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溼胭脂拂眼明,紅袍千裹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桔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金門若有栽培地,須佔人間第一名。
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龔州人(今廣西平南)梁嵩,憑一首《賦荔枝詩》折桂金鑾殿。榮登狀元。
荔枝,嶺南佳果,每年的夏至時節大量上市。古時龔州盛產,《果譜·二如亭群芳譜》載:「潯州亦有荔枝,獨平南所出最佳,皮色綠而雜,以紅點斑駁可愛,名曰:綠葉香,味亦不下鬱林(玉林)」
梁嵩生於產地,自幼吃荔枝,想必對荔枝已經爛熟於心,偏偏遇上南漢皇帝劉龑親自出試題,題目就是《荔枝》。可能是皇帝也喜歡吃荔枝,科考時候正值夏至荔枝大量上市,皇帝一邊殿試一邊剝著荔枝吃,忽然想到的這個題目吧。
不管是不是皇帝隨心而為,反正梁嵩也算是瞌睡遇上枕頭了。一蹴而就,寫下了這首堪稱荔枝詩詞的扛把之作。金門若有栽培地,須佔人間第一名。讀起來果真是霸氣外露!有沒有黃巢「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的感覺?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他實現了詩中的宏志,把大唐王朝攪得如同一鍋粥,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也把大唐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舊唐書》載: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九月,黃巢翻越五嶺,兵圍廣州,同年十月,黃巢率軍離開廣州,向西北進發,攻取了桂州(廣西桂林),控制了嶺南全境。
從黃巢控制了嶺南,到梁嵩問鼎狀元,間隔了區區不過四十六年。其時大唐已經覆滅,黃巢也已經兵敗被殺,歷史已經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嶺南也成了南漢的地盤。同樣的一片土地,要說梁嵩也一定聽說過黃巢的威名,雖然說其生卒年代不詳,但是,他一定是黃巢起義前後出生的。
梁嵩生於亂世,自幼好學,苦讀多年,也肯定讀過前朝諸多詩人創作過的荔枝詩賦,那個動蕩的年代,不止只有武夫爭霸,更有眾多文人學子關心時政,民間疾苦,以圖施政安民。
沒想到殿堂考試題目竟然是尋常的水果荔枝,如何才可以破繭而出,出奇制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樣的詩句是萬萬不能效仿的。搞不好有砍頭的危險。或許梁嵩想到了當下的這個亂世始作俑者-黃巢,更想到了他在廣州的所作所為。
廣州是南漢的首都,也是曾經被黃巢起義軍攻打佔領過的地方,黃巢佔領廣州後,出於洩憤,他下令屠城,據《中國印度見聞錄》記載,除大量的漢族官僚、將士、地主、商人罹難外,僅僅是死於屠刀下的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便多達12萬人。而根據10世紀阿拉伯學者馬素第撰寫的《黃金草原》記載,被黃巢軍隊屠殺的外國人則多達20萬人。雖然兩組數據出入很大,且難免有誇大之嫌,但數量極多的平民遭遇屠戮,卻是不爭的事實。
南漢劉氏耕耘嶺南多年,重建廣州城時候,一定見到過滿目瘡痍的城垣,雖然驚心,但一定感受過黃巢的威風和兵鋒寒慄。
從地理位置來說,南漢劉氏雖然也是一方霸主(藩王割據),但終究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小朝廷而已。劉龑憑藉父兄在嶺南的基業,公元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開始還是想有所作為的,從其開科考就可以看出來,他還是想網羅人才的。只是為什麼要以荔枝做題目,怎麼想的?這個就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了。
殿堂之上,梁嵩思考一番,金門若有栽培地,須佔人間第一名躍然紙上,作出如此氣勢又一語雙關的詩詞。看似普通的一位文人,卻能有這麼高的心境,說明他也是心懷抱負和理想的。或許他也想學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得不說,他是大膽的,或者說他是想放手一搏。他通過佳人勝盡盤中味引出「共和羹」的典故(春秋時晏嬰對齊景公談君臣關係,曾用「共和羹」設喻)。是希望皇帝能夠重視他,從而鋪墊出最後一句金門若有栽培地,須佔人間第一名,朝廷如果有栽培他的地方,則他可以成為人中豪傑,獨佔鰲頭。
前四句看似平常,單純地讚美荔枝,後四句筆鋒一轉,通過荔枝抒志,寓進諫和諷刺於讚頌。這樣的詩作能不受皇帝重視嗎?
所以說他是幸運的!但又是不幸的。
南漢皇帝劉龑執政專寵宦官,視殺人為兒戲,更是誅滅了異母諸弟,《資治通鑑》:「盡聚南海珍寶,以為玉堂金殿,群臣有才能及進士狀頭或僧道可與談者,皆先下蠶室」。生活上淫奢縱慾,政治上非宦不信。面對這樣的現實,梁嵩在《荔枝詩》的理想被破滅了,不願同流合汙,只有不得不思退身以自保之計,一篇《倚門望子賦》,告別了朝廷和他的理想抱負!
荔枝雖然沒有讓梁嵩實現抱負,也沒有再現出黃巢的宏志,但是卻襯託出梁嵩高尚的人格,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是多麼的耀眼,奪目!只是,吃荔枝的時候,您有想起他嗎?
我是桂臨塞上,謝謝閱讀關注!