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讓孩子贏在子宮」,未出生就「被競爭」的孩子,有多累?

2020-10-31 珠海羊羊之聲


孩子

如果有人問父母跟孩子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父母比孩子想得遠。

這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是個太過普通的回答,那不是廢話嗎?父母當然比孩子想得遠,他們是成年人,要考慮賺錢養家,吃喝拉撒,能不考慮得周全點嗎?

但是父母考慮得比較遠這件事情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意味著更多。

想得遠首先影響的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香港TVB電視臺做過一檔叫《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裡面香港父母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因為香港教育競爭激烈,所以香港媽媽就有這樣一種想法,她們覺得要考到好的大學,就必須考到好的中學,考到好中學就必須考到好小學,而要進入好的小學就必須進入好的幼兒園,要進入好的幼兒園就必須去好的學前班。

在紀錄片裡,有一個媽媽,在準備兒子面試幼兒園學前班時,驚覺兒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決定讓二胎寶寶贏在子宮裡。

因為某些有名的競爭激烈的學校,一年只收10個寶寶,還需要是一月份出生的。而一月份出生的寶寶,比12月份的大近1歲,大腦發育更有優勢。

於是從受孕起就要掐準時間,以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

起跑線

這些父母都是著眼於未來,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十幾年以後孩子考大學的可能性。你上了好大學,你才能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優勢,你才能獲得一份好的工作,賺到足夠的工資,提供得起好的生活質量。

當你總結這些想法,你就會發現,他們的眼光總是聚焦在那個客觀世界中,或者按照他們的說法叫作現實社會,所有在他們看來有價值的東西都在未來將要面對的現實社會中,金錢、地位、房子、車子。所有這些都需要從這個現實社會中的獲取。

但是我們父母的這種要向外看,去到那個客觀世界中,或者那個現實社會中獲取價值的想法其實跟孩子的需求是有矛盾的。

1.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童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幼年階段。

一些父母一看到自己孩子無憂無慮快樂玩耍就開始焦慮,給他報各種興趣班,學前班,恨不得用光他所有的童年時期,否則就感覺浪費了。這種想法其實對孩子傷害很大。


孩子在童年階段有自己的「活」要幹,只不過這工作你不能理解而已。
我曾經在文章引用過一個概念叫作「心靈世界」,或者「內在世界」。這是相對於成年人所關注的客觀世界的一個概念。

在人的嬰幼兒階段,是這個內在世界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我們時刻關注著這個外部世界或者現實社會。對於幼童來說,現實社會怎樣,對她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與你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

孩子在這個階段正在尋求一種關係,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孩子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當成他跟世界的關係的一種預言。他想看看,他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會被如何對待。

幼童

你善待他,他的整個世界就充滿善意,你關注他,他的整個世界就充滿活力。你溫柔地對待他,他的整個世界都會是溫柔的。所以他拼命地想要獲取父母的關注,一刻都離不開你。並且在這種愛和關注中,他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這無需去驗證,因為很明顯,他正在被實實在在地愛著,事實勝於雄辯。

用心理學的話來說,他正在尋求他的自體客體。他正在嘗試在心靈層面與這個世界,與他者確認關係。我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可能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這種終極問題是在人的嬰幼兒階段就已經被探索過了。

電影《後會無期》裡面有句臺詞:「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如果按照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看正好相反,人是先確立關係,形成世界觀,然後才帶著這些世界觀去觀世界的。

所以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父母給孩子的,教孩子的和希望孩子去做的和孩子需要的東西不一樣。

孩子

我們的父母希望孩子朝外看,他們認為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在外部世界——事業,成就,金錢,地位。童年不就是為了成年做準備的嗎?學習不就是為了將來獲取這些有價值的事情和東西嗎?

然而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呢?他需要的是你關注他,希望你能看到他自身的價值,他希望有那麼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永遠被愛被善待。而父母看得很遠,想到方方面面,卻唯獨看不到孩子的價值。

2.父母給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到關於挫折教育的問題。在那篇文章中引用了樂嘉帶著他的女兒穿越沙漠的故事,這個例子很好地體現了父母和孩子在教育上的矛盾。

故事的邏輯特別簡單,樂嘉作為一個父親,他希望他的女兒掌握一種能力,叫作「抵抗挫折」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他認為孩子就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所以他帶著他四歲的女兒花了四天時間徒步穿越70公裡沙漠,來鍛鍊她抵抗挫折的能力。

整個過程可以說非常痛苦,他四歲的女兒不停地哭,哀求父親不要再讓她走了,甚至在半夜邊做夢邊哭。看他的日記,這70公裡基本上是哭著走完的。

學生

這件事情表面上是父親為了女兒好,訓練女兒抵抗挫折應對生活的能力。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他在用這種惡劣環境下的經歷告訴女兒:這是一個嚴酷且苛刻的世界,在這裡你可能得不到無條件的支持,也不會被溫柔以待。當你最為脆弱的時候,你哀求我說不想走了,但是我仍舊堅持讓你繼續走。現實社會是殘酷的,就像你現在正經歷的一樣,這裡不是你想怎樣都行,你需要滿足現實社會的要求,你才會被「放過」。

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挫折比這個更大了,她從這個經歷中收穫了一個嚴酷的世界,一個嚴苛的父親,還有一個被降低了價值的自我。

這就是一個拔苗助長,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故事。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目光長遠、深謀遠慮,提早幫孩子適應社會,而實際上卻打亂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破壞了他心靈世界的根基。家長只看到這個有形的客觀世界的影響,卻對孩子心靈世界的摧殘毫無覺知。

3.虛弱的內在關係對我們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說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將來很難成功,事實上,很多按照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成長起來的人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在他們幼年階段被塑造的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是很難被改變的。

幼年階段

這些人往往有一種普遍的想法,覺得不夠,什麼都不夠,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不夠聰明,不夠勇敢。

他們期望自己每個方面都能獲得更強的能力,就像美國電影裡那個超人,超人各方面的能力比人類更為強大。他更有能力去影響世界控制生活,而我們普通人相比之下則太過無力了。

人的這種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渴望如超人那樣全能的想法,它對應的就是他們心裡的這個苛刻的世界。因為這個苛刻的世界只容得下那個完美的你,那個更好版本的你。一旦你表現不好,生活中遇到困難暫時無法解決,你自己會很不待見你自己,你會一直焦慮,想把問題解決。在問題解決之前,你不願意放鬆自己,不肯善待自己,非得時刻逼著自己不可。

這裡面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過勞死,當然這個例子非常極端,極少數人會遭遇這種情況。但是的確很典型。那些在工作中過勞死的人,他不是對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這件事情毫無覺察。人的身體非常堅韌,在崩潰之前會給你發出各種信號。而是他一定是長時間地虐待身體,對身體的危險信號不理不睬,才會導致這個結果。

那為什麼這些人不停下工作,放鬆自己,調理好身體再去工作呢?不是說有人拿槍逼著他工作,而是他的內心早已形成了一個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模板。

孩童

在那種關係中,生活是危險的,他只有滿足了生活對他的要求,他才能掌控生活,更準確點說,他才能穩住生活,抵抗住生活對他的攻擊。如果他做不到,那麼他內心的那個內在父母,那個他者,那個自體客體就無法容忍他以那樣的方式存在。你得滿足生活的要求,而不是生活來支持你,這才是他內在關係的本質。

曾經讀到過一個很好的比喻,說人呢,就像是一顆樹,它是朝兩個方向生長的,一個是往上,向天空中開枝散葉,去獲取光能,一個是往下,深入大地去獲取水分和礦物質。心靈世界就是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地底世界,人的根是扎在心靈世界中的,你在心靈世界中,紮根越深越穩固,在現實世界裡你的存在感就越穩固,就越是經得住風吹雨打。

相關焦點

  • 「我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未出生就「被競爭」的孩子有多累?
    我的回答是父母比孩子想得遠。這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是個太過普通的回答,那不是廢話嗎?父母當然比孩子想得遠,他們是成年人,要考慮賺錢養家,吃喝拉撒,能不考慮得周全點嗎?但是父母考慮得比較遠這件事情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意味著更多。想得遠首先影響的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
  • 讓孩子贏在子宮裡,未出生就「被競爭」的孩子,有多累?
    香港TVB電視臺做過一檔叫《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裡面香港父母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因為香港教育競爭激烈,所以香港媽媽就有這樣一種想法,她們覺得要考到好的大學,就必須考到好的中學,考到好中學就必須考到好小學,而要進入好的小學就必須進入好的幼兒園,要進入好的幼兒園就必須去好的學前班。
  • 「讓孩子贏在子宮裡」,「被競爭」的孩子,有多累?
    我的回答是:父母比孩子想得遠。這不是廢話嗎?父母當然比孩子想得遠,父母是成年人,要賺錢養家,考慮一家吃喝拉撒,能不想得長遠嗎?父母考慮得比較遠,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的多。香港TVB有一檔叫《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其中香港父母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香港教育競爭激烈,所以香港媽媽們覺得:想考好大學,就必須考好中學,想考好中學,就必須考好小學,想要進入好的小學,就必須進入好幼兒園,想進入好幼兒園,那就必須去好的學前班。
  • 《沒有起跑線》:為了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連懷孕時間也要算準
    此時Irene的丈夫覺得孩子太早上學很可憐,但卻被Irene一頓反駁:沒有學校要你更可憐。媽媽們:孩子一定要贏在子宮裡紀錄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幾個媽媽坐在一起討論自家孩子的出生月份,有位媽媽說,那些出了名的競爭激烈的好學校,1年只收10個孩子,對孩子的出生月份都有限制,規定必須要1月份生的。
  • TVB育兒類真人秀 香港媽媽:要孩子贏在子宮裡
    據香港媒體報導,繼早前香港一家補習社以「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作為廣告標語,引發網友熱議後,6月20日晚,香港TVB一檔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首播後,香港媽媽的一句要子女「贏在子宮裡」及「贏在射精前」,隨即又引發香港網友大規模討論,慨嘆「香港的小孩子真的好慘」、「贏在子宮裡,倒在幼兒班」。
  • 從子宮開始準備:看香港紀錄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多瘋狂?
    近日,香港TVB紀錄片揭秘香港幼升小有多拼:「從子宮開始準備」。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香港家長為了孩子「幼升小」,從懷孕開始準備。名校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要算好月份什麼時候懷孕。爸爸為讓孩子進好幼兒園,放棄自己工作去面試當校工。妥妥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
  • 贏在起跑線算什麼?香港家長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她說,因為生第一個孩子毫無準備,現在感覺兒子與同齡小孩相比,竟然落後一大截,導致兒子到現在還沒有被幼兒園錄取。 啥?一歲半就要送幼兒園?小莉忍不住想吐槽這個節奏帶得有點快,結果這位二胎媽媽在放狠話——妹妹要贏在子宮裡!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誇張嗎?一點都不。
  • 「大號練廢了」的二胎媽媽: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魔幻的超前教育
    「大號練廢了」的二胎媽媽: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魔幻的超前教育在屯門媽媽圈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讓孩子贏在射精前。當地的幼兒園入園年齡最小是兩歲零八個月,而一到四月出生的孩子呢,生日大一些會比其他小朋友更聽話懂事,這樣也會更受老師的喜歡。有些媽媽們為了讓自家孩子擁有這樣的「優勢」,選備孕期時就會特別謹慎,一定要算好孩子的出生日期再受孕,讓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領先了。
  • 大寶不想做怪獸家長,二寶卻想贏在子宮裡,是什麼讓香港媽媽焦灼
    據說,現在贏在起跑線已經過時了,要贏就贏在子宮裡,贏在射精前,不知道什麼時候教育已經變得如此白熱化!香港TVB有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講到:我的孩子必須贏在子宮裡!一個二胎媽媽,在生大寶後,因為沒有做「怪獸媽媽」,但是在大兒子幼兒園入學時,發現自己的兒子像個「番薯」,也就是智力低下的人,這樣形容自己兒子,可見對兒子有多失望,當另一個小女孩表現欲很強時,她問那個小女孩媽媽,女孩媽媽說:她6個月就開始上遊戲班了。這下真正刺激到了她,她決定二胎一定要贏在子宮裡。
  • 音樂和你未出生的孩子
    音樂和你未出生的孩子 音樂影響胎兒發育嗎?沒有人確切知道。一些研究表明,胎兒可以通過移動聽到聲音並對聲音做出反應,但沒有人真正知道這些動作意味著什麼,因為專家無法像觀察已經出生的嬰兒那樣容易地觀察未出生的嬰兒。播放音樂能讓我的寶寶更聰明嗎?沒有研究支持這樣的觀點,即當你的寶寶在子宮裡時播放音樂會讓她更聰明。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TVB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相信有部分家長也都看過了,畢竟涉及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完之後感覺最深刻的就是,孩子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以前的孩子是無拘無束成長,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怕輸在了起跑線上。興趣班,階級教育,這些詞語,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呢?
  • 管他贏在「射精前」還是贏在「子宮裡」| 好媽媽,我們慢慢來
    沒想到過了幾天,香港TVB記錄片爆出的「贏在子宮裡」「贏在射精前」的超級概念,再一次刷新了育兒焦慮的新概念。且不說這個題目如何讓人驚駭,內容更是虐心。說這段話的時候,Irene正躺在婦產科醫院的床上做檢查,聽著肚子裡第二個寶寶的心跳聲,她說這次,她已經打算好讓這個未出生寶寶贏在子宮裡。
  • 健康生活丨關注生殖健康——讓孩子贏在出生前(一)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孕育一個新生命都是一件大事,對於每個女人來說,更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本期《健康生活》節目中,雲南省中醫醫院中醫健康服務部主任、「雲嶺名醫」姜麗娟和大家聊聊「關注生殖健康——讓孩子贏在出生前」。
  • 子宮內膜薄的我終於有孩子了
    我很感激老天給了我一個好的身體,很幸運我的體質屬易孕體質。但也很不幸,易孕的我做過3次流產手術,導致子宮內膜基底層遭到破壞。沒辦法再懷孕。無奈和我老公還能選擇第三方助孕。記得和我男朋友第一次意外懷孕,那個時候因為還沒有結婚,實在沒有辦法留住我們的第一個寶寶,發現懷孕那個時候,我男友正在外地出差。
  • 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在兒童教育上香港媽媽也瘋狂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和輔導班為孩子補課的最強大的理由。很多人可能覺得,應試教育只是大陸學生的壓力。但其實在很多發達國家,像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小學生為了升學考試,為了進入名牌大學、優質中學甚至小學,同樣要承受名目繁多的補習班。太遠的就不說了,看看我們的香港,這裡的媽媽同樣為補習而瘋狂。
  • 讓孩子「贏在射精前」?!TVB這檔真人秀火了...
    >近日香港家長在子女教育上有一種更誇張的說法——「贏在射精前」,成為全城熱議的話題。有香港家長透露,為了增加子女入讀名校的機會,懷孕前要算好行房日子。對此,有輿論認為,這樣的做法扭曲了為人父母的價值觀。
  • 白天出生的孩子,和晚上出生的孩子有什麼區別?這可不是迷信
    剖腹產是可以的,但要在孕婦不符合自然分娩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婆婆說中午12點生的孩子就會有福氣了,這是一天之中陽氣最重的時候,孩子出生後會很健康,而且會越來越強壯。一:出生在早晨一日計劃就在晨是真的。一天中的日出可以給人帶來迎接新希望的感覺。寶寶預產期在第二天早上出生時,待產的媽媽可以休息一個晚上,保證精力充足,那就可以在分娩時更有力氣。所以這個時期出生的孩子,意義更好。它象徵著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 「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累?
    「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累?前幾天,四川瀘州有位小學生,留下一張紙條跳樓了。看到這個消息,很難過,一條鮮活的生命沒有了。這孩子在紙條中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我早已絕望」、「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 孩子出生若有3個特點,說明在子宮發育很不錯,你家寶寶佔了沒?
    有一些喜歡做的事情也要及時控制住自己不能做,然而這一切是非常艱辛的,在寶媽迎來了一個嶄新健康的生命時,似乎就已經得到了回報。孩子出生如果有這三個特點,說明他們在子宮中發育的很不錯,中了的就要恭喜了。體重在6斤左右有很多臨床數據證明,孩子剛分娩出母體時的體重大約在六斤左右,長大以後還是比較聰明的,身體也會更好一些。因為這個題中表明孩子在子宮當中發育的很不錯,孩子剛分娩出時的體重太重不好,太輕也不好,才6斤左右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