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隆
1
先簡單說說疫情。
最近幾天,我沒怎麼點評疫情數據。是因為覺得疫情數據對投資已經完全沒有了參考價值。重複一下我前期的結論:疫情在確定離我們遠去。一個確定的事情,對投資是沒有意義的。
增量拐點,在2月8日就已明確出現。疑似與確診,兩大關鍵指標的絕對增數與相對增速,當日均已形成統計學裡經典意義的確認趨勢性拐點。增量,尤其疑似增量,是疫情拐點的最領先指標。它是源頭。它拐點,其他拐點就只是時間問題:
瞞報漏報並不影響拐點結論。
瞞報漏報,只是令觀察樣本數局限在了醫院收治能力範圍內。但只要數據的口徑始終一致,且數據連貫性未遭到破壞,則統計學邏輯就完全成立。之所以2月12日新增確診指標徹底失去了統計學上的參考意義,是因為湖北換帥後當日新增確診一日暴增14840例,破壞了數據口徑的一致性與連貫性。
總量拐點,則在2月10日出現。當日,最源頭的疑似總量連續兩日下降:
一般來說,總量拐點,滯後增量拐點。總量出現拐點,說明疫情拐點已確認成立。
該正兒八經操心經濟了。
2
現在還沒有權威總量數據揭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畢竟一季度還有一個半月才結束。
但從五個細分領先指標上,足以管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到底有多大:
1,截至2月11日,六大發電集團日均煤耗(你可粗略理解為發電量)37.2萬噸,不到去年同期的60%;
2,截至2月10日,春節後全國旅客發送量(你可粗略理解為節後返工人數)2.34億,較去年同期大幅萎縮八成;
3,支柱行業房地產。截至2月11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5.04萬平米,僅為去年同期的大概10%;
4,支柱行業汽車。2020年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69.9萬臺,同比大幅下滑21.5%,創自2005年乘聯會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且預期2月同比下滑會進一步超過30%;
5、就業。春節後的十天,除房地產行業象徵性增長0.2%,其餘所有行業對應屆生需求同比都大幅下降。其中汽車、廣告/傳媒行業的應屆生需求跌幅超過65%;
6、實體企業。清華、北大聯合調研了995家中小企業對此次疫情的評估與看法。這個樣本數不算太大,但已完全具備統計學參考價值:
(1),受肺炎影響,帳上現金能支撐多久?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34%)回答只能撐一個月。回答能撐兩個月的,33.1%。這意味著,85%的企業帳上現金只能撐最多三個月;
(2),預計本次肺炎對全年營業收入的影響。29.58%的企業預計營收下降50%以上。回答下降20%—50%的佔比為28.47%;
(3),如何應對現金流的短缺,最多的是採用減員降薪(22.43%)。其次是貸款,21.23%。第三是直接停產歇業,佔比16.2%。第四(13.58%)、第五(10.16%)才是找股東拿錢和民間借貸。
本來還有第七張圖,顯示中國港口貨櫃貨運吞吐量。但數據實在不忍直視,故忽略。
依據我的宏觀模型,一季度GDP增速,大概率落在4.5%以下,為過去18年新低,全年則大概率在5.7%或以下。
3
上坡路的時候,刮陣逆風無所謂。下坡的時候,最怕背後被人推一把。
這就是我們經濟面臨的客觀場景。
國內,人流、物流嚴苛限制,近乎靜止。國外,對PHEIC的旅行與貿易限制,已在世界範圍內事實展開。內外同時掐脖子,會加重經濟的窒息效應。我們面對的任務,根本不是戰勝病毒那麼簡單,而是爭分奪秒戰勝,以儘快解除內外同時勒在經濟上的繩索。
產業鏈、供應鏈的中斷一直拖下去,最極端的後果,是給予西方足夠的時間,去做中國在世界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樞紐作用現實替代性的壓力測試。一旦轉移替代形成,我們很多行業三十年製造業基礎就會丟掉,且再也找不回來。
從武漢封城開始,我們的經濟就如同一個在水下憋氣的人。時間每多拖一天,對很多企業都可能是最後一天,對我們的經濟則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
說生死時速,有點誇張,但或許就是那麼回事。
所以我說,是時候正兒八經操心經濟了。
解決辦法並不複雜。兩步走。
第一步,除湖北以外,立即全面復工——不能因噎廢食,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大跟頭。誰阻撓復工,誰下課。
第二步,解決真正的需求問題。社科院劉煜輝有個觀點:復工是形式,需求是邏輯。深以為然。解決需求的辦法,有且只有兩個:
1、停止收錢。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中小企業,以2020年年度計,能停止收的,無論稅、費,無論增值稅、所得稅,能免的統統免,能停的統統停。這個時候小打小敲,根本不足以解決問題;
2、開始撒錢。是凱恩斯發力的時候了。開著飛機無差別撒錢當然是愚蠢的,必須把錢送到每一個民生需求的個人手上。香港、澳門的做法完全值得效仿:給每一個居民發放限期本地消費的電子消費券;
亂世重典。
輸了經濟,我們會輸了所有。
4
現在,可以說說股市的事了。
投資人多數時候,其實是過於高看股市的地位了。
其實,股市到底賺不賺得到錢,短期損失有多大,都是小帳。
A股一年融資額2500億的大數,與16.81萬億的信貸額與99萬億的GDP總額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所以鄧公才會說「股市搞不好,大不了關掉」。建議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央行,都少盯股市那一畝三分地。視野太窄。救經濟是當下唯一要操心的事。經濟沒了,哪還有股市什麼事?經濟救過來了,股市能不火?
你做個高尚的人,你操心經濟,你盯著救經濟的思路與方向,你反而會賺到錢。
股市有三種錢可以賺:一種是上市公司價值增長的錢。這種錢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專業能力。所以多數人不願意賺。第二種是賺另一個投資人的錢。這是一種博弈,或者叫博傻,比拼的是資金優勢,信息優勢和心理優勢。由於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所以多數人會願意嘗試賺這種錢。當然,多數人賺不到。因為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聰明。第三種,就是賺大水漫灌的錢,也就是央行的錢。這種錢是一種普惠制的,無需專業,也無需博弈,是最容易賺到的錢。
現在你面臨的,其實就是這種機會。
可以想到的事情是,央行寬鬆,財政擴張,突擊基建,放開地產這傳統的幾板斧會很快登臺亮相——說白了就是兩個字:放水。
你的任務,是盡你所能,抓緊順水飄蕩,而不是呆在原地傻笑。
這種大水漫灌,從來都不是均勻分布到每個人的頭上的。恰恰相反,這塊土地上幾乎每次大放水,都是基尼係數的一次狂歡。
創業板指數創出2017年以來的新高,無疑非常好地利用和踐行了這種越惴惴不安,越呼酒買醉的投機與放縱:他們把整個市場以交易額為權重的交易市盈率,推高到了110倍。
他們是對的。因為現在放水,錢根本進不了實體。
但,始終記住巴西狂歡節上的那句警示:狂歡吧,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