體,成為廣大建築學師生的良師益友,更成為新時代建築教育的思想庫!——莊惟敏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慎思暢想,傳承創新。祝賀《當代建築教育》創刊!
  • 威海舉行「弘揚高尚師德師風 爭做當代最美教師」頒獎報告會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0日訊9月9日,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威海市教育局舉行「弘揚高尚師德師風 爭做當代最美教師」頒獎報告會。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為了人民」基層黨建教學點、華夏城生態和防空防災教育基地等25家單位分別被授予「威海市師德涵養基地」和「威海市教師實踐教育基地」。
  •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2019-09-12 來源:《光明日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教育體系
  • 小劇場京劇的啟示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小劇場京劇的啟示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2020-12-02 10:29:57   京劇如何與當代無縫銜接
  • 建設和諧校園——幸福中學2020年師德師風教育大會
    8月29日上午8:30,安陽市幸福中學全體教職工集聚在學校大會議室,召開本學期師德師風教育大會。今年是我國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年,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自覺規範職業行為,此次會議上各位校長以師德師風為核心進行重要講話,傳達市教育局近年來關於規範教師教學行為的規定。
  • ...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2月3日,慶陽職業技術學院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在學院多媒體報告廳舉行,院黨委成員、全體教職工260餘人參會。院長張武德主持會議。會上,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曹強、白旭寧分別宣讀了《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方案》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組織人事處處長王婕帶領全體教職工面向國旗,莊嚴宣誓;教師代表唐愷翼進行了表態發言。黨委書記徐李平作動員講話。
  • 苟晶案啟示:社會風氣敗壞從不講師德開始,那就從重建師德開始
    山東苟晶被班主任女兒冒名頂替,該邱姓教師曾是山東高級教師、多次榮獲城區十佳班主任、優秀教師獎,一度還是電視臺多次報導的模範;而苟晶只是曝出的242起不幸頂替案之一……所謂師德即教師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生影響。
  • 五四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對青年的啟示
    五四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對青年的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五四愛國主義運動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仍激勵著中國青年去爭取實現祖國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 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
  • 慶陽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月3日,慶陽職業技術學院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在學院多媒體報告廳舉行,院黨委成員、全體教職工260餘人參會。院長張武德主持會議。會上,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曹強、白旭寧分別宣讀了《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方案》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施方案》;組織人事處處長王婕帶領全體教職工面向國旗,莊嚴宣誓;教師代表唐愷翼進行了表態發言。黨委書記徐李平作動員講話。
  • 以高尚師德為美好教育代言
    但這並不能反映我國中小學專任教師的基本面,不該無限放大,由此得出不負責任的結論。實際上,我國教育主管部門歷來十分重視師德建設。前幾天,教育部就公開曝光了8起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均違反了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例如,山西省太原市知達常青藤中學校教師李某某組織有償補課;江西省撫州市南豐一中教師徐某某體罰學生問題。目前,涉事教師和相關責任人已受到嚴肅處理。
  • 全國第七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召開
    他認為,為了進一步推進全國的師德師風建設,應當遵循 「高位引領、底線管控、權益保護、師道尊嚴」這四個理念。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有著尊師重教的傳統。進入新時代,我們不僅要對教師提出高標準嚴要求,還要對學校、對學生和家長加強尊師的教育,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
  • 國際老年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及對我國的啟示
    國際老年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及對我國的啟示 ——基於福祉教育的視角 內容提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權運動的推動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老年人的受教育權、學習權不斷受到重視,老年教育作為踐行終身學習理念的重要手段以及保障老年人學習權的重要形式
  • 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
    歐洲、中亞和我國中原地區的經貿往來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  其二,在中亞和歐洲方向先後出現的兩大帝國,為打通東西方之路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帝國崛起,經過一系列戰爭成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奠定了東西方進一步交流的基礎。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徵,滅掉波斯阿赫門王朝之後,希臘將中亞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
  • 解讀 | 師德師風是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
    《總體方案》以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為抓手,圍繞教育評價改革的基本思路、具體措施、實施路徑等進行了系統闡釋,關注教育評價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教師評價方面,再次強調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師德師風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