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身心本自具足「平衡」與「和諧」

2020-12-13 重樓逾陀

撰文:儼然

我出家以後常想:用什麼方法可以在佛門安住下來?我發現自己擁有比別人更好的因緣。例如,每一次生病,都是自己用功的最佳時刻,因為終於發現身體是那麼地平衡。本來生病是痛苦的,但是結果在生病時,才知道身體可以是那麼地平衡,又那麼地無常。

我們其實常忽略身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你看住它、耐心地安下它,就知道世間能真正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是來自於善用自己的身心。

身心要透過修行才能夠安頓下來,如果隨著自己的意念,依自己的高興或不高興而任意妄為,那不是真正的安頓。

..

其實要想解脫煩惱,身心必須要平衡與和諧,而平衡與和諧在我們身上本來就已具足,這是每個人與生具來的寶藏。在你的身上就可以挖掘這些寶貝,你如實地認識自己,就可以看到這些無價的珍寶。

認識自己,不是在意高矮、性別、美醜或國籍,而是要從身上發覺自己的平衡點在哪裡。我所說的「平衡」,不是指走路不會一直歪來倒去的平衡,而是指身心和諧的平衡。

我們的身心裡本就具有平衡的東西。例如,我們每天不都在走路嗎?你會感覺有一股力量不斷地推動你往前走,我們不是一直都在往前衝的。又如聽到打板聲,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提起腳步,不論走得快或慢,走得大步或小步,不就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到齋堂,這不是一種平衡嗎?

..

你的身心怎麼會不平衡呢?它本來就很平衡,現在只要多加一點點專注,這是用功,不是另外再生出一個東西,它本來就存在你身上。你要看清楚,身與心從來就沒有分開過,這是我們與生具來的。

你走得快或慢,或停下腳步,或坐在坐墊上,你不會感到煩躁或心猿意馬,這些都是平衡。以自己的平衡力,再加上用功、安住,同時還可以再學習、再成長、再開發,也可以治療自己,這是一個人一生的志業。

這種志業不是要趕快開悟成佛作祖,或證得初果、二果。證涅槃很重要,可是涅槃最基本的條件是身心要安穩、和諧,如果身心無法獲得安穩,涅槃就永遠不可得。所以,我們要反問的是:「修行要修到哪裡去?」

想要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不如把那種心情放到此時此刻、此生此地來完成它,不但你自己可以享用,也可以構成影響力,因為這些還可以再發展,讓更多的人獲得平衡與安穩。

...

相關焦點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講釋】「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爾時」指的是第一品〈序品〉說完之後。「安詳」是身心的平衡,「安穩微妙之貌」。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星期天專欄」你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中是否有過這樣的印象呢?《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 24 條指出──「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夠不受歧視、機會均等的享有『教育權』,各國政府應致力推動融合教育制度。」究竟什麼是「融合」教育?
  • 「心理專欄」當肯恩威爾伯遇到儒家⊙王嶽
    多種力量的組合,多方麵條件的匯聚,依循西方人自身的心路歷程,於是興起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時代運動」。在1997年1月4日的德國報紙Die Welt中,評論家稱他為「在意識進化領域裡最重要的思想家」。根據Frank Visser的說法,他是「美國最為新潮的學院派作家」,也是第一個在生前就出版文集的哲學心理學家。
  • 「心學專欄」孔子意料之外的接班人⊙劉莞
    儒家之所以能在韓愈、周敦頤等人手中「起死復生」,關鍵點在於他們找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義理:心性。孔子 圖丨來源於網絡孔子的弟子有的善於做生意,有的善於辯論,甚至有善於鳥語的公冶長,孔子對這些弟子也十分喜愛:「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 「心學專欄|邵明」正向思考背後的文化問題⊙邵明
    這種觀點就如同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幾乎是不證自明的事情,然而把正向的情緒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就像是過度運動反而會造成身體損害一樣,同樣是一種偏激的觀點。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批判的核心點。芭芭拉認為,首先,何為「正向」本身就是難以衡量的,因為情緒本身是瞬息萬變,難以用量化的方式去測量。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菩薩達至「不退轉地」,就是修行達至「不動地」的八地菩薩,標誌著此位菩薩跨過了成佛的第二關,即了斷「變易生死」,除了位不退、行不退,連念也不退;又即是進入「正定聚」,成佛指日可待,必至滅度(證入涅槃)。龍樹菩薩提出的「論證」────念佛往生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續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本願如是」,顯彰阿彌陀佛的大願已經成就,願以成力,力以就願;由願成力,因力願成,所以「如是因,如是果」,成為因果自然和必要的真理,真實不虛。
  • 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
    第十八願願文的「三資糧」──信、願、行坊間的淨土講座,多以「往生淨土的條件」為題,但我們可曾想過,從阿彌陀佛那邊來看,若然我們要往生彌陀淨土,以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的大悲心和「廣施功德寶」的功德力,會不會真的向我們開出什麼「條件」,才願意救度我們,接受我們得生其淨土呢?
  • 詞彙辨析:「まで」、「さえ」、「すら」
    具體的細微區別如下:「まで」用於要添加意外要素時。「まで」表示「甚至……」、「連……」,強調程度的進一步遞進。表示程度超過前項甚至到了一般沒有想到的地步。把在社會理念或預想中不能想像的事情,添加到一般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裡時,使用「まで」。「まで」一般是用於表示說話人對既定事實感到意外。
  • 2020國考「常識判斷」解析
    本題所有選項均出自十九大報告原文,其中①③④表述正確,②⑤表述錯誤,因此正確的有3項,C選項「3」符合要求。②中,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而非「社會公平正義問題」。⑤中,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而非「發展不平衡問題」。
  • 淺談《華嚴金師子章》的「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思想(下)
    法藏大師在「金獅子章」第七章中說到十玄門,次序分別改成「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迴轉善成門」。
  • 傳道開講 何為「人生一大事」?
    【十二因緣論】:「十二因緣」者,惑與業與苦三法迭共因緣而言也。由「惑」生「業」,因「業」生「苦」,再由「苦」生「惑」。此「惑」與「業」與「苦」,三種互相生而不住,如輪之轉也。也就是所謂「六道輪迴」。《過去二因:無明、行》:是決定你這一世需再輪迴六道之因。【佛學大辭典】:「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現實所見的情景,與人們的期待是相違背的,於是引起心靈的不安,種種焦慮、不安、憂悲、困擾、苦痛隨之而來,惱亂著身心,不得自在。「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詩》大約在2600年前,印度的釋迦太子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解脫一切執見的束縛,成為了一代聖者。
  • 釋淨空:這樣念「嗡、嘛、呢、叭、咪、吽」才會靈
    念咒一定要有老師教導,咒屬於密法,咒講求三密相應,你只有口,沒有身,沒有意,三樣缺了兩樣,那個咒念得不靈;三個條件具足,這個咒靈。譬如說,大家念得最普遍的是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念這個咒的人很多。我們只有口念,我們身密、意密沒有,怎麼念功夫也不得力。
  • 難忘的禪修之旅|淨隱居「宣隆禪修法」
    老師教的是「宣隆禪修法」,這套禪法是一套不容易的禪法。老師常對我們說,若要修習此套禪法,要有很大的決心。我也曾學習數息觀、慈心禪,現在學習宣隆禪修法,我認同「宣隆大師法語」中的「苦受確是致道的法則,樂受會令我們飄浮於生死之流」,還有其它的法語都是很受用的。我的緣在不知不覺間,選擇了「宣隆禪修法」。
  • 春季如何「耕耘」頭部?做好「生發」「護髮」「固發」這三步
    本 期 導 讀 春季做好頭部的耕耘,可以讓頭髮恢復生機,長長長!再過幾天就要立春了,正所謂「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作為人體的「草木」,我們的頭髮也感應到大自然的號召,想要在春天「發芽」,因此春天是頭發生長的絕佳時機。
  • 「造爆品」不如「造品牌」,「逐本」的下一步是「建設SPA級芳療...
    打造明星爆品:口碑至上、流量為王在創始人劉倩菲眼中,「逐本」並不是一個爆紅的品牌,甚至走的很慢。創辦於2015年,經歷了兩年的供應鏈疏通和配方研發後,「逐本」於2016年下半年推出了第一代卸妝油產品,在美麗修行等成分黨自媒體分析群中銷售了兩年後,產品才在2018年入駐淘系分銷。
  • 王船山之「惟氣論」
    作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散見在浩瀚的著述中,這裡主要從他的「惟氣論」介紹其思想,在他的「惟氣論」中王夫之先肯定「器」,再由「器」以說「道」,然後再引申之而論「理氣」之不離,於是最後統之於「氣」。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奧數」的出題範圍不超出公認的中學數學課程,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四大類。「奧數」不要求參賽者具備大學才教的數學知識,和大學生比較,高中生掌握的解題工具並不多,大家才認為「奧數」是全世界最困難的數學競賽。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在當時再也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渡過恆河,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在七日之內,證得四禪八定,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睹明星而悟道,這就是當初佛祖出家的初衷:為了求得正道而出家學佛,我們學佛就要學習佛祖的精神,而不是走入迷信的道路,甚至以為學佛後就能夠心想事成。何為真理?何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現就「準提法」的觀想修持部份,作進一步探討。師傳「準提法」,觀想層次多依上師傳承的「準提法」儀軌看來,觀想的層次分明,可以粗分以下七個階段:一、前奏之觀由身心調適後的寧靜開始,觀想頂上梵文「La」字,「La」字發光照遍自己身心,乃至整個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