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物理與工程》2017年第5期。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徐湛教授。
提起粒子的動量p這個概念,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就是p=mv,但這並不總是對的。對於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情形,動量的概念要複雜得多。在系統中添加磁場是基礎物理和應用物理中經常使用的手段,甚至可以說現代物理的大部分熱門和前沿課題都離不開磁場,而磁場的出現使動量的概念變得非常微妙。有鑑於此,本文試圖對這個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
1 經典力學: 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3種動量
對於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它的運動方程。假設粒子的質量是m,電荷是q,空間中的穩恆磁場是B (r ),那麼熟知它的運動方程是
(1)
其中稱為洛倫茲力。但是問題並不止於此。由於運用分析力學的方法可以更深刻地認識系統的守恆量,尤其是以後還要發展到量子力學,所以我們再問:從最小作用量原理[1]出發,什麼樣的拉格朗日量的歐拉方程恰好就是上面的方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2)
其中A(r )是磁場B(r )的矢量勢[2],它的旋度給出了磁場
(3)
通常還假設它滿足規範條件(橫場條件)
(4)
證明如下。現在歐拉方程是
其中i , j =1,2,3(=x,y,z)並且對j 求和。在此式中取i =1,那麼
對於i =2,3也類似,這表明歐拉方程是
再注意到式(3),它正是方程(1)。現在問題來了:這時的正則動量p是什麼?按照分析力學的正則動量的定義[1],它是
(5)
即是在mv 之外多了一項qA。通常稱mv 為機械動量,qA為電磁動量,而正則動量p是二者之和。顯然,產生這個區別的根源在於洛倫茲力與粒子的速度有關。
再過渡到分析力學的哈密頓形式(亦稱正則形式),系統的哈密頓量是拉格朗日量的勒讓德變換,即
(6)
注意: 哈密頓量要以正則坐標和正則動量為獨立自變量。用這個哈密頓量寫出的正則運動方程
就分別是式(5)和式(1)。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無論是拉格朗日量還是哈密頓量,用來表徵磁場的都是矢量勢A而不是磁場強度B。此外,注意到,所以哈密頓量(其物理意義是系統的能量)在數值上其實就是,即粒子的動能。由於洛倫茲力永遠和速度垂直因而永遠不做功,所以這個結果是不難理解的。
從正則運動方程很容易看出系統的對稱性與守恆量之間的關係:如果哈密頓量和某個正則坐標qi無關(這樣的坐標被稱為循環坐標),那麼與qi共軛的正則動量pi就是守恆量,因為
這裡必須避免兩個誤解。第一個是把系統的對稱性認為是磁場的對稱性(比如磁場在平移、旋轉等等操作下不變),但事實上哈密頓量裡出現的不是磁場而是矢量勢,所以系統的對稱性指的是矢量勢的對稱性,不是磁場的對稱性。第二個是把守恆量當成機械動量,但事實上守恆的是正則動量,它在機械動量之外還要再加上電磁動量。實踐表明,這兩個誤解經常出現,有時候連學過高等物理的人也難以避免。
最後一個問題是規範變換不變性。熟知若矢量勢A受到規範變換
(7)
其中α是任意函數,那麼磁場B並不改變:
(8)
所以運動方程也不改變。從拉格朗日量的角度說,在A的規範變換下它增加了一項對時間的全導數項,與原來的拉格朗日量雖然不相等但卻是等價的,而從哈密頓量的角度說,它在A的規範變換下完全不變。這就是理論的規範變換不變性。但是必須注意,這時正則動量是要變的,因為它的變換是
(9)
也就是說正則動量並不是規範不變量,所以它不是可觀察量。這使我們處在一個微妙的境地:當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機械動量是我們實際觀察的,而正則動量雖然是基本的動力學變量卻不是可觀察的。這是理解正則動量概念的困難所在。
2 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平面運動
現在考慮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設沿著+z軸方向有一個勻強磁場
(10)
而帶電粒子被限制在xy 平面內運動。熟知這時粒子的運動是勻速圓周運動(同步迴旋運動)。假設圓的半徑是R,粒子運動的角速度(圓頻率)是ωc,那麼運動方程就是
所以
(11)
也就是說,ωc只取決於粒子的荷質比|q|/m和磁場強度B,這個頻率稱為同步迴旋頻率。當然,粒子運動軌道的半徑R、圓心位置C和運動速度v是由初始條件決定的。至於粒子在軌道上的轉動方向,用矢量叉積的右手螺旋法則不難定出:從xy平面的上方向下看,q>0時粒子順時針旋轉,q<0時逆時針旋轉。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個運動,讓我們看看粒子的3種動量。首先要為磁場B選擇一個矢量勢。不難證明可選
(12)
這是因為
而且
這稱為矢量勢的對稱規範。因而哈密頓量成為
(13)
這個哈密頓量顯然是繞z軸旋轉(也就是在xy平面上繞原點旋轉)不變的,所以粒子角動量的z分量是守恆的。問題是哪個角動量?是機械角動量嗎?不是。應該是正則角動量。注意,粒子運動軌道的圓心可能在平面上的任何一點,而如果圓心不在原點,它的機械角動量的z分量顯然不是常數。下面我們來證明:無論粒子的運動軌道的圓心在哪一點,粒子的正則角動量的z分量是守恆的。為確定起見,假設粒子就是電子即q=-e (e>0),因而是逆時針旋轉的,軌道的圓心在rc,半徑是R,那麼根據前面的分析,電子的運動是
所以機械動量的分量是
電磁動量的分量是
因而正則動量的分量是
由此可知正則角動量的z分量是
它的確是常數。此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按照通常的理解,當粒子做逆時針轉動時,它的角動量的z分量是大於零的,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如果rc>R,lz是小於零的。其原因在於:粒子的機械角動量的平均值總是大於零的,並且與rc的位置無關,但電磁角動量的平均值總是小於零的,並且隨著rc離開原點而變得越來越大,到後來就會壓過機械角動量而成為正則角動量的主要成分。這向我們提示了正則動量和機械動量有重要區別,在某些條件下,它們甚至可能有完全相反的特徵。
前面還提到:正則動量依賴於規範的選擇。所以,「正則角動量的z分量守恆」這個結論,其實只在對稱規範下才成立,如果換一個規範的話,守恆量就是別的量了。比如我們重新選擇所謂的朗道規範
(14)
不難證明它也滿,那麼哈密頓量就變為(也是對電子)
(15)
顯然,這個哈密頓量不再具有旋轉不變性,而是變為具有x方向的平移不變性(哈密頓量與坐標x無關),因而正則動量(不是機械動量)的x分量是守恆的。驗證如下。粒子的運動仍然如前,所以它的機械動量還是一樣,然而電磁動量變為
因而正則動量的x分量是
它的確是常數。在粒子的圓周運動中卻存在著守恆的線動量,不能不說是非常新奇的事,而這也來自於正則動量不同於機械動量。
通常來說人們習慣的認識是:確定的運動有確定的守恆量。然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對於磁場中的帶電粒子,儘管粒子的運動是完全確定的,守恆量卻會隨著規範勢的不同選擇而改變。這使我們運用守恆定律時必須特別小心。
3 量子力學: 正則動量算符和機率流
然後我們從經典力學的正則形式(哈密頓形式)過渡到量子力學。熟知經典力學的「正則量子化」規則就是把正則動量p變成算符
(16)
所以哈密頓量也變成了算符(仍然是對電子)
(17)
如果矢量勢A滿足規範條件(4),則哈密頓量算符也可以寫成
(18)
問題是: 在經典力學裡,我們是通過機械動量和電磁動量來理解正則動量,而量子力學的情況卻倒過來了:我們的出發點就是正則動量,那麼機械動量體現在哪裡?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寫下相應的薛丁格方程:
(19)
其中Ψ(r,t)是波函數,所以
取復共軛得
根據玻恩對波函數的機率解釋,ρ=|Ψ |2=Ψ *Ψ是坐標機率密度,從以上兩式可得ρ對時間的變化率為
若記
(20)
就有方程
(21)
這表達了機率守恆,其中j 應理解為坐標機率流密度。眾所周知,在電荷守恆的情況下,如果空間電荷密度是ρ,電荷平均速度是v,那麼電流密度就是j =ρv。把這裡的情況與之對照,可以把式(20)重寫為
(22)
其中,既然ρ=Ψ *Ψ,所以不妨認為粒子的「速度算符」是
(23)
它就是經典關係mv=p+eA的量子力學對應。當然,只有把這個算符和波函數結合起來(也就是通過(22)式),我們才能理解它的涵義。還要注意的是:在量子力學裡,「粒子的軌道」這個概念已經失去了意義,所以,即使我們對給定的波函數算出了粒子的機率流密度,它也只能定性地和粒子的經典運動進行比較。
對於前面所舉的例子即電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在對稱規範的情形下,哈密頓量算符是
(24)
不難發現
(25)
所以正則角動量的z分量是守恆量,這和經典物理的結論一致。因此可以取定態同時是的本徵態,也就是說在平面極坐標系(r,φ)中,定態波函數可以寫為分離變量的形式:
(26)
它對應的的本徵值是。熟知此時電子的能級(稱為朗道能級)是
(27)
其中ωc=eB/m 就是同步迴旋頻率,但是這些能級是無窮度簡併的(對於無限大平面),比如對於基態(n=0),就有無窮多個波函數
(28)
(是歸一化因子)給出相同的能量。注意現在全體,但它是正則角動量而不是機械角動量的分量的值。在極坐標系中,∇算符是
對稱規範的矢量勢在xy平面內也可以寫為
所以對於式(28)的波函數,(22)式的坐標機率流密度j 的正則動量部分是
由於M≤0,所以它是逆著eφ方向的,而電磁動量部分是
它是順著eφ方向的,二者之和是
儘管M≤0,足夠大的u 總可以使u2+M>0,即粒子的機率流順著eφ的方向。這和粒子的經典運動圖像是一致的。
如果取朗道規範,那麼哈密頓量算符是
(29)
這時
(30)
即是守恆量,也和經典物理的結論一致。波函數的分離變量形式現在變為
(31)
其中px代表算符的本徵值,把它代入薛丁格方程,知Ф(y)需滿足
(32)
這正是在y軸上固有頻率為ωc的線性諧振子的薛丁格方程,只不過勢能曲線的對稱軸是y=y0,所以我們仍然得到式(27)給出的能譜,但能級的簡併變成了不同的px值。現在基態(n=0)的波函數變為
(33)
(C′是歸一化因子),因而機率流密度j 的正則動量部分只有x分量,其值為
j 的電磁動量部分也只有x分量,其值為
二者相加給出
當y>y0時jx<0,粒子的坐標機率流朝左,而y<y0時jx>0,坐標機率流朝右,這也和粒子的經典運動圖像是一致的。
4 量子力學理論的規範不變性
在量子力學裡,正則動量的算符表示總是,與矢量勢的選擇無關,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量子力學裡的正則動量是規範不變量。事實上,在量子力學裡,物理量的測量結果不僅僅與代表它的算符有關,而且和波函數也有關。所以我們還要問:在規範變換下,波函數怎麼變?可以證明,為了保證理論的規範不變性,當規範勢受到變換A→A′=A+∇α的時候,波函數要受到變換
(34)
這稱為波函數的規範變換。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它的合理性。粒子機率流的正則動量部分是,當波函數受到規範變換的時候,它的變換是
這和式(9)p→p′=p+q∇α相對應。此外,薛丁格方程是
(35)
對這個方程進行規範變換,即是把其中的Ψ 和A 換成Ψ ′和A′,則左方變為
右方變為
因此仍然有
(36)
即是薛丁格方程在規範變換下不變,所以量子力學理論是規範不變的理論。
5 關於磁鏡裝置的討論
磁鏡是利用磁場對等離子體的運動進行約束的裝置[3],圖1(取自文獻[3])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磁鏡。兩個同樣的通電圓線圈同軸地放置,因而產生了兩頭強中間弱的磁場,這種磁場就可以把在其中運動的離子在強磁場處反射回去,如同鏡子反射光線一樣,所以被稱為磁鏡。利用正則動量的概念,我們對它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由圖1可知在磁鏡裝置的軸線(z軸)附近,採用柱坐標系(ρ,φ,z ),磁場B是
(37)
由於B 要滿足∇·B=0,所以Bz和Bρ必須滿足
由此可知
因而磁場的分布是
(38)
其中B(z)(>0)是已知函數(文獻[3]中有式(37)但並未給出式(38))。那麼什麼樣的A可以給出這樣的B?利用柱坐標系中的旋度公式
不難證明可以取
(39)
由於這個A與時間 t 無關,也與角度φ無關,所以離子的動能和它的正則角動量的z軸分量都是守恆的,即有
(40)
和
(41)
其中離子的運動由ρ (t ),φ (t ),z (t )描寫,vρ≡dρ/dt, vφ≡ρ(dφ /dt ),vz≡dz /dt,離子的電荷q>0。在分析力學中,這樣的守恆方程被稱為運動方程的一次積分。其實,即便不引入正則動量的概念,式(41)也可以藉運動方程m(dv /dt )=qv ×B的柱坐標形式
(42)
(43)
(44)
直接導出(文獻[3]沒有引入矢量勢A,也沒有寫出完整的離子運動方程,因而沒能給出式(41))。由於離子在磁場中的迴旋運動非常之快,當它完成一周的迴旋運動時在z方向上只移動了很小的距離,所以我們可以對它應用絕熱近似,即假設離子的迴旋頻率(參見式(11))完全由當地的磁場所決定,這樣就有
(45)
把它代入式(42)中,就得到
(46)
由此可知vρ=常數。但文獻[3]的式(2)未說明理由就取了vρ=0,未免過於武斷。實際上,從圖1也可以看出vρ是不等於零的。與此同時,兩個一次積分也分別變為
(47)
(48)
由(46)—(48)式可以看出,一旦函數B (z)和初始條件(即ρ,φ,z;vρ,vφ,vz的初始值)給定(比如說讓離子的初始位置在z=0的平面上,vρ0,vφ0<0,vz0>0),我們就可以完全解出離子此後的運動ρ(t),φ(t),z(t)(這稱為可積的問題),求解過程就不細寫了。對我們的目標而言,重要的是從式(47)可知ρ2B=c1(常數),而式(45)給出vφ2=(q2/m2)ρ2B2=(q2/m2)c1B,所以在離子朝右方運動的過程中總有
(49)
這個式子與文獻[3]中的式(8)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式(48)又給出了vφ2+vz2=常數=vφ02+vz02,所以,當B(z)的值增大到
(50)
的時候,離子運動到那一點就有vz=0,因而不再向前運動了。這就是磁鏡裝置的基本工作原理。式(50)和文獻[3]的最後結果(即它的式(10))是一致的,但這裡的分析更嚴格,補充了一些它沒給的式子,還指出了它的某些式子實際上是錯的。
參考文獻
[1]周衍柏. 理論力學教程[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郭碩鴻. 電動力學[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張琳,蔡莉莉. 磁鏡原理及其在磁約束中的應用[J]. 物理與工程,2013,23(3): 16-18.
Zhang Lin, Cai Lili. Principle of magnetic mirr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gnetic confinement[J].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013, 23(3): 16-18. (in Chinese)
引文格式: 徐湛. 正則動量面面觀[J]. 物理與工程,2017(5):3-9.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面「藍字」標題查看:
2017年第3屆大中學物理教育銜接研討及培訓會會議紀要
理工結合、協同發展的障礙及對策研究
傳統課程評審指標在評價MOOC物理課程上的適用性
轉動彈簧的微變形分析及其應用
中美基礎物理實驗教科書的對比與啟示
物理學習對培養發散思維的重要作用——以一道習題為例
基於clicker的大學物理研討課的初步研究
從高中物理課選修情況看執行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意義
北京市2017年高考物理學科第20題: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與飛機安全著陸系統
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的關鍵一步——同時性定義
《物理與工程》期刊是專注於物理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創刊,歡迎踴躍投稿,期刊投審稿採編平臺:http://gkwl.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