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檢驗與反思是修正自己的前提

2020-12-15 柴巍老師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九: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最優秀的學生,活在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之間,被西方人奉為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開創了邏輯學、物理學、美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工作。歷史上傑出的人物大多都是混合體,涉獵的知識範圍都很廣博,不像現在這麼單一。

亞里斯多德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難以估量。他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徒弟,撲克牌中的梅花K,亞歷山大大帝,其所建立的帝國有500萬平方公裡,是當時面積最大的國家,亞歷山大向東打到了印度,要不是青藏高原擋著,說不定他還會打到中國來,埃及至今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港。

亞里斯多德不像他的老師柏拉圖那樣強調事物的抽象性概念,他認為這種觀念只能把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現實的世界在他看來就是最真實的世界。所以他所關心的是事物具體究竟是怎樣運作的,認為實踐是檢驗哲學最好的方法,這創造了後來西方以實驗科學為主來認識事物的基礎認識。

亞里斯多德

有人說他背棄了自己的老師,但亞里斯多德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這與東方文化強調的服從的觀念完全相反,因此科學的探究就是要長江後浪推前浪,還要把前浪打翻到岸邊上,不過尊師重道的概念還是要有的。

哲學概念是一種指導思想,是引發我們思考和檢驗的指南針。在驗證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保有懷疑的能力,大多數的哲學觀念都會受到時代背景和時代認知的局限以及哲學家本人的人生經歷所影響,不一定適用於現代,因此需要我們再檢驗、再反思、再運用。

對於我們暫時或者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暫時尊重共同認可的習俗或者把它暫時擱置起來,比如宇宙在奇點之前是什麼樣?宇宙因何發生大爆炸或者從未有過大爆炸?它到底有多大?宇宙之外是什麼?對於許多無法用科學考證的問題,與其對一個概念爭論的面紅耳赤,打的頭破血流,倒不如尊重彼此的選擇。

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都那麼難以統一,那就更不用說精神世界了,古往今來,無論多麼偉大的人,都無法做到統一所有人的思想,而且過去、現在未來也都不會出現。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在他們長大之後也會有不同的性格。

亞里斯多德帶給了我們兩塊重要的積木:檢驗與反思,它們是行為與思維的結合體。檢驗是從實驗的角度去檢查和驗證理念或者事物規律的正確性,是一種通過實操之後對理念和規律的確認行為;而反思是檢驗後的檢驗,可以產生修正性的行為,同時也可以開闊思路,產生延展,並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並創造出新的認識。

其實教育需要培養出的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應聲蟲,雖然學習的一部分是從模仿開始,猶如鸚鵡學舌,但如果缺乏了檢驗和反思,只能變成一隻記憶好並且會讀書的鸚鵡。

人類的發展是從創造工具開始的,讀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總結前人的經驗,然後發展創造出新的世界,創造才是是人類的第一發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是人類的第一驅動力一樣,不同的角度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

那麼我們要怎樣將這兩點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呢,從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講,十二歲之前主要是我前面講過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積木觀念、歸類的習慣和角色扮演能力的發展,十二歲左右就要開始培養檢驗和反思的能力。

有條件的要儘量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帶到現實中去實踐,因為現實的體驗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行為的記憶也比閱讀的記憶更加深刻,是我們掌握知識的一條捷徑。

十二歲左右就進入青春期,這是樹立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也是建立反思能力的黃金期,在這期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而富有成效的討論必不可少,在交流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耐性尤其重要,父母要儘量扮演一個引導者,引發孩子的反思能力,如果出現過激的爭辯,需要馬上停止,爭辯時不要每次都是父母獲勝,要讓孩子偶爾贏幾次,這有孩子利於自信的建立。

從工作和生活的角度來講,這是樹立嚴謹和科學態度的重要手段。古代當官的人,處理完當天的事務後,並不是馬上回家,而是來到追思堂,想想自己在今天處理事務的過程中,那些做得好?那些有問題?那些需要改進?對自己當天的行為和決策進行反思。

許多人匱乏對自己的反思,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等等方面,它所導致的影響是我們無法修正自己,重複著錯誤的模式而不自知,感覺自己的人生為什麼總是莫名其妙的出現問題,正如我們前面講過的,當問題的積木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論你願意與否,那個結果都會呈現在我們的人生中。

我們千萬不要做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因為實踐出真知,任何沒有通過實踐來驗證的理論都只是理論,如果掌握理論就可以通行無礙,那麼各個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都會成為最優秀的企業家,講兩性關係的老師就一定擁有最幸福的家庭,而天天看馬雲傳、賈伯斯傳就能讓你成為馬雲和賈伯斯嗎?你會這麼認為嗎?當然不會,因為時勢不同了,社會發展了,機會變化了。

所以我們需要結合理論去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反思,這樣才能形成修正和調整。我們可以把每天、每周或者每月的某一個時段規劃為自己的反思時段,因為重複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祝願大家都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形式邏輯學,前提與邏輯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主要一個以三段論的邏輯描述為主,所謂三段是指包含三個陳述,這三個陳述分別為,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我們可以用一個實例來考察。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實際上我們仔細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三段論並沒有做出任何新的結論,這個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裡,在大前提裡已經包含了最後的結論,只不過三段做了轉換,就是把小前提附屬給大前提,就如所有人都會死到蘇格拉底會死,並沒有產生新的結論,只不過其中運用了一個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將蘇格拉底是人,附屬給所有人都會死的所有人。
  • 哲學史:亞里斯多德拒絕了柏拉圖的一些觀點,並對柏拉圖進行批評
    我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智慧,破山中賊,破心中賊難,歷史的一些哲學思考的光輝,仍然是我們脫離蒙昧的最大憑籍,願我們能保持嚴謹和開放,跟著小編一起來重溫歷史的精彩。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史,希望我們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從而超越虛無與喧囂,安頓我們的心靈。由於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希臘思想達到了其頂峰。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
    關於這一點,課文的「主角」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Galilei)有過精闢的闡述,在《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中這樣寫道:  你難道懷疑如果亞里斯多德看到天空中的這些新發現,他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修改自己的著作,擁抱最理智的學說,並拋棄那些弱智到只會悲哀地墨守他說過的每一句話的人嗎?……是亞里斯多德的追隨者而非他本人將權威的皇冠強加給了他。
  • 臺灣地區修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方法》
    食品夥伴網訊  2018年9月20日,臺灣食藥署發布公告,修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方法》,並自即日起生效。     臺灣食藥署發布了6條公告,對以下物質的檢驗方法進行了修正:     1、聚甲基戊烯塑膠類之檢驗     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膠類之檢驗     3、以甲醛-三聚氰胺為合成原料之塑膠類之檢驗     4、以甲醛為合成原料之塑膠類之檢驗
  • 修正自己
    收穫須以方向、目標正確為前提。如果方向偏離,目標不明,即使「轉圈」忙碌也無濟於事,不僅沒有收穫,反而離失敗越近。     生活中,我們不能只關注做了多少工作,付出了多少努力;還要關注做出了多少成果,產生了多少效益。當工作取得進步時,要認真總結經驗,「打一仗進一步」;當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頓時,要積極查找教訓,及時轉變思路,大膽另闢蹊徑。隨時修正自己,就會不斷地創新和與時俱進。
  • 亞里斯多德沒有超越柏拉圖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哲學中善的理念》中,其分析的意圖在於確定二者之間共同的善。伽達默爾以自己對柏拉圖的理解來解釋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善的理念的批判並沒有超出柏拉圖哲學的範圍,並且這種批判恰恰說明了兩者哲學之間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所在。伽達默爾總結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分歧和共同的善之後,得出如下的結論:就把存在的問題建立在自然的存在者(physei onta)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eidos或數學—理念結構的普遍性上而言,亞里斯多德事實上批判了柏拉圖的學說。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起源
    今天,就來透過威爾·杜蘭特的平實的筆觸了解一下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創立過程。作者:威爾·杜蘭特摘自:《哲學的故事》編輯:哲思君轉載請註明: 轉自「哲思學意」 ID:InfinitePhilosophy亞里斯多德最為出眾的一點是他在幾乎沒有前人的基礎上,完全憑藉自己的敏銳思考開創了一門全新的學科——邏輯學。
  • 長知識:淺論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及其現實意義
    亞里斯多德作為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對幸福的問題不僅給予了經驗性的描述,而且還作出了規範性的界定。當下對亞里斯多德幸福觀的反思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亞里斯多德幸福概念的內涵幸福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時也是古希臘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範疇。亞里斯多德從三個方面界定幸福概念的內涵。
  • 桑德爾:亞里斯多德、孔子與道德教育——對黃勇教授的回應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勇的文章《關於美德的正義:儒家對桑德爾正義觀的修正》【注1】,義理豐贍幽深,將焦點從「作為美德之正義」轉向「依據美德之正義」。前者關注正義較之其他美德(比如「和諧」)的重要性,而後者闡述一種分配正義。黃勇教授正確地指出了我對後者的同情。
  • 鬍子悅:解讀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中的行動
    亞里斯多德關於行動概念的理論構建與其倫理學和政治學的理論主張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後世的經院哲學影響頗深。亞里斯多德的理論還是當代行動理論構建的理論淵源,這使得當代對於主體行動進行考察時,亞里斯多德哲學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參考部分。
  • 亞里斯多德人性論思想淺析
    文章試圖對亞里斯多德的人性論思想作初步探析。人性在於理性論在古希臘哲學家中,亞里斯多德對人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古希臘的人性理論中,可分為三個主要派別,即以普羅泰戈拉為代表的人性在於人的感性慾望的個性解放論;以德謨克裡特為代表的人的理性為人的本性,通過理性認識外界事物、指導自己行動的原子決定人性論;以柏拉圖為代表的人的理性為人的本性,人只有節制、排除欲望的幹擾,才可以達到絕對的普遍的善本性的理念決定人性論。
  • 我逍遙,我哲學——亞里斯多德
    後因馬其頓國王的力邀,給王子亞歷山大做了8年家庭教師,在亞歷山大繼位後,他回到雅典,創立了自己的學園——呂克昂學府,在那裡著書立學,講述學術,並對柏拉圖思想進行了批判。亞里斯多德的授課特點和中國的孔子較為相似,喜歡一邊和學生散步,一邊討論問題,所以他的學派也被人們稱為「逍遙派」。
  • 材料和結構,亞里斯多德習慣性地稱之為「物質」和「形式」
    關於亞里斯多德世界裡作為主要實在的中等尺寸的質料物體,我們還能再概括地說些什麼嗎?它們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它們在變化。不像柏拉圖的形式那樣永久、同一地存在著,亞里斯多德的實在大部分都是短暫的物項,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變化。
  • 亞里斯多德有關實體的幾種分法
    在這部篇幅短小的邏輯學著作中,亞里斯多德從謂詞邏輯的角度出發,秉承柏拉圖晚年學園邏輯分析的思路,對概念體系進行了嚴格的邏輯檢驗和分析,不僅按照謂述方式的不同對概念進行了科學的分類,而且還具體探討了每一類概念各自的謂述功能和彼此之間的差異,從而嚴格限定了各類概念的邏輯界限,形成了著名的範疇理論。
  • 生子當如 亞里斯多德
    精準計時是研究一切運動的前提。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衡量,亞裡斯多德 , 就像一個枯井中的又聾又瞎還感覺遲鈍的人,試圖描畫井外面那陽光明媚, 活色生香的花花世界。對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仍然充滿了懷念和敬仰,他曾經寫詩懷念他的老師:在眾人之中/他是惟一的也是最初/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作品裡/清楚而又明顯地指出/惟有善良才是幸福/這樣的人啊/如今已尋覓無處!給柏拉圖的輓歌中,他稱讚柏拉圖為「惡人無權讚美之人」。
  •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代師生,偉大傳承
    蘇格拉底之所以成為一名哲學家,就他自己而言,主要是由於他與詭辯家主張的論戰。公元前339年,他受控「腐化青年,傳入新神」,被判處死刑。這一不公正判決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悲劇性結局,雅典人民為憤懣所壓,轉而攻擊蘇格拉底與貴族派沆瀣一氣,攻擊他批判大眾信仰。
  • 《哲學的故事》之亞里斯多德第一講(上)
    用在亞里斯多德上,真的是恰如其分,因為剛才我說了,作為學者,作為老師,作為公眾人物,他都表現出了他自己的一個特色。 不是說你光看了這個醫書就行,你要不斷的去practice你要不斷的去行醫,不斷的去治病,不斷的去看各種各樣的病例,然後來修正自己對於一些疾病的認識,來去記錄一下什麼藥對於什麼病可能是有用的,他是一門基於觀察,基於實驗的學科。 剛才我講了兩個詞非常重要,一個詞叫做觀察observe,另外一個詞實驗experiment為什麼會講這兩個詞。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它就像柏拉圖的理念一樣,存在於對事物認識的根本之中,但它不是事物本身,不是事物的實體,卻與事物不可分割,準確的說,是與我們和事物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
  • 亞里斯多德
    沒錯,這句話是出自亞里斯多德,他是柏拉圖的學生。歷年教師招聘筆試中,教育學的發展部分這個知識點裡面的人物歷來是大家最頭疼的,主要原因還是知識體系沒有建立起來。而這個部分的知識點主要還是識記內容居多,那今天帶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與亞里斯多德相關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白雲鋒:保護規範理論反思與本土化修正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研究者對該理論進行了批判,但總體而言依然缺乏框架層面及我國本土實踐視角的系統反思,且多關注於「我國無法適用該理論」的「破」,而缺乏關於「我國應該實行怎樣的原告資格標準」的「立」。耶利內克對主觀權利的建構是從對自然法的揚棄、對法國客觀法認識的批判、對格貝爾抽象理念式分析的反思開始的。耶利內克認為國家是基於個體意志的「目的統一體」,是由自我創設的法律賦予的特殊集體人格人,公民則在與國家的關係中因為國家遵守的法律而取得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