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19日訊 12月16日,中關村智慧旅遊創新協會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合作推出《2019中國旅遊創業創新信心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未來趨勢的關鍵詞由關注「資本、技術、市場」轉向「用戶體驗、深度運營、苦練內功和服務」,由外向內的轉變標誌著旅遊雙創進入轉型期和調整期。
《報告》指出,從比例來看,2019年旅遊雙創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主要會集中在民宿(64%)、親子與遊學(61%),景區服務類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應用類比例也較高(46%),次之是定製遊類(43%)、共享經濟類(36%)。
從增長趨勢來看,親子與遊學類增幅較大(10%),次之的是景區服務類(增長6%)和娛樂演藝類(增長4%),說明專家對這幾種產品和商業模式類型的成長有較好的預期。
數據顯示,其他類型的產品與商業模式則均預測為下降趨勢,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出境自助遊類(下降33%),次之的是旅遊分享和攻略類(下降15%)、第三方預訂平臺(下降10%)、醫療旅遊(下降10%)等。
2018年關注度較高的人工智慧等科技類、定製遊類、共享經濟類、旅遊相關大數據類等也出現了小幅下降。
關於2019年旅遊企業雙創驅動力方面,消費者需求升級的比例最大,與2018年相比無較大變化;資本因素與技術因素的比例分別從63%和60%,下降到39%和54%,下降幅度較大;市場競爭因素的驅動作用增長較大,政府與政策因素並無較大變化。
可以看出,消費者需求升級仍然是最主要驅動力,資本與技術次之,但對資本與技術的預期驅動作用在減弱、對市場競爭的預期驅動作用在增強,反映出了旅遊雙創正在以及將會經歷一個「轉型期」。
與2018年相比,2019年資本對旅遊雙創市場環境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且樂觀的預期減弱趨勢明顯。政策在旅遊雙創方面的支持作用有所減弱,「政策紅利」的預期在減弱,旅遊雙創企業更應在「政策紅利」可能消退前找尋突破口以應對新的變化。
此外,《報告》表明專家對2019年旅遊雙創前景的樂觀預期在下降,對雙創的信心在下降,預期的不確定性在增強。
綜上所述,2019年旅遊雙創信心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預期並不樂觀,在心理層面上的「寒冬期」可能真的出現。對資本與技術驅動作用的預期在減弱,「政策紅利」減少的預期開始出現,但消費需求依然是旅遊雙創最大的驅動力。
旅遊雙創產品與商業模式方面,景區服務類、親子與遊學類最受關注,表明文旅融合的大勢開始產生作用,科技類、平臺類的關注熱度有小幅下降。併購趨勢沒有較大變化,旅遊雙創活躍度在減弱,資本、人才、政策、成功率和前景的樂觀預期都出現下降趨勢。
儘管預期不太樂觀,可能到來的「寒冬期」也會壓制部分需求、影響信心,但應當認識到,這是一個市場周期性波動的客觀規律。它同時也會擠出「泡沫」,倒逼旅遊企業思考與轉向「苦練內功」,對旅遊雙創的企業、投資界、政府部門等利益各方都是一個良性的「教育」與「學習」過程,能活下來、活得好的旅遊企業終將成為雙創領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