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如果有人問父母跟孩子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父母比孩子想得遠。
這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是個太過普通的回答,那不是廢話嗎?父母當然比孩子想得遠,他們是成年人,要考慮賺錢養家,吃喝拉撒,能不考慮得周全點嗎?
但是父母考慮得比較遠這件事情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意味著更多。
想得遠首先影響的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香港TVB電視臺做過一檔叫《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裡面香港父母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因為香港教育競爭激烈,所以香港媽媽就有這樣一種想法,她們覺得要考到好的大學,就必須考到好的中學,考到好中學就必須考到好小學,而要進入好的小學就必須進入好的幼兒園,要進入好的幼兒園就必須去好的學前班。
在紀錄片裡,有一個媽媽,在準備兒子面試幼兒園學前班時,驚覺兒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決定讓二胎寶寶贏在子宮裡。
因為某些有名的競爭激烈的學校,一年只收10個寶寶,還需要是一月份出生的。而一月份出生的寶寶,比12月份的大近1歲,大腦發育更有優勢。
於是從受孕起就要掐準時間,以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
起跑線
這些父母都是著眼於未來,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十幾年以後孩子考大學的可能性。你上了好大學,你才能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優勢,你才能獲得一份好的工作,賺到足夠的工資,提供得起好的生活質量。
當你總結這些想法,你就會發現,他們的眼光總是聚焦在那個客觀世界中,或者按照他們的說法叫作現實社會,所有在他們看來有價值的東西都在未來將要面對的現實社會中,金錢、地位、房子、車子。所有這些都需要從這個現實社會中的獲取。
但是我們父母的這種要向外看,去到那個客觀世界中,或者那個現實社會中獲取價值的想法其實跟孩子的需求是有矛盾的。
1.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童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幼年階段。
一些父母一看到自己孩子無憂無慮快樂玩耍就開始焦慮,給他報各種興趣班,學前班,恨不得用光他所有的童年時期,否則就感覺浪費了。這種想法其實對孩子傷害很大。
孩子在童年階段有自己的「活」要幹,只不過這工作你不能理解而已。我曾經在文章引用過一個概念叫作「心靈世界」,或者「內在世界」。這是相對於成年人所關注的客觀世界的一個概念。
在人的嬰幼兒階段,是這個內在世界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我們時刻關注著這個外部世界或者現實社會。對於幼童來說,現實社會怎樣,對她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與你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
孩子在這個階段正在尋求一種關係,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孩子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當成他跟世界的關係的一種預言。他想看看,他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會被如何對待。
幼童
你善待他,他的整個世界就充滿善意,你關注他,他的整個世界就充滿活力。你溫柔地對待他,他的整個世界都會是溫柔的。所以他拼命地想要獲取父母的關注,一刻都離不開你。並且在這種愛和關注中,他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這無需去驗證,因為很明顯,他正在被實實在在地愛著,事實勝於雄辯。
用心理學的話來說,他正在尋求他的自體客體。他正在嘗試在心靈層面與這個世界,與他者確認關係。我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可能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這種終極問題是在人的嬰幼兒階段就已經被探索過了。
電影《後會無期》裡面有句臺詞:「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如果按照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看正好相反,人是先確立關係,形成世界觀,然後才帶著這些世界觀去觀世界的。
所以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父母給孩子的,教孩子的和希望孩子去做的和孩子需要的東西不一樣。
孩子
我們的父母希望孩子朝外看,他們認為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在外部世界——事業,成就,金錢,地位。童年不就是為了成年做準備的嗎?學習不就是為了將來獲取這些有價值的事情和東西嗎?
然而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呢?他需要的是你關注他,希望你能看到他自身的價值,他希望有那麼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永遠被愛被善待。而父母看得很遠,想到方方面面,卻唯獨看不到孩子的價值。
2.父母給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到關於挫折教育的問題。在那篇文章中引用了樂嘉帶著他的女兒穿越沙漠的故事,這個例子很好地體現了父母和孩子在教育上的矛盾。
故事的邏輯特別簡單,樂嘉作為一個父親,他希望他的女兒掌握一種能力,叫作「抵抗挫折」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他認為孩子就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所以他帶著他四歲的女兒花了四天時間徒步穿越70公裡沙漠,來鍛鍊她抵抗挫折的能力。
整個過程可以說非常痛苦,他四歲的女兒不停地哭,哀求父親不要再讓她走了,甚至在半夜邊做夢邊哭。看他的日記,這70公裡基本上是哭著走完的。
學生
這件事情表面上是父親為了女兒好,訓練女兒抵抗挫折應對生活的能力。但是在更深的層面上,他在用這種惡劣環境下的經歷告訴女兒:這是一個嚴酷且苛刻的世界,在這裡你可能得不到無條件的支持,也不會被溫柔以待。當你最為脆弱的時候,你哀求我說不想走了,但是我仍舊堅持讓你繼續走。現實社會是殘酷的,就像你現在正經歷的一樣,這裡不是你想怎樣都行,你需要滿足現實社會的要求,你才會被「放過」。
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挫折比這個更大了,她從這個經歷中收穫了一個嚴酷的世界,一個嚴苛的父親,還有一個被降低了價值的自我。
這就是一個拔苗助長,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故事。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目光長遠、深謀遠慮,提早幫孩子適應社會,而實際上卻打亂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破壞了他心靈世界的根基。家長只看到這個有形的客觀世界的影響,卻對孩子心靈世界的摧殘毫無覺知。
3.虛弱的內在關係對我們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說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將來很難成功,事實上,很多按照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成長起來的人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在他們幼年階段被塑造的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是很難被改變的。
幼年階段
這些人往往有一種普遍的想法,覺得不夠,什麼都不夠,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不夠聰明,不夠勇敢。
他們期望自己每個方面都能獲得更強的能力,就像美國電影裡那個超人,超人各方面的能力比人類更為強大。他更有能力去影響世界控制生活,而我們普通人相比之下則太過無力了。
人的這種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渴望如超人那樣全能的想法,它對應的就是他們心裡的這個苛刻的世界。因為這個苛刻的世界只容得下那個完美的你,那個更好版本的你。一旦你表現不好,生活中遇到困難暫時無法解決,你自己會很不待見你自己,你會一直焦慮,想把問題解決。在問題解決之前,你不願意放鬆自己,不肯善待自己,非得時刻逼著自己不可。
這裡面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過勞死,當然這個例子非常極端,極少數人會遭遇這種情況。但是的確很典型。那些在工作中過勞死的人,他不是對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這件事情毫無覺察。人的身體非常堅韌,在崩潰之前會給你發出各種信號。而是他一定是長時間地虐待身體,對身體的危險信號不理不睬,才會導致這個結果。
那為什麼這些人不停下工作,放鬆自己,調理好身體再去工作呢?不是說有人拿槍逼著他工作,而是他的內心早已形成了一個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模板。
孩童
在那種關係中,生活是危險的,他只有滿足了生活對他的要求,他才能掌控生活,更準確點說,他才能穩住生活,抵抗住生活對他的攻擊。如果他做不到,那麼他內心的那個內在父母,那個他者,那個自體客體就無法容忍他以那樣的方式存在。你得滿足生活的要求,而不是生活來支持你,這才是他內在關係的本質。
曾經讀到過一個很好的比喻,說人呢,就像是一顆樹,它是朝兩個方向生長的,一個是往上,向天空中開枝散葉,去獲取光能,一個是往下,深入大地去獲取水分和礦物質。心靈世界就是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地底世界,人的根是扎在心靈世界中的,你在心靈世界中,紮根越深越穩固,在現實世界裡你的存在感就越穩固,就越是經得住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